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2-28
泰山研究院文丛:泰山诗歌意象与中日民俗 9787209089937 李杰玲,王雷亭,陈伟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基本信息
书名:泰山研究院文丛:泰山诗歌意象与中日民俗
定价:42.00元
作者:李杰玲,王雷亭,陈伟军,周郢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2-01
ISBN:9787209089937
字数:
页码:27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无
内容提要
山与诗人、诗歌创作具有内在联系。回顾学术界关于山与诗歌的相关研究,我们发现,多数研究止于山水诗,往往山水并提而忽略山、水意象各自在诗歌中的特性。而且,从意象诗学的理论角度来研究泰山意象的,就笔者管见,学界迄今未有。随着《全泰山诗》《全泰山赋》等大型泰山文献的相继问世,对这些文献进行理论研究就应该被提上日程。我们不能停留在搜集文献、整理文献和介绍文献上,而应该以此为基础,对泰山文献进行理论的深入研究,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保存和在新世纪的发展,起到应起到的作用。
古代文学、文化研究,多注重搜集、整理已有材料,发现和介绍新材料,然后以常识来推断和下结论,往往失于材料堆积而分析过浅。当然,材料是研究之基础,用材料说话固然很重要,但是,选取适合的理论,用理论去分析、解读这些材料,才能发现多、更深,才能找到现象后面的本质,才能让材料说话,才能避免以先入为主的观念来“借助材料说自己的话”。笔者在研究中痛感这样的研究现状,并深感自己也存在这样的不足,所以,结合我国古典诗歌的特点,《泰山诗歌意象与中日民俗》选择意象诗学为理论支柱,从民俗信仰的视角去研究泰山诗歌意象,希望能在研究中避免理论缺席的遗憾。
为了能从理论上深入研究古典诗歌山意象,首先对意象作理论梳理是必须的。其次,除了介绍学术界意象研究现状,鉴于术语模糊和滥用这一现象的存在,必须对学界仍然时不时混用的“意象”“符号”“image”等近似术语进行辨析,通过溯源和辨析,从理论上肯定意象诗学赖以生长、发育的土壤是中国古典诗歌,而非西方意象派或其他。意象与中国古典诗歌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意象诗学的研究应该回归到中国古典诗歌的大背景中。
若要深入理解泰山意象的生发过程和艺术特色,就必须站在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历史的高度上,整体地、全面地研究涉及泰山的诗歌,并且要站在海外汉学的层面上思考泰山的民俗信仰和诗歌创作之间的内在关系,而不是仅仅研究写到泰山的诗歌,或者孤立地看待泰山诗歌。同时,研究泰山诗歌,也必须注意揭示诗歌的文学特征,以及这些诗歌作为民俗史诗的价值。泰山民俗信仰激发了历代诗人的创作,许多泰山民俗现象都被诗歌保存下来,具有重大的史料价值。在研究中,泰山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民俗信仰二者缺一不可。离开了泰山的民俗信仰,就无法真正理解泰山诗歌中的意象,但如果仅仅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研究泰山诗歌,又容易陷于苍白空洞,所以应该二者并重,互相参照,方能深入和系统。
目录
总序
前言
绪论
节 研究思路及本书结构
第二节 泰山诗歌研究现状评述
章
节 诗学意象理论
第二节 意象理论与古典诗学
第三节 山岳意象的内涵及泰山意象的产生
第二章
节 泰山意象的母体文化意义
第二节 泰山蒿里意象:生命归宿的信仰
第三节 黄泉信仰源与泰山蒿里
第四节 泰山意象:生命归宿的另一种信仰
第五节 泰山意象与古代登山
第三章
节 “结根泰山阿”中的泰山与婚俗
第二节 泰山意象与南山之爱
第三节 泰山意象与南山之寿
第四章
节 泰山意象与隐逸之风
第二节 泰山意象与古代审美
第三节 泰山意象与谢灵运的山水诗
第五章
节 泰山意象与禅佛思想
第二节 泰山松柏意象的组合与衍生
第三节 泰山意象的内涵特性
第六章
节 诗歌与山岳女神信仰
第二节 泰山意象与西王母信仰
第三节 泰山意象与元君信仰
第四节 泰山意象与盈盈传说
第五节 泰山诗歌与石敢当信仰的传播
余论
未来相关研究可开拓的空间
附录一
一、前言
二、佛教经典中的泰山
三、十王信仰与泰山
四、“如泰山崩”之拜礼法
五、“泰山崩”的历史事实和信仰
六、总结
附录二
泰山府君祭与“冥道十二神”的形成
一、《今昔物语集》和泣不动缘起
一、泰山府君祭与阎罗王
三、泰山府君祭都状与冥道十二神
四、冥道十二神的形成
五、平安贵族与泰山府君祭
结语
附录三
日韩所藏泰山古、近代文献(外文、汉籍)举要
作者介绍
李杰玲,女,文学博士,苏州大学中国文学流动站博士后。现任教于广东第二师范学院。2015年应国际交流基金会的邀请,任东京学艺大学访问研究员。主要从事中日文化比较和中日文学交流研究、诗歌创作研究、海内外清诗文献整理、中英和中日翻译等。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并有翻译作品和文学原创作品发表。
文摘
《泰山诗歌意象与中日民俗》:
节诗学意象理论
学术界对于“意象”的概念、范畴和用法,仍有许许多多种说法,莫衷一是,有的甚至相互矛盾,还存在着这样的误解——认为意象与诗歌没有什么关系,也有的并未充分认识到它与中国古典诗歌的密切关系。不仅如此,学术界还存在这样的倾向:认为“意象”是西方的产物,认为它与西方文艺理论中的“符号”等同,更有甚者,把“意象”与“形象”“物体”混为一谈。这种术语混乱、概念模糊不清的现象在学术界存在已久,说来说去,陷于混乱,终难跳出西方理论藩篱,所以,意象研究在七八年前,甚至更早的时候,被“打人冷宫”,很少有人问津。
但这并不表示意象诗学研究已经停止或者消失,说起来,真正掀起过意象研究热的,已经是20世纪末的事情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特性就是意象性,中国古典诗歌理论、诗歌批评也具有意象的特点,通俗地来说,就好比炎黄子孙的黑头发、黄皮肤,虽然平时我们对这些特征熟视无睹(每天照镜子,也不会注意到),但并不意味着这些与生俱来的本质特征不存在或者消失不见。
抓住本质特点,回归中国古典诗歌的特质,从中国古典诗歌和诗学理论本身出发,而不是从西方借一根理论的拐杖来走路,这是研究中国古典诗歌的有效途径。在西方文艺思潮一波接着一波猛袭过来的当代,挖掘古典诗歌内在的特质,并从这些特质出发进行研究,显得尤其迫切。现在意象诗学的研究,正如当年文体学的研究一样。文体学研究开拓者吴承学教授在开始研究时,面对学术界的研究状况,曾经这样感叹过:“这里远离学术中心,在许多外地学者看来,此间不是做学问之处;而在此间世人看来,做学问乃是不合时宜之事。这两种看法都近于事实。既难以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也难以得到社会的承认,所以学者在这里想真正做点学问实在具双重的困难和压力。也许正是这样,我的论文总是带有某种‘边缘’色彩和寂寞之音,格格不入时流。”但是他坚持着这“边缘”的文体学研究,并终使昔日的边缘成为了今日学术界谈论、研究的热点,得到了国家科研基金的大力资助,吴承学教授也成立了文体学研究中心。
可见,今天的“边缘”不会总是边缘,它很有可能会成为明天研究的热点。某一领域的学术研究,只要有其自身价值存在,只要有研究者愿意坚持,终会引起学术界和社会的关注,并得到认可。
本文的意象诗学研究在今天看来无疑还是处于边缘,虽然不能肯定、更无法预言它是否还会再次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但是,研究只要有价值和意义,就是可行,就是可以坚持的。况且,鉴于学术界在意象研究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主要的已如上述),立足于中国传统诗学之中的、系统的意象研究就显得更为重要和必要了。为此,在《泰山诗歌意象与中日民俗》正式拉开帷幕、研究泰山诗歌意象之前,笔者特设一章对中国传统诗学中的意象理论加以溯源。正本清源,是研究之先。另外,《泰山诗歌意象与中日民俗》还将“意象”与西方理论中的“符号”和“image”等术语分别进行深入的辨析,并力图还原中国传统诗学中意象的真正含义,揭示它与中国古典诗歌有着血缘关系,为本论文以下所要研究的泰山意象做好理论上的铺垫。
我们先来对“意象”这一术语进行溯源和辨析。
关于“意象”的说法有很多,西方文艺理论中有“意象”,中国传统诗学中也有“意象”。二者就像交叉的两个圆,有重合的部分,但更多的是不同。然而,中国现、当代文艺理论中的“意象”明显受到西方“意象”与符号学的影响,与传统的意象理论已经不完全相同。有时候,“意象”甚至直接与“符号”等同起来,交替使用,有时还用来互相解释,如《语象·物象·意象·意境》一文给“意象”所下定义之一是“以具体名物为主体构成的象征符号系统的总体”。
……
序言
无
泰山研究院文丛:泰山诗歌意象与中日民俗 9787209089937 李杰玲,王雷亭,陈伟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