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参与式发展干预中的权力与制度
定价:79.00元
作者:毛绵逵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0978934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研究旨在考察引入参与式发展干预后,各权力主体参与程度的变化对权力主体之间权力关系和权力结构的影响。在研究方法上,以人文主义方法论为指导,采用过程-事件分析、案例分析、归纳(induction)推理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对G省山乡的参与式发展干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定性研究。全文以结构冲突论的视角贯穿始终,从权力和制度两个主要分析视角入手,结合理论综述和案例分析,重点阐述了五方面的内容,分别是:(1)关于参与式发展干预的理论综述和实践;(2)参与式发展干预中的多中心制度结构;(3)参与式发展干预中的多中心权力结构;(4)参与式发展干预中权力的话语表达;(5)参与式发展干预中的非匀质性信息对称与权力结构均衡。
内容提要
在发展领域,项目是行使资源配置、推进发展进程、落实发展规划的重要也是常见的手段。但具体某个项目能否产生预计的效果,则受到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既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背景因素,也包括项目本身的可行性与合理性,更受到项目中的各利益相关者的能动性影响。本书通过权力和制度视角的考察,描绘了项目中各利益相关者能动性过程的基本逻辑。
目录
作者介绍
毛绵逵,1982年出生,江西安义人。2009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获得农村发展与管理专业博士学位,现在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工作;专业方向为社会学,关注农村发展、水利社会学、项目社会评价等领域。拥有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以及其他国际双边和多边发展机构发展项目咨询的丰富经验。
文摘
序言
读到“参与式发展干预中的权力与制度”这个书名,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幅幅画面:偏远的村庄里,一场关于土地分配的村民大会正在进行,声音此起彼伏,有人慷慨激辞,有人沉默不语。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不会细致地描绘这样的场景,并从中挖掘出权力互动的微妙之处?比如,在场的村民,他们的年龄、性别、经济状况、与村领导的关系,这些看似无关的因素,是如何影响他们在会议上的发言权和影响力?更进一步,书中是否会分析,为什么有些“参与式”的项目,最终变成了少数“积极分子”的舞台,而大多数村民因为种种原因(可能是信息不对称,可能是缺乏自信,也可能是害怕得罪人)选择旁观?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看待“制度”在其中的作用的。是那些条文化的规定,还是更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和文化传统?比如,在某些地区,女性在公开场合的发言权受到限制,这会不会直接影响到她们在发展项目中的参与度?或者,长久以来形成的“上面说啥就听啥”的心理定势,又会对“参与式”的理念构成怎样的挑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深刻的见解,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参与”会如此困难,以及如何才能构建一个真正鼓励和包容所有声音的参与环境。
评分“参与式发展干预中的权力与制度”——单看这个书名,就让我感到一种沉甸甸的现实感。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些国际援助项目,它们常常以“赋权当地社区”为目标,但现实往往是复杂的。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会剖析这些项目在落地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比如,当一个外部机构带着“先进”的理念和资源进入一个地方时,原有的权力格局会如何被搅动?那些原本就掌握资源或话语权的人,是否会利用这个机会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而那些被认为是“受助者”的群体,他们真正的需求和愿望,是否能够被有效听到并纳入项目设计?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制度”层面。这不仅仅是说政府的政策,更可能是指那些根深蒂固的社会结构、文化习惯,甚至是利益集团。比如,在一个地方推广环保项目,当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否与环保理念相悖?或者,某些社区内部形成的“潜规则”,是如何影响项目能否顺利推行的?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案例,展示那些在权力博弈和制度制约下,“参与式”干预是如何从理想走向现实,或者走向变形?我好奇作者是如何看待,在复杂的权力网络中,如何才能真正实现“参与”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评分“参与式发展干预中的权力与制度”——仅仅是这个书名,就足以让我联想到许多现实世界中的复杂议题。我立刻好奇,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在各种发展项目中,那些被广泛宣传的“参与”背后,实际扮演着怎样角色的权力动态。例如,当一个外部机构(可能是政府、NGO,甚至是跨国公司)试图在某个社区推行一项改革时,当地原有的权力结构,比如地方精英、传统领袖,甚至是既得利益者,他们会如何回应?他们是被动接受,还是主动调整,亦或是巧妙地利用这个机会来巩固自身地位?我特别关注书中对“制度”的探讨。这里所说的“制度”,是否仅仅指正式的法律法规,还是包含了更为广泛的社会规范、文化传统、经济体制,甚至是沟通机制?比如,在一个推行环境保护的项目中,当地的经济依赖模式(如过度砍伐森林以求生计)是否与项目目标相冲突?或者,根深蒂固的父权制文化,是否会限制女性在参与决策过程中的发言权?我期待这本书能够通过生动、具体的案例,展示“权力”如何在“参与”的框架下被施加、被协商、被反抗,以及“制度”如何在其中扮演着既能提供平台,也能设置障碍的双重角色,最终帮助读者理解,如何才能设计出真正能够赋权于弱势群体,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干预措施。
评分“参与式发展干预中的权力与制度”这个书名,让我瞬间联想到一些关于发展援助的纪录片,里面经常呈现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场景:外来的专家们忙碌地制定方案,而当地居民则在一旁若有所思,或者对专家的建议表示出困惑。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会像一部引人入胜的社会学调查报告,深入挖掘这些“参与式”项目背后的真实逻辑。它是否会揭示,在看似平等的参与过程中,隐藏着怎样的权力不对等?比如,那些掌握信息、资金和话语权的主导方,是如何在不经意间(或是有意地)影响甚至操控参与的进程和结果的?我尤其想知道,书中如何阐释“制度”这个概念。这里的“制度”是指那些明文的法律条文,还是更广泛的社会规范、文化传统,甚至是既有的权力分配机制?例如,在一个社区进行民生工程建设,当地的村干部、家族势力、甚至是地下的经济网络,它们是如何与官方的“参与式”要求发生碰撞和博弈的?我设想,这本书或许会通过一些充满张力的案例,展现“权力”如何在“参与”的表象下运作,“制度”又如何成为推进或阻碍发展的隐形力量,从而引导读者去反思,真正的“参与式发展”究竟意味着什么。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参与式发展干预中的权力与制度”让我联想到了很多关于社会变革和赋权的故事。我猜想,它可能会深入探讨在各种发展项目中,权力是如何被分配、协商和挑战的。例如,书中是否会举例说明,在一些扶贫项目或者社区建设中,原本被认为是受益者的群体,实际上在决策过程中被边缘化,而掌握资源和话语权的少数人却能主导项目方向?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分析“制度”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这里的“制度”可能指的是官方的政策法规,也可能是非正式的社会规范、权力结构,甚至是地方社区长期形成的习俗。比如,在推行新的农业技术时,既有的土地制度和集体决策机制,是如何影响农民接受程度和参与热情的?或者,在一个由外部机构发起的教育项目中,当地的宗族结构和教育观念,又会如何塑造项目的设计和执行?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通过鲜活的案例,揭示那些看不见的权力暗流和制度藩篱,是如何影响参与式发展干预的最终成效的,以及我们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打破这些壁垒,实现真正的赋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