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
定价:80.00元
作者: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1-01
ISBN:978702007320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763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是现在已知的十余种《石头记》抄本中纪年早的一种,仅存十六回。该书发现于上世纪二十年代。该抄本的发现揭开了更接近曹雪芹原著的脂本研究新的一页,为红学研究开辟了一个广阔而深远的新天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948年此书被胡适带往台湾,直到1961年台湾才有影印本面世,随后大陆也有了缩印本。值此曹雪芹逝世240周年之际,我们特将此书按原貌影印,以供读者研究欣赏。
目录
前言
凡例
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第三回 金陵城起复贾雨村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
第四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第五回 开生面梦演红楼梦 立新场情传幻境情
第六回 贾宝玉初试雨云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第七回 送宫花周瑞叹英莲 谈肄业秦钟结宝玉
第八回 薛宝钗小恙梨香院 贾宝玉大醉绛云轩
第十三回 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第十四回 林如海捐馆扬州城 贾宝玉路谒北静王
第十五回 王熙凤弄权铁槛寺 秦鲸卿得趣馒头庵
第十六回 贾元春才选凤藻宫 秦鲸卿夭逝黄泉路
第二十五回 魇魔法叔嫂逢五鬼 通灵玉蒙敝遇双真
第二十六回 蜂腰桥设言传蜜意 潇湘馆春困发幽情
第二十七回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第二十八回 蒋玉函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红楼梦》的早期版本,光是能捧在手里细细品味,就已经是件幸事了。那些繁复的批语和旁注,像一个个历史的切片,把曹雪芹笔下的世界掰开揉碎,呈现出一种别样的、带着浓厚研究气息的阅读体验。我特别喜欢那种指尖划过纸张,感受着古籍重印的质感,仿佛能穿越时空,与那位神秘的脂砚斋进行一场跨越世纪的对话。书中的人物命运,在这些批语的引导下,似乎更加清晰,也更加令人唏嘘。它不再仅仅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更像是一部关于世情、家族兴衰的百科全书,每一个细节都被反复咀嚼,每一句诗词都蕴含着不为人知的深意。初次捧读时,我花了大量时间去适应这种带着“注释”的叙事方式,它打断了流畅性,却带来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就像是看电影时,导演突然跳出来告诉你,某个场景背后的真实意图,让人拍案叫绝,又忍不住叹息,原来文字背后藏着这么多玄机。这版本,绝对是给那些想深入挖掘红楼梦“内核”的读者准备的,它不是入门读物,而是“进阶秘籍”。
评分说实话,第一次接触甲戌本的重评版本,感觉就像是拿到了一份绝密的古代情报。不同于我们从小读到大的通行本,脂砚斋的点评简直是火力全开,毫不留情地对人物的未来走向、作者的创作心路进行了预警和剖析。这导致我在阅读过程中,情绪总是处于一种“已知悲剧,却又不得不看其发生”的奇特状态。举个例子,当宝玉和黛玉初次展露情愫时,旁边的批语可能已经暗示了“金玉良缘”的必然性,那种宿命感一下子就压了过来,让眼前的甜蜜显得如此脆弱和短暂。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独特的,它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密度和厚度。它迫使我放慢速度,逐字逐句地去揣摩,而不是像读一般小说那样一气呵成。这套书的装帧和排版本身也很有考究,字体选择和版心布局都力求还原那个时代的风貌,让人感受到出版方对原著的尊重和敬畏。它是一份严肃的文献,而不是简单的消遣读物,收藏价值和学术价值都毋庸置疑。
评分我一直觉得,《石头记》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它那层层叠叠的“真”与“假”的辩证关系。而这本带有脂砚斋重评的版本,更是将这种辩证推向了极致。脂批有时像一个知情者,透露出许多关于曹家的隐秘轶事,让读者对小说中那些看似虚构的情节,忽然有了“原来如此”的代入感。这种代入感很玄妙,它打破了第四面墙,让虚构的人物仿佛变成了身边有血有肉的故人。比如,有些情节的处理,如果不看脂批,可能会觉得突兀或不够合乎情理,但经过批语的点拨,立刻能理解到这其中蕴含的深刻的哲学思考,或是社会批判的力度。这种互动式的阅读,极大地丰富了我的想象空间。它不是在“告诉”你故事,而是在“引导”你去探索故事背后的多重含义。每次翻开,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侦探工作,试图从那些看似随意的评语中,拼凑出一部完整的“创作秘史”。对于老读者来说,这是一次对经典文本的“地毯式轰炸”式重访,让人旧瓶装新酒,感慨良多。
评分这本书的重量感,不仅仅体现在它厚实的物理形态上,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文化重量。能出版这样一本带有甲戌本特点的权威版本,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学术上的严谨和担当。我个人认为,阅读《红楼梦》就像是攀登一座高峰,每换一个角度(或者说换一个版本),你看到的风景都会截然不同。脂砚斋的眼光极为毒辣,他关注的焦点往往集中在那些容易被普通读者忽略的象征意义和谶语上。他像是作者的影子,用另一种语言系统对原著进行了“翻译”和“注脚”。这对于想要深入理解中国古典小说叙事技巧和传统文化内涵的人来说,简直是不可多得的财富。我记得有一次,我为了一句话的深意,查阅了数个版本才明白,而在这本书里,脂批可能只用寥寥数语就点透了关键。这节省了大量精力,同时也让人更加佩服古人的学识和洞察力。这本书,让我在浩如烟海的红学研究中,找到了一个坚实可靠的锚点。
评分不得不提的是,这套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沉浸感”。它将阅读活动,从单纯的“接收信息”升级为了“参与阐释”。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参与了一场持续已久的集体创作和解读活动。那种仿佛能听到作者在耳边低语,脂砚斋在旁边叹息的氛围,是其他任何版本都无法给予的。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某些关键人物的判词旁边,批语往往会给出极其精炼的概括,如同点睛之笔,瞬间将人物的悲剧性提炼出来。这套书的价值,并不在于它比通行本“更贴近”曹雪芹的初衷(因为这本身就难以证实),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被历史验证过的深度解读框架。它教会我如何去“读”而不是“看”一部文学巨著,如何从文字的表层肌理中,挖掘出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人性挣扎和哲学思考。对于我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个可以反复钻研的宝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