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应急管理2014
定价:78.00元
作者:夏保成,姚军玲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0-01
ISBN:978751540701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应急管理(2014)》汇编了2014年有关应急管理的各项法律法规;国家和省级应急管理行政机构的设置情况;专题会议和学术活动的相关资讯;各地为应对突发事件进行演习演练的概况;包括山西晋城“3·1”重大道路交通事故、广东登革热疫情、上海黄浦“12·31”踩踏事故在内的突发事件案例分析;应急管理相关论文的发表情况。内容专业、全面、实用,值得参考。
目录
目录编 法律法规
第二编 机构设置
第三编 重大活动
第四编 突发事件
第五编 文献
作者介绍
夏保成,1957年11月生,法学博士,二级教授。河南省省管专家,中国地震局地震应急预案管理专家组副组长,中国公共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双法”学会应急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应急管理学会专家,河南省减灾委专家组组长,河南省应急管理专家组专家,河南省食品安全委员会专家。长期从事应急管理教学与研究,主持创建了我国个应急管理本科专业并初步建立了学科体系。主持教育部等省部级以上课题6项,出版《公共安全管理概论》《西方公共安全管理》《国家安全论》等专著、教材十余种,获得中国管理科学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在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地震局、广东省、重庆市等单位和地区做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类报告120多场。姚军玲,1972年生,河南安阳人,副教授,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德文化与应急管理比较研究。主持中德国际合作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教育部第46批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等省部级项目多项;参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公关子项目、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2012年度河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多项。与人合著《中国应急管理(2011)》《中国应急管理(2012)》《中国应急管理(2013)》等。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份关于“治理韧性”的历史侧写。2014年,中国社会对系统性风险的认识正在加深,这本书无疑记录了这种认识转变过程中的具体实践案例。我尤其关注它对“预警发布机制的精准度与时效性”的评价。在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如何在避免恐慌的前提下,及时、准确地将风险信息传递给最需要的人群,是一个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书中是否详细分析了当年某些事件中,预警信息的层级递进和内容调整策略?是自上而下的统一口径,还是允许地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表述?此外,对于“应急物资储备与调拨”的效率分析,也是考察一个地区应急准备水平的关键指标。希望书中能提供关于储备点布局、周转效率以及跨区域调拨中遇到的物流瓶颈的实战记录。这本书若能真实反映出地方政府在压力测试下的创新与局限,它就不只是一本回顾历史的书,更是对未来风险应对策略制定的一份严肃参考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似乎非常注重体系化建设,这对我这样一个希望建立系统知识框架的读者来说是十分友好的。我猜测,它很可能按照不同的风险类型划分了章节,比如从地震、洪水这类传统自然灾害,到可能发生的工业安全事故,甚至是早期对新型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机制探讨。如果能有专门的章节论述“跨区域应急联动”的实操案例,那将是极具价值的。要知道,应急响应往往涉及多个省份或城市,协调标准、信息互认、物资调拨的顺畅度直接决定了救援的成败。我尤其关注2014年是否存在一些因信息孤岛或权限壁垒导致的响应延迟问题,以及这本书如何从制度层面提出改进建议。此外,对于“事后恢复与重建”的篇幅分配,也能侧面反映出当时对“全过程管理”理念的重视程度。重建不仅仅是修路搭桥,更重要的是心理干预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回归正轨,这部分内容是否得到了充分的覆盖和深入的分析呢?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沉甸甸的时代气息,它似乎浓缩了那个特定时间点,中国在应对不确定性时的集体焦虑与探索。这不是一本轻松阅读的读物,它更像是为应急管理领域的专业人士、政策制定者,乃至是历史研究者准备的深度报告集。我个人对其中关于“社会动员与社区参与”的部分格外感兴趣。在那个阶段,自上而下的指令性管理模式仍然占据主导,但基层社区的自救能力和志愿者网络的成熟度是怎样一个水平?书中是否有详细描述如何平衡政府主导与社会力量的有效衔接?比如,在信息发布和谣言控制方面,2014年的媒体环境与现在大不相同,处理突发事件中的舆情引导,书中是如何总结其有效经验与教训的?我倾向于认为,应急管理不仅仅是技术和装备的比拼,更是社会治理能力的一次全面压力测试。如果这本书能够细致勾勒出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实现效益最大化的决策逻辑,那么它的参考价值就无可替代了。期待它能揭示一些在官方通报中难以察觉的、更贴近实战层面的细节和挣扎。
评分这本名为《中国应急管理2014》的书籍,作为一本聚焦特定年份应急管理实践与理论的专业著作,它的价值想必在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回溯和审视过去应急管理体系的窗口。我印象中,2014年前后,国内社会经济结构正经历深刻转型,伴随而来的各类突发事件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也在不断升级。因此,我非常期待书中对当年重大事件的案例分析能有多么深入的剖析,例如,对于特大安全事故的响应流程、跨部门协作机制的效率评估,以及在技术手段尚未全面普及的背景下,一线指挥系统是如何运作和调整的。更进一步说,这本书理应不仅仅是事件的流水账记录,它更应该是一份政策文本与实践操作之间的“连接器”。我希望看到的是,如何将中央层面制定的宏观应急预案,转化为基层和地方社区能够切实执行的具体步骤和标准。此外,对于风险评估方法的演变,尤其是在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领域,2014年有什么新的视角或量化工具被引入?这些探讨对于当前正在构建的、更具韧性的现代应急管理体系,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如果书中能对法规体系的完善提出建设性意见,那就更好了,毕竟法规是应急管理体系的骨架。
评分读这类年鉴式的专业书籍,最怕的就是流于表面和官方辞令的堆砌,希望《中国应急管理2014》能够避免这种窠臼。我期待它能拿出真材实料,展示一些在当时可能还处于试点阶段的创新性管理工具或技术应用。例如,地理信息系统(GIS)在灾情评估中的应用深度,或者早期移动通信技术在现场通信保障中的作用。再者,对于人才队伍的建设,2014年对专业应急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有什么新的探索?是侧重于全才型通才的培养,还是更专注于某一特定领域的专家型人才?这些决策都关系到未来应急响应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从读者的角度看,我最想了解的是,哪些在当年被认为是“成功经验”的做法,在今天的视角下看来,是否依然站得住脚?哪些“教训”已经通过后续的政策迭代得到了根本性的修正?这本书恰好提供了一个检验历史的刻度。如果能通过数据可视化来展现当年的资源投入与产出比,那就更具说服力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