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知识学研究
定价:80.00元
作者:柯平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0136070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知识学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产生,并进入了分类体系,1990年《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三版列出“知识学”学科类目,置于“G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大类下的“G3 科学、科学研究”,分类号为G302。1999年第四版、2010年第五版均保留了“知识学”类目。知识学已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如今对于知识学的研究是科学视角下的研究,在信息社会的环境下,研究知识学对人们至关重要。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成果。2004年后,作者开始在南开大学开展知识学的系统研究,形成以博士生和硕士生为主体的知识学研究团队并产生了一批研究成果,本书则是在此基础上完成。为全面系统地研究知识及知识活动的相关问题,本书整合各学科已有的知识研究成果,构建新的知识学理论体系,对知识环境、知识技术、知识组织等问题进行创新性研究,提出知识控制论等新的理论问题,并围绕知识学的应用,讨论知识传播与知识管理、知识服务和知识创新等领域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目录
作者介绍
柯平,教育部长江学者、知识管理专家、文献学和图书馆学学者。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图书情报专业学位教育中心主任。兼任学位委员会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索引学会副理事长,天津市中文信息学会理事长。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相当不错,拿在手上有一种厚重而实在的质感,这对于我这种喜欢做批注的读者来说是极大的享受。我习惯于在书的空白处写下我的疑问、赞同或者反驳,而这本书记载的那些思想的碰撞,着实激发了我大量的“对话”。内容上,它给我带来了一种久违的思维上的“拉伸感”。作者对于某些核心范畴的界定,极其精妙且富有洞察力,往往能一语道破我过去在思考类似问题时所陷入的某些思维定势。我感觉这本书并非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套精密的“思维工具箱”,它教授的不是具体的结论,而是如何去构建和检验一个论证。举个例子,当他讨论到某个特定理论的起源和演变时,那种历史的纵深感和逻辑的严谨性是无与伦比的。我甚至可以想象到作者在撰写这些段落时,是如何反复推敲每一个词语的精确含义,以确保信息传递的无损耗。这种对学术严谨性的近乎偏执的追求,使得整本书的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对自身思考习惯的审视和迭代。每读完一章,都像是完成了一次对固有认知的“小手术”,虽然过程可能略显酸涩,但术后的清晰度却是显著提高的。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体量不算小,但整个阅读过程却意外地令人感到充实而非疲惫。作者在保持学术深度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种巧妙的平衡。他对于概念的溯源总是非常清晰,让你能够准确地把握住某个术语是如何随着历史的推移而演变其内涵的。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它避免了许多同类著作中常见的“概念漂移”问题。我尤其赞赏作者在章节收尾时所设置的总结性段落,它们并非简单的摘要,而是对本章核心矛盾的提炼和对后续展开的预示,这种设计使得整本书的结构感非常清晰,即便是中间停顿许久再拿起,也能迅速找回阅读的锚点。这本书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看待事物的方法论。它训练了我的批判性思维,让我学会了在接收信息时,首先关注其背后的假设和前提。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知识版图被重新绘制了一遍,那些原本模糊的区域变得清晰起来,新的大陆也随之浮现。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扎实的认知提升,让人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节奏非常独特,它不是那种一气呵成、让你快速读完的“快餐式”读物,而更像是需要细细品味的陈年佳酿。有些段落的密度极高,初读时可能会感到略微的吃力,需要放慢速度,甚至需要借助辅助工具来梳理其中的脉络。但正是这种需要“用力”去理解的过程,反而加深了知识的内化。我发现,这本书的价值往往体现在“再读”之中。第一次读,你抓取的是主要的论点和框架;而第二次,你会开始注意到那些隐藏在句子结构和词汇选择背后的细微之处,那些才是作者真正想要强调的重点。这种层级分明的阅读体验,证明了作者在构建文本时所投入的心血。它挑战了现代阅读习惯中追求即时满足的倾向,强迫读者回归到一种更深层、更具耐性的学习模式中。对于那些真正热衷于知识探索的人来说,这种“慢工出细活”的文本结构,无疑是一种奢侈的享受。它教会了我,有些重要的东西,是无法通过快速浏览就能获得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种带着年代感的深色调和那个仿佛蕴含着无尽秘密的标题字体,一下子就把我拉入了一种沉静而富有思辨意味的氛围之中。我记得我是在一个周末的午后,泡了一杯热茶,才翻开它的第一页。那种感觉,就像是准备着要进行一场严肃的学术探险,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都似乎在暗示着某种深层的结构和逻辑。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稳健,没有丝毫的浮躁气,他似乎并不急于抛出惊天动地的结论,而是更倾向于铺陈、构建一个严密的论证体系。读起来,你会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各个章节之间的游走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总能在看似不相关的概念之间找到一条精妙的线索,将它们编织成一张巨大的知识之网。我尤其欣赏他在处理复杂概念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冷静的解构能力,他不会用晦涩难懂的术语来故作高深,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分析,将那些抽象的理论变得可以被触摸、被理解。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穿越一片广袤的知识丛林,每走一步,都能发现新的景观,同时对整体的地理格局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在脑海中复盘刚才读到的那些观点,思考它们与其他领域知识的交集与张力。
评分初次接触这本书时,我对其抱有的期待是比较高的,毕竟这个领域的研究总是充满了各种流派的争鸣。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惊喜在于它的包容性和对话性。它并没有采取一家独大的姿态,而是非常坦诚地展示了不同理论视角之间的张力与互补。作者在引用其他学者的观点时,总是保持着一种恰到好处的尊重与批判的平衡。我特别喜欢他插入的一些历史小插曲或者案例分析,这些“花絮”不仅没有打断主线的流畅性,反而像是在严肃的殿堂中点亮了一盏盏小小的灯笼,让那些原本显得高不可攀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人情味和现实关照。这种写作手法,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使得即便是对这个学科背景了解不深的读者,也能跟上作者的节奏。阅读过程中,我的手指常常会不自觉地摩挲着书页的边缘,那是一种对知识的敬畏感油然而生。这本书似乎在提醒我们,真正的洞察力并非来自于对既有权威的盲目遵从,而是源于持续的、带着敬意的提问精神。它像是一个温和的导师,引导你走向更广阔的思考空间,而不是给你一个既定的终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