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北京城市副中心
定价:100.00元
作者:王峥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7530493298
字数:
页码:25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落实北京“四个中心”定位、优化提升首都功能、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重要任务,也是建设京津冀世界城市群、推动三地一体化发展的有力举措。北京城市副中心不仅要以首善标准补齐当前城市运行中的短板,还要秉承全新的发展理念,对标全球城市,实现城市空间、经济、环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城市副中心》综合了北京城市发展的阶段性需求、通州建设现状以及外特大城市建设副中心的经验,提出了体制改革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展路径。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篇 建设副中心,开启北京发展新篇 章
1 北京城市发展历程
1.1 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北京城市发展
1.1.1 城市概要
1.1.2 正式建都
1.1.3 新中国成立前北京的规划建设与管理
1.2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北京
1.2.1 北京城市定位的确立与演变
1.2.2 北京城市空间格局的发展
1.3 改革开放以来的北京
1.3.1 城市功能的再调整
1.3.2 城市空间发展
2 北京城市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2.1 北京城市发展中的人口压力和社会治理难题
2.1.1 人口规模持续增长
2.1.2 城市治理面临困境
2.2 人口过度扩张带来的自然环境恶化
2.2.1 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2.2.2 水资源短缺压力持续
3 特大城市多中心发展的国际经验
3.1 特大城市:规模扩张与范式转换
3.1.1 特大城市的界定
3.1.2 特大城市的发展规律
3.1.3 特大城市的发展趋势
3.2 特大城市多中心发展的理论探讨
3.2.1 增长极理论
3.2.2 经济梯度推移理论
3.2.3 空间扩散与“核心一边缘”理论
3.2.4 都市圈理论
3.3 特大城市多中心发展的国外实践
4 北京城市多中心规划建设的探索
4.1 2005年以前的探索
4.1.1 历次城市规划申的卫星城
4.1.2 2005年以前的卫星城发展情况
4.1.3 2005年以前卫星城建设的问题
4.2 2005年以来的多中心设计
4.2.1 2005年北京城市总规划的新城设计
4.2.2 2005年版规划中重点新城的发展思路
4.2.3 2005年以来新城发展中的问题和2017年新规划探索
第二篇 聚焦通州,步人城市建设快车道
5 通州的历史发展
5.1 通州历史沿革
5.1.1 大运河开渠以前的古县
5.1.2 元明清时期的都城漕粮仓储重地
5.1.3 民国以来的通州
5.2 通州历史特色
6 通州发展现状
6.1 地理区位与自然环境
6.1.1 地理区位
6.1.2 自然环境
6.2 经济发展
6.3 城市建设与文化传承
6.3.1 城市建设
6.3.2 文化传承
7 通州建设城市副中心的背景
7.1 落实京津冀一体化战略需要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
7.2 特大城市多中心发展呼唤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
7.3 通州规划建设副中心历经长期思考
第三篇 他山之石:外典型城市副中心的形成与发展
8 东京
8.1 东京及其都市圈发展历程
8.1.1 东京城市的发展
8.1.2 东京都市圈的发展
8.2 东京副中心及其发展历程
8.2.1 东京的副中心和卫星城
8.2.2 东京的典型副中心一一新宿
8.3 东京副中心建设经验
8.3.1 正视城市发展规律,合理设计规划
8.3.2 完善各功能区的网络联系,强化区域协作
9 巴黎
9.1 巴黎及其都会区发展历程
9.1.1 巴黎城市的发展
9.1.2 巴黎都会区的发展
9.2 巴黎的城市副中心
9.2.1 巴黎的副中心和卫星城
9.2.2 巴黎城市副中心拉德芳斯的发展历程
9.3 巴黎副中心建设经验
9.3.1 打造差异化城市空间景观,提升整体风貌
9.3.2 以非营利性专业开发机构牵头,理顺建设管理责权
10 伦敦
10.1 伦敦及其都市圈发展历程
10.1.1 伦敦
10.1.2 伦敦都市圈和副中心
10.2 伦敦的卫星城与副中心
10.2.1 英国的新城运动与伦敦周边的卫星城
10.2.2 伦敦副中心道克兰的城市更新历程
10.3 伦敦副中心建设经验启示
10.3.1 出资完善基础设施,激发市场参与热情
10.3.2 保护基层社群利益,防止过度市场化
11 上海
11.1 上海的多中心城镇体系发展历程
11.1.1 上海城市的发展
11.1.2 上海城市的多中心体系
11.2 上海的城市副中心
11.2.1 会展型副中心:花木
11.2.2 科技型副中心:五角场
11.2.3 综合型副中心:徐家汇
11.2.4 生产服务与公共活动型副中心:真如
11.3 上海城市副中心建设经验
11.3.1 有序建设多层次的“城市中心一副中心一新城”体系
11.3.2 完善交通网络实施分期开发,形成副中心差异化发展格局
第四篇 砥砺奋进,缔造光辉的明日之城
12 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展中的挑战与机遇
12.1 通州建设城市副中心面临多重挑战
12.1.1 城市公共服务量质不足
12.1.2 城市运行韧性尚待提高
12.1.3 城市自然与社会环境亟须改善
12.1.4 城市经济发展路径仍不清晰
12.2 通州建设城市副中心的机遇
12.2.1 城市副中心是京津冀一体化的“桥头堡”
12.2.2 城市副中心将成为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要节点
12.2.3 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副中心城市建设新动力
12.2.4 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扩张,有效弥补发展短板
13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未来愿景
13.1 北京城市副中心承载的使命
13.2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发展理念
13.2.1 深化“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
13.2.2 全面推进城市建设运行管理的区域协作
13.2.3 依靠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引导发展
13.2.4 打造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宜居城市
14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管理机制创新
14.1 创新城市规划设计与实施机制
14.1.1 建立多元参与的城市规划设计平台
14.1.2 改进规划的实施监督与评价机制
14.2 优化城市管理领导与执法机制
14.2.1 强化横纵向部门统筹,明确责权分工
14.2.2 聚焦基层落实管理权能
14.3 调整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14.3.1 将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作为城市发展新动力
14.3.2 扎根社区民生增强服务精细度
14.4 建立跨行政区合作机制
14.4.1 加快推进通州全区的新型城镇化
14.4.2 联合廊坊“北三县”实现一体化发展
14.5 健全完善法治保障机制
14.5.1 强化副中心建设的法制化保障
14.5.2 更新完善城市建设管理技术标准
15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发展方式创新
15.1 建设高质量的宜居绿色城市
15.1.1 建设绿色城市的愿景
15.1.2 建设绿色城市的经验与举措
15.1.3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绿色城市的思路
15.2 建设高效率的智慧城市
15.2.1 建设智慧城市的愿景
15.2.2 建设智慧城市的经验与举措
15.2.3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智慧城市的思路
15.3 建设高稳定性的韧性城市
15.3.1 建设韧性城市的愿景
15.3.2 建设韧性城市的经验与举措
15.3.3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韧性城市的思路
15.4 建设多元的现代化可持续发展新城市
15.4.1 在智慧技术支撑下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型
15.4.2 打造宜居宜业与经济发展双向促进的新城
结语: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历史重托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对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有着天然的关注,尤其当目光聚焦到城市副中心,那种期待与好奇更是难以言表。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对这片新兴热土的深切探究欲。我一直认为,副中心不仅仅是行政区划的调整,更是北京未来发展战略的重要支点,承载着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重任,也孕育着新的城市形态和生活方式。翻开这本书,我仿佛能看到这片曾经的土地,如何一步步勾勒出宏伟蓝图,从规划设计到基础设施建设,再到产业布局和生态环境的打造,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智慧与汗水。王峥先生的视角,既有宏观的战略高度,又不乏微观的细节描绘,让我得以窥见副中心建设背后蕴含的深刻逻辑和长远考量。我尤其对其中关于绿色发展和智慧城市的部分印象深刻,这不仅仅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规划和措施,预示着副中心将成为一座宜居、宜业、宜乐的现代化新城。阅读过程中,我不禁联想起自己过去在北京生活的种种体验,对比之下,副中心的规划似乎更加人性化、前瞻性,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副中心的新窗口,也让我对北京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个常年在外地工作的北漂一族来说,故乡的变化总是牵动着我的心弦。当听说北京正在着力打造城市副中心,我内心是既兴奋又有些许疏离。兴奋是因为家乡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疏离是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的了解可能已经跟不上它发展的步伐。这本书就像一剂及时的“补品”,让我能够迅速地“重塑”对北京城市发展脉络的认知。它没有用过于枯燥的学术语言,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副中心的宏大愿景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篇章。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历史文化传承与现代城市建设如何有机融合的论述。副中心地处通州,这里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既保留住这份珍贵的文化基因,又能展现出新城的现代魅力,是摆在建设者面前的一大挑战。书中对这方面的思考和实践,让我看到了城市发展并非是冰冷的钢筋水泥堆砌,而是充满着对人文关怀的考量。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副中心的了解不再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更加具体、更加生动,仿佛能够想象出未来这里的生活场景,也更加期待能够亲身去感受这份属于北京的新篇章。
评分我是一名对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充满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每次接触到关于城市发展的新闻,都会忍不住深入挖掘。这本书在我的视野里,无疑是一本值得深入品读的“案头书”。它所呈现的副中心建设,不仅仅是简单的区域扩张,更像是一次系统性的城市有机更新与再造。我惊叹于规划者们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如此多的维度:交通网络的优化、生态廊道的构建、公共空间的设置,以及如何通过产业的导入来带动区域的活力。尤其令我着迷的是书中关于“站城一体化”和“慢行友好型”城市理念的阐述,这在我国的大城市建设中,无疑是一种进步和创新。它打破了传统城市发展中“车本位”的思维,更加注重人的尺度和步行体验,这对于提升城市的生活品质至关重要。书中的图文并茂,让复杂的规划理念变得易于理解,配合着实地的考察,更能体会到规划的精妙之处。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了副中心的建设过程,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关于未来城市发展方向的思考范本。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研究者,对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我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关注。这本书的出现,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研究视角和资料来源。它以一种独特的叙事方式,将副中心从一片土地如何演变为一座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城的过程,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解读。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副中心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的定位和作用的深入分析。它不仅仅是北京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优化城市空间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使命。书中所探讨的产业升级、创新驱动、人才引进等议题,都是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点,而副中心的建设,正是这些战略落地的重要载体。阅读过程中,我尝试从更宏观的经济学和社会学角度去审视书中的内容,发现其所描绘的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城市区域,更是一次关于中国未来城市发展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评分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对未来生活的城市有着无限的憧憬和期待。当我在书店里看到这本书,书名中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立刻吸引了我。我一直觉得,北京是一座充满活力和机遇的城市,而副中心的建设,更是为我们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平台。这本书用一种非常贴近我们生活的方式,讲述了副中心的规划和愿景。它没有用很多我听不懂的专业术语,而是通过生动的描述,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未来感的城市景象。我看到了智能交通系统如何让出行变得更加便捷,我看到了丰富的文化和休闲空间如何让生活更加多彩,我看到了绿色环保理念如何让城市更加宜居。书中的内容让我对副中心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我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这座新城的一份子,在这里学习、成长,并为它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本书就像一个指南,让我提前看到了未来的美好,也激发了我对这座城市的热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