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休闲旅游:文化 审美 体验
定价:48.00元
作者:闫红霞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511730961
字数:
页码:27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无
内容提要
《休闲旅游:文化·审美·体验》从文化、审美、体验多视角介绍休闲与旅游。全书共分四编九章。编“休闲旅游概述”,着重论及休闲旅游概念、产品、资源、审美、产业等内容,对休闲旅游新产业进行展望;第二编“感悟自然生命的绚烂”,阐述自然景观形态美和景观象征以及山地、水域、生物、气候等自然景观要素;第三编“怀旧情愫”,着重挖掘梦中的家园村落、昨日的繁华街市和古镇、中国园林;第四编“时尚都市”,论述城市建筑、城市生态与个性、城市休闲游憩设施等内容。
目录
编 休闲旅游概述
章 概论
节 休闲的概念和类型
一、休闲的概念
二、休闲的意义和作用
第二节 休闲旅游
一、休闲旅游概念
二、休闲旅游产品
第三节 休闲旅游资源
一、主要特征
二、主要类型
三、主要依托
第四节 休闲旅游的新理念——全域旅游
一、全域旅游发展的时代背景
二、全域旅游概念
三、全域旅游的思路
四、全域旅游的现状
五、全域旅游的战略
六、全域旅游的支持系统
第五节 休闲旅游审美体验
一、旅游活动的休闲性与审美性
二、参与旅游审美的因素
三、导游审美功能
第二章 休闲旅游产业的新发展
节 民宿休闲旅游
一、民宿古今
二、世界各国民宿经营模式面面观
三、世界民宿比较分析
四、民宿休闲游
第二节 体育休闲旅游
一、缘起
二、背景
三、开发模式
四、中国体育旅游发展策略
第三节 山地休闲度假旅游
一、山地旅游产品开发类型
二、山地旅游问题
三、山地旅游产业发展策略
第四节 银发休闲旅游
一、现状
二、目前问题
三、深耕细作银发旅游市场
第二编 感悟自然生命的绚烂
第三章 自然景观形态美和景观象征
节 林泉高致,山水娱情
第二节 比德
一、概念
二、中国与西方山水审美观的差异
第四章 自然景观要素
节 山地
一、花岗岩名山
二、变质岩名山
三、岩峰林地貌名山
四、丹霞地貌名山
五、岩溶峰林
第二节 水域
一、江河
二、湖泊
三、瀑布
四、泉水
五、海岸带
第三节 生物
一、植物
二、动物
第四节 气候
一、气候旅游概念
二、气候旅游实践
第三编 怀旧情愫
第五章 村落,梦中家园的怀念
节 乡村休闲旅游
一、乡村吸引力
二、乡村旅游掠影
第二节 农耕文明典型的民居建筑
一、民居代表
二、乡村之韵
第六章 古镇。走进昨日的繁华街市
节 古镇掠影
一、古镇特色
二、古镇风景
第二节 古镇的桥、水、楼
一、江南建筑
二、水系
第三节 古镇开发和风险控制
一、古镇开发模式
二、古镇损坏
三、风险控制
第七章 园林,理想的居游之地
节 中国园林的艺术特点和分类
一、皇家园林
二、私家园林
三、寺观园林
四、公共园林
第二节 中国园林审美
一、意境美
二、性格美
三、整体美和形式关
四、空间组织美
第三节 中国园林建园要素
一、园林中的山和水
二、园林中的建筑和花木
第四节 古典园林室内环境艺术
一、盆景
二、书法
第四编 时尚都市
第八章 城市建筑
节 西方建筑
一、古希腊式建筑
二、罗马式建筑
三、哥特式建筑
四、文艺复兴式建筑
五、巴洛克式建筑
第二节 中国古建筑
一、古城建筑
二、宫殿建筑
三、古代陵墓
四、中国古代坛庙建筑
五、宗教建筑
第九章 关注城市的形象和个性
节 城市轴线与轮廓
一、城市轴线
二、城市轮廓线
第二节 城市生态与个性
一、生态与通达:宜人的双重空间
二、个性与品味:城市的特色感悟
第三节 休闲旅游城市
一、法国大的港口城市马赛-
二、慢行水城阿姆斯特丹
三、澳洲之旅——堪培拉
四、澳洲之旅——悉尼
五、澳洲之旅——布里斯班
六、澳洲之旅——墨尔本
七、中国北海
八、其他
第四节 城市休闲游憩设施
一、沈阳世博园
二、厦门园林植物园
三、鼓浪屿
四、都江堰
五、太阳岛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闫红霞(1967.2-),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生态文化等。发表论文二十余篇、著述8部,参与省级课题6项。
文摘
无
序言
无
这本书的排版和纸张质量让我感到惊喜,在这个数字阅读泛滥的时代,能摸到一本印刷如此精良的实体书,本身就是一种享受。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面,翻起来沙沙作响,每一次翻页都带着一种仪式感。我尤其喜欢其中穿插的一些黑白摄影作品,它们不是那种过度美化的样张,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历史沉淀感的瞬间抓拍。有一张照片,拍的是一个老人在老旧的石板路上拉着一辆木头小车,光影对比强烈,人物的眼神里充满了故事感,那一刻,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作者在文字中对“审美”的探讨也很有深度,她并没有停留在“好看”的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地域审美背后的文化根源和历史脉络,比如江南园林的移步换景与禅宗美学的联系,阐释得鞭辟入里,让人豁然开朗。这种将艺术、历史与旅游实践相结合的叙事方式,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远超一般的游记文学。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框架构建得非常扎实,尽管它表面上是一本关于休闲旅游的书,但其背后蕴含的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视角令人耳目一新。作者在探讨不同地域的“文化符号”如何被旅游业重新诠释和商品化时,展现了冷静的批判性思维。她没有简单地赞美,也没有一味地贬低,而是探讨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如何在新旧交替中保持其内核的韧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审美疲劳”这一当代议题时的论述,她提出,真正的审美复苏来源于对“陌生”的好奇心和对“差异性”的尊重。这种高度的思辨性,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纯粹的休闲读物,达到了学术探讨的门槛,但语言又极其平易近人,没有丝毫的晦涩感。对于我这种既想放松阅读又想有所思考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完美的选择。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控制得非常好,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拖沓,反而有一种行云流水般的顺畅感。作者在讲述她的旅行故事时,技巧性地运用了插叙和倒叙,使得原本平铺直叙的游历过程变得跌宕起伏,充满了悬念和惊喜。我特别留意了作者是如何处理“人”与“景”的关系的,她笔下遇到的当地人,都不是扁平的背景板,而是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角色。比如,书中记录了一位手工艺匠人的坚持与固执,那种对传统技艺近乎偏执的守护精神,深深触动了我。这让我反思,我们现代人追求的“效率”和“便捷”,是不是也在无形中扼杀了许多珍贵的人文光芒?这种对当下生活方式的审视,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旅游指南,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更有质量地生活的哲学探讨。我合上书的时候,内心是充实的,那种被美好的事物滋养后的满足感,久久不能散去。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饱和度适中的暖色调,配上那种带着手绘质感的字体,一下子就把人带入了一种轻松、放松的氛围中。我本来还在为接下来的假期去哪里玩而头疼,结果一翻开这本书的目录,那种“说走就走”的冲动就冒出来了。作者在引言部分就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观点,关于现代人对“慢下来”的渴望,这和我最近的感受完全吻合。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那些小众目的地的笔触,不像那些千篇一律的攻略书,它更像是一个老朋友在耳边跟你分享他的私藏好去处,那种细腻的情感代入感,让人觉得这份推荐是无比真诚的。比如,书中对于某个古镇的清晨雾气弥漫的描写,我几乎都能闻到空气中湿润的泥土和淡淡的焚香味道,那种意境的营造能力,绝对是教科书级别的。读完第一部分,我立刻开始在脑子里规划我的下一趟旅程,不再追求“到此一游”的打卡式旅游,而是更注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一次旅行观念上的小小的颠覆。
评分我是一个对“体验”有着极高要求的人,很多旅游产品都号称提供“深度体验”,但往往流于表面。然而,这本书却真正做到了这一点。作者细致地记录了她如何去学习当地的舞蹈、尝试制作地方特色食物,甚至是参与到一些季节性的农事活动中去。这些细节的描述,让我清晰地看到了一个完整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成品”。比如,她描述揉制面团时手的力度、发酵的味道变化,以及最终品尝时的那种成就感,那种真实的感官刺激,是任何精美的图片都无法替代的。这种对“在场感”的极致追求,引导我重新定义了自己的旅行目标——我希望未来走出去,不再是做一个旁观者,而是真正参与到当地的生活肌理之中。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明白,最好的旅游,其实就是一场短暂而深刻的“生活实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