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徽州地-中国地理百科 | 作者 |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编委会著 |
| 定价 | 49.90元 | 出版社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 ISBN | 9787510088742 | 出版日期 | 2016-04-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内容简介 | |
|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创新地把中国全境按山川形胜划分出数百个地理单元,并力求融“百科全书词典”的简洁准确,与“有图通俗读物”的生动有趣为一体,通过大量图片和词条之间的互相诠释,充分展示每一地理单元。《徽州地》一书以除江西婺源以外,包括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六地的古徽州地域范围为叙写对象,向读者展示出这里以黄山山地和新安江为首的山脉、河流共同构成的“山盆相间”的地貌格局,以及黄山经历第四纪构造抬升和强烈流水下切所形成的独特的、壮观的“同心圆式花岗岩峰林”地貌景观。黄山山间“如仙境般的云海”“光怪陆离的奇石”“生机勃发的黄山松”与“冰川活动遗迹”等美景都会在书中有精彩的图片展示。与此同时,书中非常有针对性地围绕古徽州文化展开介绍:将这里*丰富又*地方特色的史物——古牌坊、古祠堂、古塔、古桥、古村落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并讲述它们背后深刻的历史含义及“天人和谐统一”等思想;将徽菜、徽学、徽画、徽医等文化精髓作出了高度概括,使读者感受到古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 |
| 作者简介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目录 | |
| 区域地貌示意图 1 山限壤隔之地 2 一 自然地理 中国南方早的成陆地区之一 9 / 黄山山地 9 / 休歙盆谷 9 / 休屯盆地 11 / 黄山峰林 11 / 黄山“冰川遗迹” 12 / 太平岩体 13 / 黄山岩体 16 / 怀玉山台拱 16 / 祁门—歙县三阳坑断裂带 17 / 黄山 17 / 五龙山脉 18 / 白际山脉 18 / 大会山脉 18 / 新安江中上游 19 / 横江 20 / 练江 20 / 黄壤 20 / 黄山云海 21 / 水灾频发 24 / 擂鼓峰 25 / 灵山 25 / 龙尾山 25 / 卧龙谷 26 / 段莘水 27 / 古坦水 27 / 五龙山 28 / 颜公山 28 / 白石塔 28 / 松萝山 28 / 大斐岭 29 / 齐云山 29 / 呈村塅 32 / 里广山石臼峡谷 33 / 龙井潭瀑布 33 / 夹源水 34 / 鬲山 34 / 华山 34 / 屯溪盆地 35 / 鹦鹉尖 35 / 丰山 36 / 灵金山 36 / 丰乐河 36 / 丰乐湖 37 / 上扬尖 37 / 飞布山 37 / 花山 37 / 小南海 38 / 练江谷地 38 / 昌源河 38 / 富资水 39 / 宣徽之脊 39 / 清凉峰 39 / 饭甑尖 40 / 九龙戏珠 40 / 黄高峰 41 / 翚溪山 41 / 龙须山 42 / 百丈岩 42 / 龙溪地隙 43 / 芦昆常盆地 43 / 逍遥盆地 43 / 墈头冲积扇 43 / 登源河 43 / 大源河 44 / 天星洞山 44 / 石凫山 45 / 塘山头 45 / 牛山 45 / 龙头山 46 / 文山 47 / 三溪盆地 48 / 白地盆地 48 / 徽水河上游 48 / 莲花峰 48 / 光明顶 49 / 天都峰 49 / 始信峰 50 / 陵阳山 50 / 樵山神仙洞 50 / 黄山怪石 50 / 翡翠谷 51 / 喷玉泉 54 / 汤泉 54 / 九龙瀑 54 / 麻川河 55 / 秧溪河 56 / 太平湖 56 / 留杯荡 57 / 大洋湖·小洋湖 57 / 五溪山 58 / 打鼓岭 58 / 风茅岭 58 / 南屏山 58 / 霭山尖 59 / 淋沥山 59 / 黟城盆地 59 / 宏村盆地 59 / 美溪河 61 / 牯牛降 62 / 雪里尖 63 / 祁山 63 / 凤凰山 63 / 历溪大峡谷 63 / 阊江 64 / 大北河 64 / 植被垂直分布 65 / 牯牛降自然保护区 68 / 清凉峰自然保护区 68 / 岭南自然保护区 68 / 九龙峰自然保护区 69 / 天湖自然保护区 69 / 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 69 / 黄山松林 69 / 阳干板栗林 71 / 黟县香榧林 71 / 五溪山杜鹃林 72 / 拜祭堂原始森林 72 / 松潭古树林 72 / 晓起古樟树林 72 / 木坑竹海 73 / 香果树 74 / 红楠 75 / 杜仲 75 / 银鹊树 75 / 长序榆 76 / 光皮桦 76 / 糙叶树 77 / 黄山木兰 77 / 黄山花楸 77 / 短穗竹 78 / 蛛网萼 78 / 永瓣藤 79 / 黄山梅 79 / 独花兰 79 / 八角莲 80 / 黄山菊 80 / 蓝田古生物群 81 / 恐龙化石 81 / 梅花鹿 81 / 黑麂 81 / 黄山短尾猴 83 / 金头闭壳龟 83 / 祁蛇 83 / 白颈长尾雉 84 / 黄喉噪鹛 84 / 白胸翡翠 84 / 八音鸟 85 / 红嘴相思鸟 85 二 经济地理 以商代耕 89 /“ 塘堨”式灌溉农业 89 / 山林经济 89 / 无山不产茶 91 / 栽桑养蚕 92 / 流水养鱼 92 / 佃仆制 92 / 族田 92 / 徽州竹编 93 / 文房四宝 93 / 徽雕 94 / 徽刻 95 / 徽州漆器 95 / 霞间窑 96 / 徽商 96 / 徽浮古道 97 / 徽泾古道 97 / 徽婺古道 97 / 通徽水道 97 / 太平桥 98 / 乐成桥 100 / 深渡 100 / 渔梁坝 100 / 祁门瓷土 101 / 皖南黄牛 102 / 绩溪黑猪 102 / 蓝田花猪 102 / 桃花鳜 102 / 荷包红鲤鱼 103 / 旌德苎麻 103 / 徽州雪梨 103 / 三潭枇杷 104 / 黄山猕猴桃 104 / 富岱杨梅 104 / 旌德青蔗 104 / 朱郑荸荠 104 / 旌德生姜 105 / 陈村雪里蕻 105 / 徽菇 105 / 黄山石耳 106 / 灵山米 106 / 太平猴魁 106 / 祁红 107 / 五城米酒 107 / 汤口火腿 108 / 五城茶干 108 / 徽州馃 108 / 顶市酥 108 / 万安罗盘 109 / 祁门瓷器 109 三 历史地理 山越 113 / 三大迁徙 113 / 徽州宗族 113 / 徽州望族 114 / 文会 115 / 汪华起兵 115 / 方清起义 115 / 改歙州为徽州 116 / 驱棚事件 116 / 四大徽班进京 116 / 新四军岩寺整编 117 / 歙县 118 / 休宁县 118 / 祁门县 119 / 绩溪县 119 / 屯溪 119 / 胡家村遗址 120 / 新洲遗址 120 / 中土坑遗址 121 / 蒋家山遗址 121 / 乌泥关 121 / 徽州文书 121 / 齐云山石刻 122 / 旺川太平天国壁画 122 / 许国石坊 123 / 棠樾牌坊群 124 / 长庆寺塔 126 / 屯溪程氏三宅 126 / 江湾古镇 127 / 万安古镇 127 / 呈坎古村落 127 / 唐模村 130 / 南屏古村落 130 / 宏村 130 / 西递村 130 / 汪口村 131 / 斗山街 131 四 文化地理 聚族而居 137 /“ 六邑之语不能相通” 137 /“ 尚气好胜” 138 / 生活俭啬 138 / 八碗八 139 / 锡格子茶 139 / 徽菜 140 / 冻米糖 140 / 腊八豆腐 140 / 徽州裹粽 141 / 深渡包袱 141 / 水口营造 141 / 徽式民居 141 / 老屋阁 144 / 江村古建筑群 144 / 罗东舒祠 144 / 龙川胡氏宗祠 146 / 溪头三槐堂 146 / 会源堂古戏台 147 / 火熥 147 / 做新娘 147 / 吵新人撒帐 148 / 送花灯 148 / 停棺不葬 148 / 五都清明祭祖 148 / 徽州祠祭 149 / 社屋民俗 149 / 杀猪封山 150 / 草龙祈福 150 / 汪王崇拜 151 / 程灵洗崇拜 152 / 五显信仰 152 / 齐云山太素宫 152 / 翠微寺 153 / 安苗节 153 / 目连戏 154 / 徽州傩戏 155 / 十番锣鼓 155 / 新丰唢呐曲牌 155 / 徽州民歌 156 / 齐云山道教音乐 156 / 仗鼓舞 157 / 美溪舞龙灯 157 / 婺源灯彩 157 / 跳钟馗 158 / 采茶扑蝶舞 158 / 伏岭舞 159 / 板凳龙 159 / 婆溪河灯 160 / 江湾豆腐架 160 / 五福神会 160 / 轩辕车会 161 / 花车转阁 161 / 赛琼碗 162 / 南湖书院 162 / 竹山书院 162 / 新安医学 163 / 新安画派 163 / 汪机 164 / 程大位 164 / 渐江 165 / 戴震 165 / 王茂荫 165 / 陶行知 166 / 徽学 166 |
| 编辑推荐 | |
| 中国首套规模达到数百分册的地理科普丛书,范围无缝覆盖中国全境。打破传统认识上的行政区划的界线,本分册是依据古徽州行政区划进行范围划分的。 展示呈同心圆状分布的黄山花岗岩峰林地貌及云海、奇松、温泉、怪石“四绝”。 讲述齐云山丹霞地貌的发育过程。 了解徽州人“寄命于商”的起始原因及发展过程。 寻找散落的古徽州文化遗存——古牌坊、古塔、古桥、古祠堂、古村…… 形式新颖,文字精简而通俗,图片真实而精彩,这两者的交互使科普阅读变得生动有趣。 |
| 文摘 | |
|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这本《BF-徽州地-中国地理百科》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原来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藏着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地理变迁!我一直对徽州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心生向往,这次通过这本书,感觉像是穿越时空,亲身漫步在那些古老的巷道,触摸那些斑驳的石板,感受着徽商当年叱咤风云的气魄。书中的图片精美绝伦,仿佛能闻到黄山云雾的清新,听到那潺潺流淌的徽河水声。从地质构造到气候特点,从物产资源到人文景观,作者们用严谨的态度和生动的笔触,为我勾勒出了一幅立体、鲜活的徽州画卷。特别是关于徽州民居建筑的讲解,那些精雕细琢的木雕、石雕、砖雕,无不展现了古代匠人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读完这本书,我对徽州不仅仅是有了地理上的认知,更增添了一份深厚的感情。它让我更加理解了“无徽不成商”,以及徽州文化是如何在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孕育而成,又是如何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和文化。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个地理爱好者来说,这套《中国地理百科》丛书简直是宝藏!而这本《BF-徽州地》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我一直觉得,中国的地理知识过于宏大叙事,有时候会忽略掉一些地方独特的美丽和故事。这本书就很好地填补了这一空白。它没有照本宣科地罗列数据,而是将徽州的地理特征与当地的历史、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例如,书中详细介绍了徽州多山的地形如何造就了其独特的聚落形态和交通方式,又如何孕育出勤劳、坚韧的徽州人民。我特别喜欢关于徽州水系的研究,一条条河流不仅是生命之源,更是商贸往来的脉络。读到关于徽州木商如何利用水路将徽州的山货、手工艺品运往全国各地,甚至远销海外,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繁忙的码头和舟船络绎的景象。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让我看到了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人文,人文又如何反作用于地理,这种互动性的解读,远比枯燥的地理图谱更有趣,也更深刻。
评分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了解到这本《BF-徽州地-中国地理百科》的,当时正在寻找关于中国古代商帮的研究资料,无意中翻到了这本书的目录,其中关于徽商的介绍引起了我的兴趣。读完之后,我不得不说,这本书远超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本地理百科,更是一本关于徽州文化和历史的深度挖掘。作者们不仅仅是地理学家,更是具有深厚人文素养的学者。书中对徽州地理环境的分析,如山地、丘陵、河流的分布,气候特点,土壤类型等,都与当地的经济活动,特别是农业和商业,有着极其紧密的关联。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徽州农业的论述所吸引,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如何利用地理优势发展手工业,这些都为我们今天发展区域经济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这本书还探讨了徽州地理环境如何影响了徽州人的性格特征,造就了他们的“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这让我对这个地方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这本《BF-徽州地》的书给我的感受是,它是一本充满温度的地理读物。作者们没有用冰冷的数据和理论来堆砌,而是用充满感情的文字,将徽州这片土地的灵魂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一直对徽州的山水风光情有独钟,特别是那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总感觉它们与周围的山峦、河流融为一体,充满了诗意。这本书中对徽州地理环境的描绘,非常到位,让我仿佛身临其境。它详细介绍了黄山、九华山等地的地貌特征,以及新安江、徽河等水系的流向和重要性。更让我感动的是,书中还将这些地理要素与徽州人民的生活方式、民俗风情相结合,例如,徽州人如何利用山地发展梯田,如何依靠河流进行渔业和水运,这些都让我看到了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这本书不仅让我增长了地理知识,更让我感受到了徽州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和人民的勤劳智慧。
评分从一个完全不懂地理的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BF-徽州地-中国地理百科》这本书,绝对是一次令人愉悦的知识探索之旅。我之前对“徽州”的印象,仅仅停留在古徽州几个字,以及那些著名的徽派建筑。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真正理解了“徽州”的地理内涵。书中关于徽州地形的介绍,让我明白了为什么这里会有那么多精巧的村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蜿蜒的山路。特别是关于徽州的“七山一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说法,书中用生动的语言和精美的插图进行了详细的阐释,让我对这个地方的地形有了直观的认识。此外,书中还提到了徽州的气候特点,如四季分明,降水充沛,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当地的农业发展和植被覆盖。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徽州的地理有了基本的了解,更对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如何在这种地理环境下生存和发展,有了更深的感悟。它让我看到了地理环境的塑造力,也看到了人类的适应力和创造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