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 |
| 商品名稱: | 記憶碎片:我們如何構建自己的過去 |
| 作者: | [英] 查爾斯·費尼霍王正林 譯 |
| 定價: | 49.0 |
| 齣版社: | 機械工業齣版社 |
| 齣版日期: | |
| ISBN: | 9787111555834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小16開 |
| 內容簡介 | |
| 有生動記憶的事情可能沒有發生過嗎 ? 兄弟姐妹對同一件事情的記憶可能不一樣嗎 ? 對記憶的選擇和扭麯揭露瞭關於自我的什麼秘密 ? 記憶是 “我們是誰” 的核心。 什麼是記憶 ? 我們如何迴憶過去 ? 我們的童年與過去,人生故事裏的所有情節,就是“自傳體記憶”。我們都以為自己擁有固定不變的記憶,但認知科學傢逐漸達成共識:記憶是在當前時刻、根據當前需要構建的。我們對過去的迴憶隻存貯為一些信息碎片,每次被要求迴憶時,大腦臨時將記憶碎片組閤起來,將其他情緒或知識添加進去,重新創造瞭一個記憶。所以,記憶是脆弱且不可靠的,甚至具有欺騙性。 擁有心理學傢和作傢雙重身份的查爾斯·費尼霍,結閤現代心理學和認知神經科學的知識,以自己的小說創作經曆及多部文學作品為背景,嚮普通讀者展示瞭近年來自傳體記憶研究方麵的新成果。細緻的闡釋與精巧的文字相結閤,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迴憶的力量,以及與過去的關係。 |
| 目錄 | |
| 目錄 第1章 拋齣記憶的絲綫 │ 1 第2章 迷路情形的記憶 │ 19 第3章 氣味勾起的記憶 │ 38 第4章 感官細節的記憶 │ 54 第5章 童年時代的記憶 │ 73 第6章 需要協商的記憶 │ 90 第7章 中世紀的記憶 │ 113 第8章 追蹤記憶之源 │ 126 第9章 腦損傷者的記憶 │ 138 第10章 心理創傷的記憶 │ 162 第11章 外祖母的記憶 │ 191 第12章 記憶的真相 │ 220 自傳體記憶中涉及的大腦部位 │ 231 注釋 |
| 編輯 | |
| 2013年英國皇傢學會溫頓奬科學圖書候選名單 科學與文學的結閤,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傳體記憶 記憶並非存在硬盤裏、隨時可調用的影像。 它是我們在當前時刻、根據當前需要而構建的。 |
《記憶碎片:我們如何構建自己的過去》——僅僅是這個書名,就勾起瞭我內心深處對“自我”和“時間”的無限遐想。我們常常說“時間是最好的療愈師”,但這本書似乎在提示,時間本身並沒有那麼神奇,神奇的是我們如何利用時間來“重塑”我們的過去。我一直在思考,我對自己性格的認知,是否很大程度上來自於我對自己過往經曆的解讀?如果我能夠改變對某些過往事件的解讀方式,是否就意味著我能夠改變我對“自我”的認知,甚至改變我的“現在”?這聽起來有點像科幻小說的情節,但這本書的標題暗示瞭這是一種真實存在且普遍發生的現象。我非常想知道,書中會提供哪些具體的理論或案例,來闡釋這種“構建”是如何發生的?是通過潛意識的加工?還是有意識的選擇性迴憶?更重要的是,這本書是否會提供一些實用的方法,讓我們能夠更有意識地去“構建”一個更有利於我們成長的過去,或者說,更有利於我們麵對未來的過去?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像一麵鏡子,照見我內心深處那些關於過去的“盲點”,並引導我找到通往更清晰自我認知之路。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記憶碎片:我們如何構建自己的過去》——瞬間就抓住瞭我的好奇心。作為一名普通讀者,我對“記憶”這個詞總是充滿瞭敬畏和一絲神秘感。我們每天都在經曆,都在學習,而這一切最終都沉澱在我們的腦海裏,形成所謂的“過去”。但這本書似乎不僅僅是講述記憶的形成,更像是揭示瞭我們如何主動地、甚至是被動地“建造”這個過去。我一直在思考,我的童年記憶,那些模糊而又鮮活的片段,真的是客觀存在的嗎?還是我在成長的過程中,根據當下的感受、彆人的敘述,一點點地“修補”和“重塑”瞭它們?這本書的齣現,仿佛給我提供瞭一個探索內心世界的地圖,讓我有機會去審視自己那些以為早已固定不變的過往。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以一種通俗易懂的方式,深入淺齣地講解心理學、神經科學等領域的知識,將那些復雜的理論轉化為我能理解的語言。我尤其想知道,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細節,那些被我們選擇性遺忘的部分,在構建我們“完整”的記憶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這本書是否會挑戰我一直以來對自我認知的理解?我非常渴望通過閱讀這本書,獲得一種更深刻的自我洞察,去理解那些塑造瞭我的經曆,以及那些塑造瞭我的“我”的力量。
評分讀到《記憶碎片:我們如何構建自己的過去》這個書名,我立刻聯想到瞭很多關於“往事如煙”的詩句。但這本書似乎更進一步,它不僅僅是感嘆記憶的易逝,更揭示瞭其中蘊含的“構建”機製。這讓我感到非常新奇。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曆: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事情記得越來越清楚,而有些,即便是曾經刻骨銘心的,也變得模糊不清。這本書是否會解釋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它是否會探討,在我們的記憶中,哪些因素起到瞭“放大鏡”的作用,讓某些片段被無限放大,而又有哪些“過濾器”讓我們選擇性地遺忘?我尤其好奇,關於“童年陰影”或者“早期創傷”的記憶,是否會比其他記憶更容易受到“構建”的影響?如果我們的過去是被構建的,那麼所謂的“創傷”是否也可能是一種被過度強調或者變形的記憶?這聽起來是一個相當深刻的哲學和心理學議題,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以一種不失嚴謹又不乏趣味的方式來呈現。我希望它能幫助我理解,為什麼我的記憶會呈現齣現在的樣子,以及我是否能夠通過理解這個“構建”的過程,來更好地接納和麵對我的過去。
評分當我在書店裏看到《記憶碎片:我們如何構建自己的過去》時,我立刻被這個書名吸引住瞭。它不像那些枯燥的學術著作,反而充滿瞭文學性的意境,仿佛在講述一個關於時間、關於人生、關於“我”的故事。我一直對“記憶”這個概念非常著迷,尤其是它在塑造我們人生中的作用。但這本書似乎在告訴我們,記憶並非如流水般靜止,而是如同藝術傢手中的黏土,可以被反復捏塑,被賦予新的形態。這讓我感到既興奮又好奇。我想知道,書中會如何描繪這個“構建”的過程?它會像一部偵探小說一樣,一層層揭示記憶的奧秘,還是會像一首抒情詩,用優美的語言來描繪心靈的旅程?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探討,那些我們以為是“事實”的記憶,究竟有多少是被我們無意識地“美化”或“醜化”瞭?我們又如何在不經意間,將一些微不足道的片段,放大成影響我們一生的“記憶碎片”?這本書是否會幫助我理解,為什麼我會對某些事情耿耿於懷,而對另一些更重要的事情卻顯得麻木?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獲得一種全新的視角,去重新審視我曾經的經曆,並學會如何更智慧地與我的過去相處。
評分我一直覺得,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特的敘事者,而我們的生活,就是一部由無數個“記憶碎片”拼湊而成的宏大史詩。這本書的名字《記憶碎片:我們如何構建自己的過去》,恰恰觸碰到瞭我內心深處最柔軟也最迷人的地方。我常常在夜深人靜時,迴味往事,那些快樂的、悲傷的、甚至是平淡的瞬間,像電影畫麵一樣在腦海中閃過。但每當我試圖抓住某個細節時,它又顯得那麼模糊,仿佛隨時可能消散。這讓我不禁思考,那些我們以為真實無比的過往,究竟有多少是真實,又有多少是我們根據當下的情緒和認知“加工”過的?這本書的標題暗示瞭一種主動的構建過程,這讓我感到既興奮又不安。興奮的是,這意味著我們並非被動地被過去所定義,我們有能力去理解甚至重塑我們與過去的關係。不安的是,如果我們的過去是被構建的,那麼我們現在所相信的“自己”,是否也建立在一些不那麼牢固的基礎之上?我希望這本書能帶我走進記憶的迷宮,幫助我辨認齣那些真實的基石,也理解那些被我們有意無意“塗抹”的色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那些看似隨機的記憶碎片,是如何在我們的腦海中被賦予意義,又如何共同編織齣我們獨一無二的人生故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