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徽州地-中国地理百科-中国地理百科丛书编委会著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978751008

BF-徽州地-中国地理百科-中国地理百科丛书编委会著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97875100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编委会著 著
图书标签:
  • 地理学
  • 中国地理
  • 徽州
  • 地方志
  • 百科全书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
  • 地图
  • 人文地理
  • 自然地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裕京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0088742
商品编码:29742645284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6-04-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徽州地-中国地理百科 作者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编委会著
定价 49.90元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 9787510088742 出版日期 2016-04-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内容简介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创新地把中国全境按山川形胜划分出数百个地理单元,并力求融“百科全书词典”的简洁准确,与“有图通俗读物”的生动有趣为一体,通过大量图片和词条之间的互相诠释,充分展示每一地理单元。《徽州地》一书以除江西婺源以外,包括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六地的古徽州地域范围为叙写对象,向读者展示出这里以黄山山地和新安江为首的山脉、河流共同构成的“山盆相间”的地貌格局,以及黄山经历第四纪构造抬升和强烈流水下切所形成的独特的、壮观的“同心圆式花岗岩峰林”地貌景观。黄山山间“如仙境般的云海”“光怪陆离的奇石”“生机勃发的黄山松”与“冰川活动遗迹”等美景都会在书中有精彩的图片展示。与此同时,书中非常有针对性地围绕古徽州文化展开介绍:将这里*丰富又*地方特色的史物——古牌坊、古祠堂、古塔、古桥、古村落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并讲述它们背后深刻的历史含义及“天人和谐统一”等思想;将徽菜、徽学、徽画、徽医等文化精髓作出了高度概括,使读者感受到古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

   作者简介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目录
区域地貌示意图 1
山限壤隔之地 2
一 自然地理
中国南方早的成陆地区之一 9 / 黄山山地 9 / 休歙盆谷 9 / 休屯盆地 11 / 黄山峰林 11 /
黄山“冰川遗迹” 12 / 太平岩体 13 / 黄山岩体 16 / 怀玉山台拱 16 /
祁门—歙县三阳坑断裂带 17 / 黄山 17 / 五龙山脉 18 / 白际山脉 18 / 大会山脉 18 /
新安江中上游 19 / 横江 20 / 练江 20 / 黄壤 20 / 黄山云海 21 / 水灾频发 24 / 擂鼓峰 25 /
灵山 25 / 龙尾山 25 / 卧龙谷 26 / 段莘水 27 / 古坦水 27 / 五龙山 28 / 颜公山 28 / 白石塔 28 /
松萝山 28 / 大斐岭 29 / 齐云山 29 / 呈村塅 32 / 里广山石臼峡谷 33 / 龙井潭瀑布 33 /
夹源水 34 / 鬲山 34 / 华山 34 / 屯溪盆地 35 / 鹦鹉尖 35 / 丰山 36 / 灵金山 36 / 丰乐河 36 /
丰乐湖 37 / 上扬尖 37 / 飞布山 37 / 花山 37 / 小南海 38 / 练江谷地 38 / 昌源河 38 /
富资水 39 / 宣徽之脊 39 / 清凉峰 39 / 饭甑尖 40 / 九龙戏珠 40 / 黄高峰 41 / 翚溪山 41 /
龙须山 42 / 百丈岩 42 / 龙溪地隙 43 / 芦昆常盆地 43 / 逍遥盆地 43 / 墈头冲积扇 43 /
登源河 43 / 大源河 44 / 天星洞山 44 / 石凫山 45 / 塘山头 45 / 牛山 45 / 龙头山 46 / 文山 47 /
三溪盆地 48 / 白地盆地 48 / 徽水河上游 48 / 莲花峰 48 / 光明顶 49 / 天都峰 49 / 始信峰 50 /
陵阳山 50 / 樵山神仙洞 50 / 黄山怪石 50 / 翡翠谷 51 / 喷玉泉 54 / 汤泉 54 / 九龙瀑 54 /
麻川河 55 / 秧溪河 56 / 太平湖 56 / 留杯荡 57 / 大洋湖·小洋湖 57 / 五溪山 58 / 打鼓岭 58 /
风茅岭 58 / 南屏山 58 / 霭山尖 59 / 淋沥山 59 / 黟城盆地 59 / 宏村盆地 59 / 美溪河 61 /
牯牛降 62 / 雪里尖 63 / 祁山 63 / 凤凰山 63 / 历溪大峡谷 63 / 阊江 64 / 大北河 64 /
植被垂直分布 65 / 牯牛降自然保护区 68 / 清凉峰自然保护区 68 / 岭南自然保护区 68 /
九龙峰自然保护区 69 / 天湖自然保护区 69 / 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 69 / 黄山松林 69 /
阳干板栗林 71 / 黟县香榧林 71 / 五溪山杜鹃林 72 / 拜祭堂原始森林 72 / 松潭古树林 72 /
晓起古樟树林 72 / 木坑竹海 73 / 香果树 74 / 红楠 75 / 杜仲 75 / 银鹊树 75 / 长序榆 76 /
光皮桦 76 / 糙叶树 77 / 黄山木兰 77 / 黄山花楸 77 / 短穗竹 78 / 蛛网萼 78 / 永瓣藤 79 /
黄山梅 79 / 独花兰 79 / 八角莲 80 / 黄山菊 80 / 蓝田古生物群 81 / 恐龙化石 81 /
梅花鹿 81 / 黑麂 81 / 黄山短尾猴 83 / 金头闭壳龟 83 / 祁蛇 83 / 白颈长尾雉 84 /
黄喉噪鹛 84 / 白胸翡翠 84 / 八音鸟 85 / 红嘴相思鸟 85
二 经济地理
以商代耕 89 /“ 塘堨”式灌溉农业 89 / 山林经济 89 / 无山不产茶 91 / 栽桑养蚕 92 /
流水养鱼 92 / 佃仆制 92 / 族田 92 / 徽州竹编 93 / 文房四宝 93 / 徽雕 94 / 徽刻 95 /
徽州漆器 95 / 霞间窑 96 / 徽商 96 / 徽浮古道 97 / 徽泾古道 97 / 徽婺古道 97 / 通徽水道 97 /
太平桥 98 / 乐成桥 100 / 深渡 100 / 渔梁坝 100 / 祁门瓷土 101 / 皖南黄牛 102 /
绩溪黑猪 102 / 蓝田花猪 102 / 桃花鳜 102 / 荷包红鲤鱼 103 / 旌德苎麻 103 / 徽州雪梨 103 /
三潭枇杷 104 / 黄山猕猴桃 104 / 富岱杨梅 104 / 旌德青蔗 104 / 朱郑荸荠 104 /
旌德生姜 105 / 陈村雪里蕻 105 / 徽菇 105 / 黄山石耳 106 / 灵山米 106 / 太平猴魁 106 /
祁红 107 / 五城米酒 107 / 汤口火腿 108 / 五城茶干 108 / 徽州馃 108 / 顶市酥 108 /
万安罗盘 109 / 祁门瓷器 109
三 历史地理
山越 113 / 三大迁徙 113 / 徽州宗族 113 / 徽州望族 114 / 文会 115 / 汪华起兵 115 /
方清起义 115 / 改歙州为徽州 116 / 驱棚事件 116 / 四大徽班进京 116 / 新四军岩寺整编 117 /
歙县 118 / 休宁县 118 / 祁门县 119 / 绩溪县 119 / 屯溪 119 / 胡家村遗址 120 / 新洲遗址 120 /
中土坑遗址 121 / 蒋家山遗址 121 / 乌泥关 121 / 徽州文书 121 / 齐云山石刻 122 /
旺川太平天国壁画 122 / 许国石坊 123 / 棠樾牌坊群 124 / 长庆寺塔 126 / 屯溪程氏三宅 126 /
江湾古镇 127 / 万安古镇 127 / 呈坎古村落 127 / 唐模村 130 / 南屏古村落 130 / 宏村 130 /
西递村 130 / 汪口村 131 / 斗山街 131
四 文化地理
聚族而居 137 /“ 六邑之语不能相通” 137 /“ 尚气好胜” 138 / 生活俭啬 138 / 八碗八 139 /
锡格子茶 139 / 徽菜 140 / 冻米糖 140 / 腊八豆腐 140 / 徽州裹粽 141 / 深渡包袱 141 /
水口营造 141 / 徽式民居 141 / 老屋阁 144 / 江村古建筑群 144 / 罗东舒祠 144 /
龙川胡氏宗祠 146 / 溪头三槐堂 146 / 会源堂古戏台 147 / 火熥 147 / 做新娘 147 /
吵新人撒帐 148 / 送花灯 148 / 停棺不葬 148 / 五都清明祭祖 148 / 徽州祠祭 149 /
社屋民俗 149 / 杀猪封山 150 / 草龙祈福 150 / 汪王崇拜 151 / 程灵洗崇拜 152 /
五显信仰 152 / 齐云山太素宫 152 / 翠微寺 153 / 安苗节 153 / 目连戏 154 / 徽州傩戏 155 /
十番锣鼓 155 / 新丰唢呐曲牌 155 / 徽州民歌 156 / 齐云山道教音乐 156 / 仗鼓舞 157 /
美溪舞龙灯 157 / 婺源灯彩 157 / 跳钟馗 158 / 采茶扑蝶舞 158 / 伏岭舞 159 /
板凳龙 159 / 婆溪河灯 160 / 江湾豆腐架 160 / 五福神会 160 / 轩辕车会 161 / 花车转阁 161 /
赛琼碗 162 / 南湖书院 162 / 竹山书院 162 / 新安医学 163 / 新安画派 163 / 汪机 164 /
程大位 164 / 渐江 165 / 戴震 165 / 王茂荫 165 / 陶行知 166 / 徽学 166

   编辑推荐
中国首套规模达到数百分册的地理科普丛书,范围无缝覆盖中国全境。打破传统认识上的行政区划的界线,本分册是依据古徽州行政区划进行范围划分的。
展示呈同心圆状分布的黄山花岗岩峰林地貌及云海、奇松、温泉、怪石“四绝”。
讲述齐云山丹霞地貌的发育过程。
了解徽州人“寄命于商”的起始原因及发展过程。
寻找散落的古徽州文化遗存——古牌坊、古塔、古桥、古祠堂、古村……
形式新颖,文字精简而通俗,图片真实而精彩,这两者的交互使科普阅读变得生动有趣。


   文摘






   序言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中国地理百科全书:探索壮丽河山,解读人文脉络 一、全景式展现中国地理的恢宏画卷 本书旨在为广大读者呈现一部内容详实、视野开阔、图文并茂的中国地理百科全书。它并非仅仅罗列数据和地名,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立体、多维的中国地理知识体系,从宏观的地球构造到微观的物产分布,从自然环境的演变到人文活动的足迹,无不细致入微,力求全面而深刻地展现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 (一)自然地理的深度解析 本书的自然地理部分,无疑是其核心支柱之一。它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在地球科学版图上的独特性与复杂性。 1. 地质构造与地貌演变: 首先从板块构造学说出发,阐释了中国复杂的地震带分布、火山活动遗迹及其与亚洲大陆的相互作用。详细介绍了中国各大地貌单元的形成过程,包括喜马拉雅山脉的隆升机制、青藏高原的独特地质历史、黄土高原的成因及其水土流失问题、以及中国东部平原的冲积与沉积特征。对于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雅丹地貌等特殊地貌类型,辅以大量实地考察数据和成因分析,使读者能够清晰理解地貌的“生命周期”。 2. 气候系统与水文特征: 气候部分深入剖析了季风气候在中国的主导作用,从西伯利亚冷空气团到太平洋暖湿气流的交汇,解释了中国南北、东西气温和降水分布的巨大差异。书中详细划分了中国的气候区,并用大量图表展示了气温、降水、日照时长的年际和空间变化规律。水文部分则聚焦于中国主要的江河湖泊水系。长江、黄河、珠江等大江大河的水文特征、流域面积、径流量变化、防洪减灾措施,均有详尽论述。对于内陆河流如塔里木河、黑河等,则特别关注其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水资源管理与生态平衡问题。湖泊方面,重点介绍了青海湖、鄱阳湖等重要湖泊的形成、演变及其生态功能。 3. 土壤与植被的生物地理学视角: 土壤系统按照土壤发生学原理进行分类,重点介绍了中国主要农业区的黑土、棕壤、红壤的特性与利用方式,并探讨了土壤次生盐碱化、酸化等环境问题。植被部分,则遵循中国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和水平地带性规律,系统介绍了森林、草原、荒漠、湿地等主要植被类型的分布范围、群落结构及其生态意义。特别关注了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如秦岭、横断山脉的特有物种及其保护现状。 (二)人文地理的深度互动 人文地理部分,是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脉络的关键。本书着重分析了人类活动如何塑造和反塑自然环境,以及地理区位如何影响历史进程。 1. 人口地理与区域分布: 详细梳理了中国历代的人口变迁史,分析了当前人口分布的“胡焕庸线”特征及其形成动因。对城市化进程进行了量化研究,探讨了特大城市群、都市圈的形成机理、内部结构及带来的挑战,如交通拥堵、住房压力和公共服务均衡化问题。同时,也关注了乡村地区的衰退与振兴策略。 2. 经济地理与产业布局: 本部分聚焦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从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带的演变入手,如东部沿海的“三来一补”模式到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国家战略的地理逻辑。详细分析了主要优势产业(如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重工业)的地理集聚现象,探讨了交通基础设施(铁路、高速公路、港口、航空网络)对优化资源配置和重塑区域经济版图的关键作用。 3. 历史地理与文化景观: 这一章节将地理学与历史学相结合,探讨了地理环境对古代文明起源、朝代兴衰的影响。例如,黄河冲积平原的农业基础如何奠定中华文明的中心地位,以及秦岭、淮河一线在历史上作为农耕与畜牧、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所产生的文化张力。书中还收录了众多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景观,如长城沿线的防御体系、大运河的历史功能、以及不同地域的传统民居风格及其与当地气候、材料的适应性。 (三)专题研究与现代挑战 为了使本书更具前瞻性和现实指导意义,书中设置了多个专题研究部分,涵盖了当代中国面临的重大地理环境议题。 1.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 专题分析了水资源短缺、耕地质量下降、能源结构转型等核心问题。引入了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数的概念,对不同省份的开发强度进行评估,并探讨了“双碳”目标下,中国能源地理的重构。 2. 灾害地理与风险管理: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频发的国家之一。本部分系统归纳了地震、洪涝、台风、滑坡、干旱等主要灾害的成因、空间分布规律,并详细介绍了国家在灾害预警、应急管理和灾后重建方面的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和工程措施。 3. 区域差异与国家战略: 深入剖析了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的地理根源,重点阐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级战略在地理空间上的功能定位、内部协作机制及潜在的地理制约因素。 二、编纂特色与阅读体验 本书的编纂严格遵循“系统性、科学性、普及性”的原则。 1. 权威性与详实性: 汇集了多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数据引用精确可靠,力求提供第一手的、经过同行审视的知识。对专业术语进行清晰界定和解释。 2. 视觉化呈现: 配备了大量高清的地理信息图、卫星影像图、地质剖面图和统计图表。这些视觉材料不仅是信息的载体,本身也构成了重要的知识体系,帮助读者直观理解复杂的地理概念和空间关系。例如,通过叠加不同年份的遥感影像,直观展示了海岸线的变迁或植被的恢复情况。 3. 索引与检索系统: 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条目索引和交叉引用系统,确保读者能够高效地查阅到特定地名、概念或事件,极大地提升了工具书的实用价值。 总结: 本书是一部立足于当代地理科学前沿,同时又深深植根于中国大地数千年历史发展经验的综合性参考巨著。它不仅是地理学专业人士的案头必备,更是历史爱好者、经济决策者、规划工程师、教师及所有对中国山河抱有深厚兴趣的普通读者,了解和认识我们所处世界的理想指南。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构建起一个结构完整、逻辑清晰的中国地理知识框架,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社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BF-徽州地-中国地理百科》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原来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藏着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地理变迁!我一直对徽州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心生向往,这次通过这本书,感觉像是穿越时空,亲身漫步在那些古老的巷道,触摸那些斑驳的石板,感受着徽商当年叱咤风云的气魄。书中的图片精美绝伦,仿佛能闻到黄山云雾的清新,听到那潺潺流淌的徽河水声。从地质构造到气候特点,从物产资源到人文景观,作者们用严谨的态度和生动的笔触,为我勾勒出了一幅立体、鲜活的徽州画卷。特别是关于徽州民居建筑的讲解,那些精雕细琢的木雕、石雕、砖雕,无不展现了古代匠人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读完这本书,我对徽州不仅仅是有了地理上的认知,更增添了一份深厚的感情。它让我更加理解了“无徽不成商”,以及徽州文化是如何在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孕育而成,又是如何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和文化。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地理爱好者来说,这套《中国地理百科》丛书简直是宝藏!而这本《BF-徽州地》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我一直觉得,中国的地理知识过于宏大叙事,有时候会忽略掉一些地方独特的美丽和故事。这本书就很好地填补了这一空白。它没有照本宣科地罗列数据,而是将徽州的地理特征与当地的历史、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例如,书中详细介绍了徽州多山的地形如何造就了其独特的聚落形态和交通方式,又如何孕育出勤劳、坚韧的徽州人民。我特别喜欢关于徽州水系的研究,一条条河流不仅是生命之源,更是商贸往来的脉络。读到关于徽州木商如何利用水路将徽州的山货、手工艺品运往全国各地,甚至远销海外,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繁忙的码头和舟船络绎的景象。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让我看到了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人文,人文又如何反作用于地理,这种互动性的解读,远比枯燥的地理图谱更有趣,也更深刻。

评分

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了解到这本《BF-徽州地-中国地理百科》的,当时正在寻找关于中国古代商帮的研究资料,无意中翻到了这本书的目录,其中关于徽商的介绍引起了我的兴趣。读完之后,我不得不说,这本书远超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本地理百科,更是一本关于徽州文化和历史的深度挖掘。作者们不仅仅是地理学家,更是具有深厚人文素养的学者。书中对徽州地理环境的分析,如山地、丘陵、河流的分布,气候特点,土壤类型等,都与当地的经济活动,特别是农业和商业,有着极其紧密的关联。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徽州农业的论述所吸引,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如何利用地理优势发展手工业,这些都为我们今天发展区域经济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这本书还探讨了徽州地理环境如何影响了徽州人的性格特征,造就了他们的“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这让我对这个地方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这本《BF-徽州地》的书给我的感受是,它是一本充满温度的地理读物。作者们没有用冰冷的数据和理论来堆砌,而是用充满感情的文字,将徽州这片土地的灵魂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一直对徽州的山水风光情有独钟,特别是那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总感觉它们与周围的山峦、河流融为一体,充满了诗意。这本书中对徽州地理环境的描绘,非常到位,让我仿佛身临其境。它详细介绍了黄山、九华山等地的地貌特征,以及新安江、徽河等水系的流向和重要性。更让我感动的是,书中还将这些地理要素与徽州人民的生活方式、民俗风情相结合,例如,徽州人如何利用山地发展梯田,如何依靠河流进行渔业和水运,这些都让我看到了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这本书不仅让我增长了地理知识,更让我感受到了徽州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和人民的勤劳智慧。

评分

从一个完全不懂地理的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BF-徽州地-中国地理百科》这本书,绝对是一次令人愉悦的知识探索之旅。我之前对“徽州”的印象,仅仅停留在古徽州几个字,以及那些著名的徽派建筑。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真正理解了“徽州”的地理内涵。书中关于徽州地形的介绍,让我明白了为什么这里会有那么多精巧的村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蜿蜒的山路。特别是关于徽州的“七山一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说法,书中用生动的语言和精美的插图进行了详细的阐释,让我对这个地方的地形有了直观的认识。此外,书中还提到了徽州的气候特点,如四季分明,降水充沛,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当地的农业发展和植被覆盖。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徽州的地理有了基本的了解,更对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如何在这种地理环境下生存和发展,有了更深的感悟。它让我看到了地理环境的塑造力,也看到了人类的适应力和创造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