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方大曾 消失与重现-一个纪录片导演的寻找旅程 9787545215748 冯雪松著

正版 方大曾 消失与重现-一个纪录片导演的寻找旅程 9787545215748 冯雪松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冯雪松著 著
图书标签:
  • 纪录片
  • 方大曾
  • 冯雪松
  • 回忆录
  • 文化
  • 艺术
  • 历史
  • 传记
  • 摄影
  • 寻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润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锦绣文章出版社
ISBN:9787545215748
商品编码:2975991091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方大曾 消失与重现-一个纪录片导演的寻找旅程

定价:68.00元

作者:冯雪松著

出版社:锦绣文章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1-01

ISBN:9787545215748

字数:

页码:

版次: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在中国20世纪战争摄影史中,有两个极其重要的人物与上海有关。一个是沙飞,他不仅是鲁迅的崇拜者,也是为鲁迅拍摄遗像的人。沙飞后来成为一名战地记者和新闻出版人。再一个就是方大曾。他是抗战初期活跃的战地记者,“七七事变”后由北京离家奔赴抗日前线,由范长江介绍作为上海《大公报》前线记者进行采访,1937年就在他的《平汉铁路的变化》报道发表后失去消息。
2000年中央电视台专题部把方大曾的事迹列入选题,拍了一个纪录片叫《寻找方大曾》,该片入选并荣获了第十五届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纪录片导演就是本书的作者冯雪松,他当年拍摄纪录片时,带领摄制组沿着方大曾走过的路,克服了很多困难,走了一圈,采访了一些人,比如说在保定、在石家庄,他这个路线完全是按照当时范长江写《忆小方》的那条路线。
2002年7月,方大曾家属挑选了方大曾的120幅作品,在成都的四川美术馆用很大一个展厅举办了一个展览。
2006年,方大曾遗留的800多张底片由家属捐赠中国国家博物馆。

15年前,纪录片的导演冯雪松是以口述历史的形式拍摄了《寻找方大曾》的纪录片,15年后,冯雪松以作者的身份,以纸上纪录片的形式将寻找和重现的旅程记录下来。

内容提要



本书的主人公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受上海《大公报》的派遣,以前线通讯记者的身份前往华北抗战前线,在两个多月的时间内,以“小方”为笔名连续发表了多篇前线报道的中国战地记者——方大曾。但不久后他即在前线失踪,时年仅25岁。他是“卢沟桥事变”报道人!他是抗日战争中个在前线牺牲的新闻记者!他是中国的罗伯特·卡帕!他是让作家余华、战地记者唐师曾等人顶礼膜拜的人!本书作者从史料和研究的角度,将方大曾的经历梳理出来,从初的寻找不知不觉变成了对于一种高尚精神的认同和追随。

目录


作者介绍



冯雪松,男,回族,生于1970年,南开大学硕士,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纪录片导演,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纪录片学会会员。多次担任建党八十周年、春节联欢晚会、澳门回归五周年、第四届东亚运动会等重大宣传报道的主创、策划和组织工作。主要作品:大型文献纪录片《使命》、大型纪录片《澳门十年》《寻找方大曾》《二十世纪中国女性史》《澳门新闻报道集》等,曾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特等奖、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全国好新闻一等奖、中国广播电视奖、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中国电视金鹰奖特等奖等奖项。

文摘


序言



《浮光掠影:中国影像史中的失落与回响》 一部关于历史洪流中影像记录者命运的书写,一次对国家记忆的深入探寻。 内容简介: 在漫长的中国近代史中,无数的影像记录者,如同在时代的巨浪中奋力掌舵的船夫,用镜头捕捉着风云变幻,用胶片定格着时代变迁。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是记忆的守护者,然而,他们的命运,却往往如同海面上稍纵即逝的浮光掠影,在历史的洪流中被冲刷,被遗忘,甚至被抹去。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某个个体或某个事件的片段,而是以一种宏观的视角,试图勾勒出这样一群被淹没在历史深处的影像记录者的群体肖像。它聚焦于那些在动荡年代里,曾经用影像留下重要痕迹,却因为种种原因,其作品失传、个人经历模糊、甚至生命轨迹被湮没的创作者们。这是一次对历史“失落”部分的艰难回溯,也是一次对“重现”历史真相的执着呼唤。 我们将跟随叙事者的脚步,潜入尘封的档案库,在泛黄的报刊杂志中搜寻只言片语,在老一辈人的回忆中拼凑零散的线索。我们试图理解,在那个信息闭塞、政治运动迭起的时代,一位影像记录者是如何生存的?他们的工作,究竟承担着怎样的风险?而他们的作品,又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过去的认知? 本书将从多个维度展开叙述: 一、 时代洪流中的影像个体: 我们不会局限于某一位导演或摄影师的个人故事,而是会通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来展现不同时期、不同身份的影像记录者的生存状态。例如,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那些冒着生命危险拍摄前线战况的外国记者和摄影师;在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初期,那些被赋予政治使命,用镜头记录国家建设的中国摄影师;在“文化大革命”等特殊时期,那些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仍试图保存影像资料的地下记录者。 这些个体,虽然身处不同的历史情境,却有着共同的困境:他们的创作往往受到时代背景的极大限制,作品的命运与个人的政治命运紧密相连。一部影片、一张照片,可能因为其拍摄内容、政治立场,而在日后被视为“反动”或“错误”,从而被销毁、封存,甚至成为创作者政治生涯的污点。 二、 影像的“失落”与“重现”: “失落”是本书核心的探讨对象之一。我们探究,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的失落?是自然损毁?是人为销毁?是官方的封存?还是仅仅因为时代的变迁,而被人们遗忘? 本书将深入分析影像失落的原因,可能包括: 政治原因: 某些时期的政治运动,对影像的审查和处理尤为严苛,大量不符合政治要求的影像被销毁。 管理不善: 在动荡的年代,档案管理混乱,许多影像资料因保存不当而损毁。 经济因素: 胶片和影像资料的保存成本高昂,在经济困难时期,许多资料可能被放弃。 信息壁垒: 跨越地域和时代的影像交流并不畅通,许多在特定区域创作的影像,可能并未被广泛传播和保存。 人为遗忘: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事人和见证者逐渐离世,许多影像的背景故事和价值也随之被遗忘。 而“重现”,则是本书的另一条重要线索。我们关注那些在失落之后,通过各种方式重新被发现、被整理、被研究的影像。这可能源于: 个人努力: 一些学者、记者、甚至是影像创作者的后代,通过不懈的搜寻,找到了被遗忘的影像。 档案的意外发现: 在清理旧的档案库,或者进行房屋拆迁时,偶然发现了被遗忘的影像资料。 国际合作: 一些在海外保存的中国影像,通过国际交流和合作,得以回到中国。 技术进步: 新的影像修复和数字化技术,使得一些已经损坏的影像得以恢复,或者被重新赋予生命。 三、 影像背后的故事: 每一份影像,都承载着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个人的命运。本书将力求挖掘影像背后的故事。例如,我们会探讨: 创作的动机与困境: 在怎样的社会氛围下,这些影像记录者进行创作?他们是否有所顾忌?他们是如何平衡创作自由与政治审查的? 影像的流传与影响: 这些影像在当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它们是如何传播的?它们对当时的社会舆论和人们的认知产生了哪些影响? 个体命运的起伏: 那些与影像创作相关的个体的命运,是如何随着历史的变迁而起伏的?他们的作品,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了他们的个人命运? 历史的复杂性: 影像往往是多层次的,同一个事件,不同的记录者,可能呈现出不同的视角。本书将呈现历史的复杂性,避免简单化的叙述。 四、 影像作为历史的“证据”与“记忆”: 本书将深入探讨影像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影像不仅仅是文字记载的补充,更是独立的存在。它以直观的方式,提供了文字所无法传达的细节、情感和氛围。 作为“证据”: 影像可以成为还原历史真相的重要证据,尤其是在一些缺乏文字记录的事件中。 作为“记忆”: 影像塑造和承载着我们对过去的集体记忆。而当这些影像失落时,我们的集体记忆也可能出现断裂和偏差。 五、 对当下与未来的启示: 对过去影像记录者命运的审视,并非仅仅是对历史的怀旧。它更重要的是对当下的反思,以及对未来的警示。 反思影像的价值与权力: 在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如何辨别影像的真实性?我们如何看待影像所蕴含的权力? 呼唤对影像遗产的保护: 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保护我们现有的影像遗产?如何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 传承与创新: 如何鼓励新一代的影像记录者,在尊重历史的同时,进行更加自由和深刻的创作? 本书的写作风格: 本书将采用一种严谨而富有温度的叙事方式。它既有学术研究的深度,又具备引人入胜的文学性。叙事者将以一种探索者的姿态,引领读者一同走进这段被遗忘的历史。语言力求朴实、真诚,避免空泛的议论和煽情的辞藻。每一次的发现,每一次的考证,都将被细致地呈现,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真相的来之不易。 我们相信,通过对那些曾经闪耀却又归于沉寂的影像记录者的追溯,通过对他们作品失落与重现的梳理,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复杂性,更全面地认识历史的肌理,并从中汲取力量,以更加审慎的态度面对当下,以更加清醒的头脑展望未来。 《浮光掠影:中国影像史中的失落与回响》,是一场关于记忆、关于历史、关于影像的深度对话。它邀请每一位关心中国历史的读者,一同参与这场意义非凡的寻找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光是名字就足够吸引人:“方大曾 消失与重现-一个纪录片导演的寻找旅程”。光是“消失与重现”这四个字,就充满了神秘感和故事性。我一直对手工、独立制作的纪录片有着特别的偏爱,总觉得它们承载着更纯粹的情感和更真实的记录。而“纪录片导演的寻找旅程”,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主题。我可以想象,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寻人,更可能是一场跨越时间、空间,甚至触及历史深处的探索。作者冯雪松,作为纪录片导演,他的视角和叙事方式一定会非常独特。他会不会从一个影像工作者的角度去解读方大曾的过往?会不会通过大量的影像资料、采访,甚至是痕迹去拼凑出一个模糊的轮廓?我很好奇,他会在寻找的过程中遇到怎样的困难?会是线索的枯竭,还是面对历史真相的复杂性?这本书会不会像一部精心剪辑的纪录片一样,在阅读中让我感受到强烈的画面感和情感冲击?我很期待,这本书能带领我进入一个充满未知和惊喜的世界,让我跟随导演的脚步,一同去揭开那段被遗忘或被掩盖的历史。

评分

“正版”二字,给了我一种信任感。而“方大曾 消失与重现-一个纪录片导演的寻找旅程”,这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悬念。我一直对那些充满个人色彩的探索型作品情有独钟,尤其是当这些探索与历史、人物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时。一个纪录片导演的身份,让我对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充满了期待。我猜想,作者冯雪松在书写时,会不会借鉴纪录片的拍摄手法,用一种更加具象、更贴近真实的方式来呈现他所进行的“寻找旅程”。“消失与重现”,这两个词语本身就带有一种戏剧张力,让我不禁好奇,方大曾这个人究竟是谁?他为何会“消失”?又是什么让他“重现”?这个寻找的过程,会不会充满着各种意想不到的转折和发现?我设想,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人物的故事,更可能是在揭示一段被遗忘的历史,或者是在探索一种失落的精神。我很期待,通过这本书,我能够跟随作者的脚步,一同经历这场充满挑战与惊喜的“寻找”,并从中获得深刻的启迪。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尤其是“消失与重现”这几个字,立刻抓住我的眼球。再看到“一个纪录片导演的寻找旅程”,我的好奇心更是被点燃了。我一直觉得,纪录片导演的视角独特而敏锐,他们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挖掘不平凡的故事,并用真实的情感去打动观众。冯雪松,作为这本书的作者,他的身份本身就预示着这本书不会是枯燥的说教,而更可能是一场充满故事性和画面感的探索。方大曾,这个名字对于我来说是陌生的,但“消失与重现”的叙述,却让我对这个人物充满了想象。我迫切地想知道,这位方大曾究竟经历了什么?他的“消失”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而他的“重现”又意味着什么?作者的“寻找旅程”,会不会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他将如何用镜头和文字,去拼凑出一个模糊的身影,去还原一段被遗忘的历史?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真实的探寻过程,让我跟随作者一起,去感受那份对真相的渴望,去体会那份对过往的敬畏。

评分

当我看到“9787545215748”这个ISBN号,就忍不住想,这背后承载着怎样的故事?“冯雪松著”,意味着这是一位创作者用心血浇筑的作品。我喜欢那种能够触动人心的故事,尤其是那些关于“寻找”的主题,总能激起我内心深处的好奇与共鸣。方大曾,这个名字对我来说是陌生的,但“消失与重现”的表述,却暗示着一段被时间尘封的传奇。一个纪录片导演的视角,我设想,这将会是一种怎样的书写方式?是否会充满了画面感,就像在观看一部引人入胜的影片?我期待着,作者会如何用文字勾勒出方大曾的人生轨迹,又将如何展现他“消失”又“重现”的过程。这个“重现”究竟意味着什么?是物理上的重现,还是精神上的传承?我很好奇,在寻找的过程中,导演冯雪松会遇到哪些意想不到的挑战,又会发现哪些不为人知的细节?这本书会不会让我对手中的“消失”与“重现”这两个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我期待它能像一扇窗,让我窥见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也让我思考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意义。

评分

读到“正版 方大曾 消失与重现-一个纪录片导演的寻找旅程 9787545215748 冯雪松著”,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深入探究的作品。我对纪录片导演的视角一直有着特别的兴趣,因为他们往往能捕捉到常人难以触及的细节,并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故事呈现出来。“消失与重现”的主题,本身就充满了引人遐思的意味。我猜想,这本书很可能是一次关于历史人物的深度挖掘,又或许是对一段被遗忘的时光的追溯。一个导演的“寻找旅程”,这意味着书中的内容很可能充满了现场感和第一手资料的解读。我会好奇,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冯雪松经历了怎样的困难,又发现了哪些令人震惊的事实?“重现”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是关于真相的揭示,还是关于精神的传承?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带我进入一个充满未知与探索的世界,让我跟随作者一起,去揭开那层神秘的面纱,去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触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