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山东社会风俗史 | 作者 | 秦永洲,韩寓群 |
| 定价 | 175.00元 | 出版社 | 山东人民出版社 |
| ISBN | 9787209056380 | 出版日期 | 2011-10-01 |
| 字数 | 页码 | 619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内容简介 | |
| 社会风俗是历代相沿积久、约定俗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的总和,也是人们在衣食住行、生老婚丧、岁时节庆、生产活动、文化娱乐、宗教信仰等方面广泛的行为规范,它是一个国家、民族、地区的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日常生活中的反映。 |
| 作者简介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目录 | |
| 《山东地方史文库》总序 序 前言 章 远古东夷族的社会风俗 一、太吴伏羲氏的传说 (一)太吴的活动区域 (二)青帝与木神句芒 (三)太昊与伏羲氏 (四)伏羲氏的主要事迹 二、少昊氏的传说 (一)少昊的活动区域 (二)少昊与西方天帝白帝 (三)少吴氏以鸟名官 三、蚩尤的传说 (一)蚩尤与炎帝、黄帝、东夷 (二)蚩尤与金属冶炼和铜兵器 (三)蚩尤神、蚩尤旗和蚩尤冢 四、九天玄女和旱魃的传说 五、羿的传说 (一)发明弓箭,射杀十日,世掌射正 (二)嫦娥奔月及宓妃、河伯、月宫的传说 (三)夺取夏政的后羿 六、舜的传说 (一)教化民众和孝子的道德典范 (二)发明陶器、室屋、墙垣,创制乐器、音乐 (三)创立各种制度 (四)以刑法制裁四凶 (五)选举贤能 (六)夷夏联合治水 (七)创造了政通人和的和谐社会 (八)娥英庙 七、宿沙氏煮海盐、伯益凿井、奚仲造车 (一)宿沙氏煮海盐 (二)伯益凿井 (三)奚仲造车 八、东夷神话传说的文化意蕴 (一)以人为主体的时代 (二)对自然的支配、征服 (三)厚生爱民意识 (四)强大的东方部落 (五)重技艺、尚德行 (六)丰富的思维想象力 (七)居地位的文化 第二章 先秦秦汉时期山东社会风俗 一、服饰风俗 (一)山东服饰探源 (二)山东的传统服装 (三)佩饰和化妆 ……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山东社会风俗 第四章 五代宋元明清时期山东社会风俗 第五章 近代山东社会风俗 第六章 山东社会风俗总论 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文摘 | |
| (二)伯益凿井 井是开拓远古人类居住、饮食生活的重要条件,东夷族的伯益是远古人工凿井的发明者。少昊后裔有两个重要人物,即舜时的皋陶和伯益。皋陶又称咎陶、咎繇,是东夷族的首领,舜的法官。伯益也作益、翳,亦称大费,是皋陶之子,舜时东夷部落的首领,古代赢姓各族的共同祖先。相传益善于畜牧和狩猎,被舜任为虞。他为禹所重用,助禹治水有功,被选为继承人。《晋书·束皙传》载:“益干启位,启杀之。”禹去世后,伯益与启争夺王位,为启所杀。一说由于伯益推让,启才继位。 《吕氏春秋·勿躬篇》说:“化益作井。”《世本》亦云:“化益作井。”宋衷云:“化益,伯益也,尧臣。” 山东地区早在6000多年以前的北辛文化时期已经发明了水井。到了大汶口文化时期,水井的使用已经比较广泛,在枣庄建新、滕州西公桥、广饶傅家等遗址均有发现。特别是山东龙山文化时期,水井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在兖州西吴寺、济南城子崖、青州凤凰台等遗址不断发现。这些水井,浅的近两米,深的达到7米,一般5米左右。如西吴寺遗址发现的水井,一种井口呈圆形,直径2.5米,斜壁,往下逐渐收缩,在深200厘米处内收出一周宽14厘米的棱台。另一种也是圆形口斜壁,口大底小,口径156厘米,底径110厘米,深450厘米。第三种是长方形口,长220厘米,宽160厘米,深430厘米,斜壁平底,底为圆形,直径90厘米。在井内均出土了各种汲水器及其他陶器。说明水井使用的时间是很长久的。 水井的发明与使用是生产力发展的一种标志,它与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远古的人类只能在靠近江、河、湖、泊等有地表水源的地方居住。根据埋葬死人的“黄泉”推测,一开始发现井水,或许与丧葬有关。 ……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这本书光看书名,就让我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地域性的历史文化非常感兴趣,特别是那些根植于生活、体现在方方面面的社会风俗。秦永洲和韩寓群两位先生的名字,在学术界也颇有分量,这让我对内容的深度和严谨性有了很高的信心。山东,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其丰富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基因,必然会孕育出许多引人入胜的风俗习惯。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许多画面:春节期间热闹非凡的集市,端午节赛龙舟的盛况,中秋节家人团聚的温馨,还有那些流传已久的民间传说和节庆习俗。不知道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这些习俗的起源、演变过程,以及它们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被塑造、传承下来的?我对其中关于家庭伦理、婚姻习俗、丧葬礼仪等方面的描述尤为好奇,因为这些最能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触及更广泛的社会层面,比如节日庆典中的集体活动,乡村集市的交易方式,甚至是一些地方性的民间艺术和手工艺的传承。总而言之,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扇了解山东人民生活智慧和情感世界的大门,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探寻那些隐藏在历史尘埃中的鲜活故事。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时,内心涌现出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仿佛书页中弥漫着一股熟悉的泥土芬芳。山东,这个我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它的风土人情,早已深深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能否唤醒我那些尘封的片段,能否用更加系统、更加学术的视角,去解析我儿时依稀辨认的那些生活图景。我特别想看到书中对山东地区传统节日,比如曲阜的孔子诞辰祭孔大典,或是海边渔村的渔灯节,是否有详细的描绘。我还想了解,那些曾经在集市上叫卖的小贩,那些辛勤劳作的农民,他们的生活状态、劳作方式、以及在不同季节下的生活节奏,是否都被细致地记录了下来。山东的面食文化也是我魂牵梦绕的一部分,从馒头、包子到饺子、煎饼,每一种食物背后都蕴含着历史的痕迹和生活的智慧。书中是否会涉及这些饮食习俗的演变,以及它们在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差异?我还很好奇,山东地区独特的婚丧嫁娶的习俗,那些繁复的仪式背后,所体现的家族观念、社会礼法,是否会被深入剖析。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一种生命力的追溯,是对山东人民精神内核的一次探索。
评分坦白说,我对这本书的兴趣,更多源于我对历史细节的痴迷。我总觉得,真正了解一个地方,必须从它的“小”处着手,从那些最贴近生活、最细枝末节的习俗入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这样的视角。我脑海中浮现的,是关于山东地区古代社会的衣食住行,以及那些伴随其中的种种规矩和讲究。比如,在古代,不同身份、不同场合下,人们的服饰都有哪些讲究?饮食上,除了主食,还有哪些特殊的节令食物,或是宴饮的礼仪?在居住方面,古代山东民居的建筑风格、布局,又体现了怎样的社会观念和生活习惯?我甚至想知道,那些古代的交通方式,比如马车、船只,在山东地区的使用情况,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交往和商业活动。更深层次的,我还想了解,在古代,人们是如何处理邻里关系、如何进行社会交往、以及在婚姻大事上,有哪些独特的习俗和规定。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的壁垒,去触摸那些鲜活的、充满烟火气的生活片段,去感受古代山东人民的日常,去理解他们是如何在那个时代安身立命,繁衍生息的。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联想到了许多关于“人”的故事。社会风俗,说到底,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互动形成的长期积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挖掘出那些鲜活的个体故事,那些关于普通山东人在历史洪流中的生活轨迹。我迫切想知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山东地区的百姓是如何应对饥荒、瘟疫等自然灾害的?他们又是如何通过集体力量,比如互助合作,来克服困难,维持生计的?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在山东地区,是否存在一些独特的民间组织,比如行会、宗族,它们在维护社会秩序、传承文化习俗方面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我还想了解,那些在社会底层默默奉献的劳动者,比如工匠、农民、渔民,他们的生活状态、技艺传承,以及在节日庆典中,他们是如何参与其中,表达喜悦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们看到,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外,那些普通人的坚韧、智慧和情感。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种对“人”的探索,是对山东人民群体生命力的理解。
评分当我看到“社会风俗史”这几个字时,我脑海中瞬间涌现出无数画面,仿佛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我一直觉得,一个地方的文化魅力,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其独特的风俗习惯之中。山东,这片土地孕育了孔孟之道,也承载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会对山东地区在不同朝代、不同时期的风俗进行细致的梳理和比较?比如,唐宋时期的山东,与明清时期的山东,在节日庆典、婚丧嫁娶、饮食服饰等方面,又有哪些明显的差异和演变?我还会关注书中对于山东地区宗教信仰和民间迷信的探讨,那些庙宇、祭祀活动,以及那些流传至今的传说故事,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我也对书中关于山东地区文学艺术、戏曲表演、以及民间手工艺的描写充满兴趣。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山东人民情感表达和审美追求的重要载体。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山东人民的精神世界,感受他们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文化基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