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35] 明史 一個多重性格的時代

[A335] 明史 一個多重性格的時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天有,高壽仙-著 著
图书标签:
  • 明史
  • 历史
  • 中国历史
  • 明朝
  • 政治
  • 文化
  • 人物
  • 王朝
  • 史学
  • 社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国际图书快线专营店
出版社: 三民
ISBN:9789571448626
商品编码:29746312002
包装:平裝
出版时间:2008-04-30
页数:451
正文语种:中文繁體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 · · · · ·

作為帝制中國後期的一個統一王朝,明朝歷史發展充滿矛盾和張力。從中既可以看到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空前強化,又可以看到市民階層政治意識的初步覺醒;既可以看到官僚群體的腐敗無能,又可以看到改革志士的勵精圖治;既可以看到結朋結黨的宗派混鬥,又可以看到為國為民的政治抗爭;既可以看到階級矛盾的日益激化,又可以看到社會經濟的蓬勃發展;既可以看到舊思想舊風尚的因襲僵化,又可以看到新思想新風尚的萌生蔓延……。

本書將明朝歷史劃分為開創期(1368 ~ 1441年)、腐化期(1442 ~ 1521年)、整頓期(1521 ~ 1582年)、衰敝期(1582 ~ 1644年)四個階段,對明朝歷史進行了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的考察與分析,清晰地勾勒出明朝興衰成敗的變動軌跡,揭示了明朝複雜多樣的性格和樣貌。全書資料翔實,深入淺出,有助於讀者了解明朝的真實歷史狀況,對相關方面的專業研究也頗具參考價值。

作者简介  · · · · · ·

王天有

1944年生,祖籍山西省臨汾縣。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獲碩士學位。曾任北京大學歷史系主任。現為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兼任中國明史學會副會長。著有《晚明東林黨議》、《明代國家機構研究》、《中國古代官制》、《元明清史》(合著),主編《明朝十六帝》、《中國歷史透視》、《中國考試史文獻集成》(明代卷)、《明清論叢》(合作),主持點校《國朝典故》叢書,發表論文三十餘篇。

高壽仙

1962年生,河北省東光縣人。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現為北京行政學院教授,兼任北京大學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明史學會副祕書長。著有《明代農業經濟與農村社會》、《徽州文化》、《中國宗教禮俗》、《明代政治史》(合著)、《天啟皇帝大傳》(合著)等書,參與《中國文明史》、《中國社會通史》、《中國經濟通史》等多種大型著作撰寫,發表論文六十餘篇。


[A336] 权力与信仰的交织:中世纪欧洲的社会图景 导言:迷雾中的回响 中世纪,一个被后世贴上“黑暗时代”标签的漫长历史时期,实则是一幅由权力、信仰、战争与文化复兴交织而成的宏大画卷。本书旨在剥离刻板印象的滤镜,深入剖析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衰亡至15世纪文艺复兴前夕这段时期内,欧洲社会结构、精神世界、经济模式乃至日常生活的复杂面向。我们关注的焦点,并非仅仅是君王将相的功过得失,而是那些构成中世纪社会基石的隐秘力量——教会的绝对权威、封建制度的运作逻辑,以及在底层默默耕耘的广大民众的生存哲学。 第一部分:秩序的重塑——从废墟到封建体系 西罗马帝国崩溃后,欧洲陷入了长期的政治碎片化与社会动荡。本章将详细考察蛮族王国的建立、基督教的初步渗透以及加洛林王朝的短暂辉煌。 1.1 蛮族迁徙与权力真空的填补: 我们将细致描绘法兰克人、西哥特人、盎格鲁-撒克逊人等不同日耳曼部落的社会结构、军事组织及其与原有罗马化地区的融合过程。重点分析他们如何继承并改造罗马的行政残余,为新的政治实体奠定基础。 1.2 基督教的制度化与教权的崛起: 基督教,从一个被压迫的宗教,如何通过与地方强权的联姻,一步步建立起覆盖整个西欧的精神统治体系。本节将探讨教皇权威的确立过程,修道院制度(如本笃会)在保存知识、开垦荒地和推广农业技术方面扮演的角色,以及教会如何构建起一套完整的伦理规范和法律体系(教会法)。 1.3 封建主义的诞生与运作机制: 封建制度并非一蹴而就的统一蓝图,而是一系列基于个人契约和土地授予(采邑)形成的复杂关系网络。我们将深入剖析领主(Lord)、附庸(Vassal)之间的效忠宣誓(Homage and Fealty)的法律意义。重点分析“采邑”的性质变化,从临时的军事赏赐演变为世袭的地产,以及骑士制度(Chivalry)如何从单纯的军事阶层,逐步被道德和浪漫主义色彩所包装。领主的司法权、铸币权和征税权如何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构成了地方治理的基础。 第二部分:精神世界的疆界——教会的统治与异端之声 中世纪的欧洲,信仰是生活的核心,教会是知识和权力的唯一垄断者。理解这个时代的社会,必须理解其深层的精神驱动力。 2.1 经院哲学与知识的传承: 在世俗教育衰落的背景下,大教堂和修道院成为知识的灯塔。本章将分析经院哲学的核心思想,特别是安瑟伦(Anselm)、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如何试图调和希腊哲学(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与基督教教义。我们将审视大学(如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的起源,它们作为自治学术共同体,如何逐渐形成独立的知识生产体系,尽管其研究领域仍被神学主导。 2.2 圣物的崇拜与朝圣的意义: 圣物崇拜是中世纪民众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圣物(Relics)的收集、鉴定及其带来的经济和政治影响。朝圣之路(如前往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不仅是个人赎罪的行为,更是跨越国界、促进文化交流的“超级高速公路”。 2.3 异端的挑战与宗教裁判所的形成: 教会的绝对权威并非没有挑战。我们将探讨卡塔里派(Cathars)等重要异端运动的兴起原因——它们往往是对教会世俗化和财富过度积累的道德反动。深入研究教皇如何通过设立宗教裁判所(Inquisition),运用教规和暴力手段来维持教义的纯洁性和社会秩序的统一性,分析其审判程序和对社会心理的影响。 第三部分:经济的脉动——农业复兴与城市新生 长期以来,中世纪被视为经济停滞的时期,但自11世纪起,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商业的复苏打破了这种沉寂。 3.1 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 重点分析三大关键技术革新:重犁(Heavy Plough)的使用、马颈圈(Horse Collar)的推广以及三圃制(Three-Field System)的普及。这些变革如何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率,支撑了欧洲人口在数百年间的稳步增长,并释放出大量剩余劳动力。 3.2 农奴制的演变与庄园经济: 庄园(Manor)是中世纪早期至盛期的主要经济单元。我们将区分农奴(Serf)与自由农民(Peasant)的法律地位差异。分析“劳役地租”和“实物地租”的收取方式,以及在商品经济复苏后,农奴通过缴纳货币地租获得人身自由的趋势。 3.3 商业的复兴与城市的崛起: 随着农业过剩和人口增加,城市开始从封建领主的控制下获得自治权(Charters of Liberty)。重点考察意大利城邦(威尼斯、热那亚)在东西方贸易中的先驱作用,以及北欧的汉萨同盟(Hanseatic League)在波罗的海和北海贸易中的霸主地位。行会(Guilds)——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组织——如何通过严格控制质量、价格和学徒制度,保障了城市工商业的稳定发展,并形成了与贵族和教士并立的新兴市民阶层。 第四部分:外部世界的冲击与内部的张力 中世纪的欧洲并非封闭的孤岛,外部的军事和商业接触深刻地影响了其内部结构。 4.1 十字军运动的复杂动机与后果: 十字军东征,表面上是宗教使命,背后却是贵族对土地和财富的渴望,以及教皇意图转移内部矛盾的政治考量。本章将分析十字军对拜占庭帝国、伊斯兰世界产生的影响,以及它如何促进了西欧与东方知识、商品(如香料、丝绸)的交流,间接刺激了意大利商业城邦的壮大。 4.2 政治权力的新挑战者:王权的集中: 随着商业和城市的发展,新兴的市民阶层需要更稳定的法律环境和统一的货币体系,这为王权(尤其是英格兰和法兰西)的加强提供了经济基础。我们将分析《大宪章》(Magna Carta)的签署,它标志着贵族对王权的第一次成功限制,以及腓力四世(Philip IV)与教皇卜尼法斯八世(Boniface VIII)的冲突,预示着世俗权力对教会霸权的挑战。 结语:迈向转折点 14世纪的“大危机”——黑死病(Black Death)、持续的战争以及教皇的“阿维尼翁之囚”——将中世纪推向了终点。瘟疫导致劳动力短缺,从根本上瓦解了庄园制度的经济基础,农民地位得到空前提高。教会的权威因无法解释和阻止瘟疫而遭受重创。本书的收尾部分,将聚焦于这些危机如何催生了对古典文化和人文主义的重新发现,为文艺复兴的曙光铺设了必要的社会和心理基础,标志着一个漫长时代的终结与现代世界的黎明。 本书旨在通过对社会结构、经济形态、精神信仰等多个维度的细致考察,为读者构建一个立体、有层次、充满内在逻辑的中世纪欧洲形象。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书名就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思辨色彩,这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需要反复咀嚼才能领悟的经典著作。我预估这本书不会是那种一目了然、快速消化的读物,它可能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并且愿意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反思。我期望作者在论证过程中能提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挑战一些既有的、被过度简化的历史定论。比如,对于明朝中后期的“衰落”论,这本书会不会提出一种不同的看法,认为那其实是一个文化和经济层面“转型”的阵痛期,充满了活力与创造力,只是这种活力未能有效地转化为稳固的制度结构?如果它能提供一种更具辩证性的视角,迫使我重新审视一些固有认知,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远超一般的通史叙述了。我准备好了,要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迎接这场思想上的对话。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吸引人了,封面采用了那种低饱和度的复古色调,配上手写体的书名,一下子就让人联想到厚重的历史感。我拿到手的时候,忍不住先摩挲了好一会儿封面材质,那种略带粗粝的触感,与书名中蕴含的“多重性格”主题形成了奇妙的呼应。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考究,米白色的纸张,墨色印制清晰锐利,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盯着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看得出来,出版方在实体书的制作上确实下足了功夫,完全不是那种流水线上的快销品能比拟的。光是捧着这本书,就已经算是一种享受了,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放在书架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初次接触这样有质感的历史著作,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体验充满了期待,它成功地在视觉和触觉上,为我构建了一个通往那个复杂时代的入口。

评分

我一直对明代中后期的社会思潮和士大夫群体的精神困境非常感兴趣,很多现存的论著往往侧重于政治权谋或军事变动,读起来总觉得少了一层探究人性的维度。而我期待这本书能填补这个空白。我希望它能深入挖掘,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期,个体是如何在儒家正统与新兴的商业文化、市民趣味之间挣扎和调和的。比如,那些官员在台前扮演着“道学家”的角色,私下里又如何卷入复杂的文人圈子,参与到那些看似风雅实则暗流涌动的文化活动中去。我尤其关注“多重性格”这个关键词,它暗示了作者可能会采用一种更具心理学视角的分析框架,而不是仅仅罗列史实。如果这本书能成功地描摹出那种“在历史洪流中寻求自我定位”的矛盾感,那它绝对算得上是近年来明史研究中的一股清流,绝对值得我投入大量时间去精读和消化。

评分

读过几位当代历史学家的作品后,我发现对于复杂历史人物的解读,最忌讳的就是“脸谱化”——要么是完人,要么是罪人,缺乏中间的灰色地带。因此,我对这本书的叙事手法有着很高的要求。我希望能看到一种更细腻、更具温度的笔触,去描绘那些在历史十字路口做出抉择的小人物,以及那些被时代推上高位却内心充满不安的帝王将相。如果作者能够避免使用过于宏大叙事的腔调,而是聚焦于具体的、充满人情味的生活细节和私人信件,那将非常棒。想象一下,那些在内阁会议上针锋相对的士子,回到家中面对妻儿时的另一副面孔;那种表里不一的生存智慧,恰恰是构成“多重性格”时代的核心肌理。我希望这本书能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揭示这种复杂性,而不是直接给出结论。

评分

我注意到作者的学术背景似乎偏向于文化史而非传统考据学,这一点让我感到兴奋。明朝的文化生活异常繁荣,商品经济的发达带来了新的价值观冲击,传统的纲常名教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作者能将政治史与晚明兴起的市民文化、小说戏曲的流行、以及新的审美趣味(比如对奇石、园林的迷恋)联系起来分析,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历史图景,那无疑会大大增加这本书的可读性和思想深度。我非常期待看到,那些在士大夫阶层内部产生的审美张力——对朴素的理学推崇与对华丽的奢靡享受的向往——是如何共同塑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气质。这种跨学科的整合,是衡量一本优秀历史著作的重要标准之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