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四库全书总目集部研究 | 作者 | 柳燕 |
| 定价 | 35.00元 | 出版社 | 湖北人民出版社 |
| ISBN | 9787216076913 | 出版日期 | 2013-04-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四库全书总目》集部研究目录 绪论1 一、《四库全书总目》与“四库总目学”1 二、《四库全书总目》集部研究综述8 三、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17 章《四库全书总目》集部楚辞类研究21 节《四库全书总目》楚辞类著录情况及其分析21 一、《四库全书总目》集部楚辞类著录情况简表21 二、《四库全书总目》集部楚辞类与其他目录著作著录 情况比较分析25 第二节《四库全书总目》集部的楚辞观念及学术分类 价值34 一、《四库全书总目》对楚辞类性质及归属的界定34 二、《四库全书总目》之前目录著作中楚辞类的归属 情况37 三、《四库全书总目》稳定了楚辞类在集部的地位42 第三节《四库全书总目》勾勒出汉至清初楚辞研究 发展史43 一、今所传者,大抵注与音耳43 二、注家由东汉至宋,递相补苴,无大异词44 三、迨于近世,始多别解,割裂补缀,言人人殊47 四、错简说经之术,蔓延及于词赋矣53 第二章《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别集类研究58 节《四库全书总目》别集类文献著录情况分析58 一、《四库全书总目》别集类文献著录情况58 二、《四库全书总目》反映的别集类发展态势59 第二节《四库全书总目》别集类与其他目录著作别集类 之比较68 一、别集类的确立68 二、别集类的细分69 三、由纷繁复杂走向稳定简洁70 第三节《四库全书总目》别集类批评思想探析72 一、文品与人品73 二、人品高低与作品存废76 三、才气高低与作品价值81 四、文贵有本有德、有体有用85 五、物不两大,各执一端95 第三章《四库全书总目》集部总集类研究99 节《四库全书总目》总集类文献著录情况及分析99 一、《四库全书总目》总集类文献的基本著录情况99 二、从《四库全书总目》看总集类发展轨迹及时代 特点100 第二节《四库全书总目》总集类在目录分类上的价值 116 一、唐宋:总集类由驳杂到单纯116 二、明代:总集类多元细化发展时期120 三、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推动总集类分类稳定 下来124 第三节《四库全书总目》总集类编纂思想及学术价值 探析125 一、总集编纂三忌125 二、总集编选的个性色彩132 三、总集的功用135 四、总集与文学史的关系149 第四章《四库全书总目》集部诗文评类研究155 节《四库全书总目》集部诗文评类著录情况分析 155 一、《四库全书总目》诗文评类文献著录的基本情况 155 二、从《四库全书总目》看诗文评类文献发展概况 158 第二节诗文评类目的确立及《四库全书总目》诗文评 类的分类价值167 一、附载于总集之中167 二、设立文史类168 三、由震荡到稳定171 第三节《四库全书总目》对诗文评类批评的再批评175 一、具有代表性的五种诗文评模式175 二、工于诗者会论诗182 三、贵有创新185 四、以讲学家之见论诗殊失文外之致188 五、重根柢,斥虚谈190 六、反对门户之私192 第五章《四库全书总目》集部词曲类研究198 节《四库全书总目》集部词曲类著录情况分析198 一、《四库全书总目》词曲类文献著录的基本情况198 二、《四库全书总目》词曲类各朝文献著录特点分析 204 第二节《四库全书总目》词曲类与其他目录著作词曲类 之比较211 一、宋代目录著作词曲类212 二、明代目录著作中词曲类著录情况复杂多样213 三、清代目录著作中《四库全书总目》的辐射与渗透 现象217 第三节《四库全书总目》的词曲观念223 一、贬斥词曲而又不尽废之224 二、《四库全书总目》推崇的词曲创作规范228 三、《四库全书总目》对词体类作品风格的论说232 四、工于诗不等于善填词238 五、工于词者会选词、论词241 第六章《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存目研究244 节《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存目概述244 一、《四库全书总目》存目整体概况244 二、《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存目基本情况246 第二节《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存目标准探析249 一、《四库全书总目》归附存目的总体原则249 二、从《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存目提要看集部存目 标准262 结语286 主要参考文献289 附录一:《四库全书总目》文献收录统计表308 附录二:《四库全书总目》集部文献数量统计表312 附录三:历代目录著作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一览表314 后记324 |
| 编辑推荐 | |
| 书稿为作者的博士论文,综合《四库全书总目》集部总序、部类小序以及众多独立的解题文字,总结了《四库全书总目》对各个部类总体的批评和认识。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套书简直是我的“精神食粮”,尤其是对于那些和我一样,痴迷于古典文献整理和编纂的同行们来说,它提供了一个极其宝贵且详尽的参照系。我常常在翻阅那些复杂的目录体系和条目编排时,感到一种穿越时空的智力愉悦。作者的考据功夫实在令人叹服,对每一个著录的精微之处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审视,那些早年间因为缮写或印刷的疏漏而产生的歧义,在这里都得到了清晰的辨析和梳理。读到那些关于版本流变和作者归属的论述时,常常会拍案叫绝,感觉自己仿佛参与了一场跨越数百年的学术侦探游戏。书中的论述逻辑严密,引用材料更是浩如烟海,但行文却不失清晰和流畅,对于初涉此领域的读者来说,它既是一本严肃的学术专著,也是一本极佳的入门向导,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是在展示一种对待传统文化应有的敬畏与严谨态度。
评分最近刚把这本书啃完,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目录学著作,但事实证明,我大错特错。这本书的妙处在于,它将宏大的文献体系拆解成了无数个可以被个体理解和消化的单元,每每读到一个特定的专题,都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对知识体系的深刻洞察。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体例”演变的部分,那种对不同历史时期官方修书理念的对比分析,让我对“集部”的内涵和外延有了更立体的认识。它不是简单地对既有成果进行复述,而是深入挖掘了编纂者背后的思想脉络和时代局限性,这种批判性思维的植入,让整部著作的学术价值提升了一个档次。对于想在古典文献领域有所建树的后学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打地基时的标准范本,提供的视角极其独到且富有启发性。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风格,初看之下确实有点“学术脸”,但一旦沉下心去翻阅,那种踏实的学术气息就会将你牢牢吸住。我尤其喜欢它在处理一些存疑篇目时的审慎态度,没有急于下一个断语,而是将所有可能的线索和证据都摆出来,让读者自己去权衡。这种求真的精神,在如今这个追求快速结论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书中对于某些散佚文献的追索过程,描写得如同电影剧本一般引人入胜,让人不禁为古人的学问和今人的努力而动容。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阅读门槛可能略高,但只要能坚持下去,那种知识结构被重塑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它像一把精密的刻刀,细细打磨着我们对中国古典文学宝库的认知地图。
评分我最近在整理我自己的藏书单时,深刻体会到了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它提供了一个“标准参照系”。市面上关于《四库全书》的研究很多,但能像这本书一样,将焦点精准地对准“集部”这一庞大且复杂的领域进行深度剖析的,实属罕见。作者的文字功力也十分了得,在阐述那些晦涩的文献流变时,尽量采用了清晰的表达方式,使得即便是面对冗长的引文和注释,读者的注意力也能被有效地引导。特别是那些关于“附录”和“存目”的处理策略的探讨,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路,让我意识到目录学研究远非简单的分类统计,而是一门涉及历史、哲学与文献学的综合艺术。我建议所有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史研究的人士,都应该将此书列为案头必备的工具书之一。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对于古典文献学界无疑是一次及时的“补强”。我最欣赏的是作者那种宏观视野与微观细节的完美结合。在宏观上,它勾勒出了清代官方修书工程的整体面貌和时代背景;在微观上,每一个条目的考订都做到了字斟句酌,毫不含糊。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地停下来,对照着其他一些研究文献进行交叉验证,发现这本书在某些关键节点的论述上,具有相当的突破性和修正性。它不是墨守成规的梳理,而是在继承传统学术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大胆而审慎的再构建。对于长期关注此领域的学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无疑是更新知识库、修正旧认知的关键契机,其学术贡献是深远且实在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