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于山东各地的唢呐音乐,曲目丰富,技艺高 超,手法纵横崎岖,风格朴实挺拔,乐曲具有强烈的 生活气息、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 。尤其是鲁西南一带,在我国享有“唢呐之乡”的盛 誉。为了*好地继承和发扬民族民间音乐的**传统 ,繁荣和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唢呐演奏艺术,应中央 音乐学院出版社之约,编者选择性地将该地域部分***的,或在演奏、教学、理论研究中具有一定借鉴和 参考价值的曲目,包括山东民间唢呐音乐中具有代表 性的各调“开门”及“开门”变体、**山东民间乐 曲及经典改编乐曲、柳子戏风格唢呐曲,集结编成《 唢呐民间传统乐曲集萃》(山东篇)一书,介绍给大 家学习、演奏或参考。本曲集无论在乐谱的校订整理 ,还是在演奏符号标记上,力求详尽准确,以便*好 地反映乐曲的原貌。
这些曲目,多由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唢呐 演奏家或民间唢呐演奏高手演奏,在技术发挥、艺术 处理和演奏风格上都有独到之处,显示了演奏者精湛 的技艺和对传统乐曲“再创作”的才华智慧。《唢呐 民间传统乐曲集萃(山东篇)》对有关唢呐演奏家和 部分唢呐演奏高手的身世、演奏风格,以及他们演奏 的乐曲在内容、艺术特点、来源和流传地区,分别做 了介绍;对乐曲中所运用的技巧和演奏方法均做了说 明,一并供读者参考。
本书由石海彬编。
前言
乐曲说明
演奏家介绍
各调“开门”
1.平调开门
2.凡调开门
3.二八调开门
4.上字开门
5.四字开门
6.六字开门
7.尺字开门
8.凡字开门
“开门”变体
1.欢庆
2.婚礼曲
3.风搅雪
4.大合套
**传统乐曲
1.凤阳歌绞八板
2.抬花轿
3.拜花堂
4.凡调子
5.山坡羊
6.集贤宾
7.普天乐
8.汉江春早
9.啦呱
10.百鸟朝凤
11.一枝花
柳子戏风格传统乐曲
1.长彦歌
2.越调音
3.越调步步娇
4.平调娃娃
5.混江龙
6.驻云飞
7.下调步步娇
8.下调驻马亭
9.一江风
10.锁兰枝
附录
这本汇集了山东民间唢呐乐曲的精粹,简直是一场听觉的盛宴。我本来以为这只是一个普通的乐谱集,但翻开之后才发现,里面的内容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得多。首先,编排的用心程度就让人印象深刻。每一首曲子不仅仅是简单的五线谱或者简谱罗列,而是附带了大量的背景介绍和演奏技巧提示。比如,对于一些非常有代表性的曲目,比如《山村春晓》或者《喜事连连》,作者不仅详细标注了气息的运用和指法的要点,还穿插讲述了这些曲子在山东不同地域的流传故事。这让我这个业余爱好者,在学习演奏时,不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而且,很多曲目的版本是多个流派的融合与对比,这对于深入理解唢呐艺术的多元性非常有帮助。看得出来,编纂者是下了大工夫去走访民间艺人的,资料的真实性和鲜活性非常高。光是那些关于唢呐制作和调音的附录部分,就足够让人受益匪浅。这本书绝不仅仅是一本“练琴工具书”,它更像是一部浓缩了山东民间音乐史的珍贵档案。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对唢呐这种乐器总带着一丝刻板印象,觉得它只适合在热闹的场合吹奏,显得有些“土气”。但接触了这本《唢呐民间传统乐曲集萃(山东篇)》之后,我的看法彻底改变了。这本书中的选曲非常讲究,从那些气势磅礴、适合祭祀或重大庆典的曲目,到那些细腻婉转、充满生活气息的田园小调,涵盖的范围极广。尤其是其中收录的一些被我原以为已经失传的古老曲调,简直是惊喜。乐谱的排版清晰易读,即便是对于不熟悉民间曲式结构的新手来说,也提供了足够清晰的指引。更让我赞赏的是,书中对某些乐句的“意境”描述非常到位,比如用“如泣如诉”、“大开大合”这类词汇来引导演奏者把握情感的走向,这在很多官方出版的乐谱中是很少见的。它教会了我如何用唢呐“讲故事”,而不是仅仅吹奏音符。这对于提升演奏的艺术感染力,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我甚至发现,有些曲子如果用不同的调门吹奏,韵味会截然不同,书中对此也有精妙的注解。
评分我更喜欢从一个文化体验者的角度来审视这本书。它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整理了一整箱关于山东乡土生活的老照片,每一页都充满了泥土的芬芳和人间的烟火气。我不是音乐家,但读着这些曲名——《赶集》、《送粮》、《祭祖颂》——就能想象出那个画面:在黄土高坡上,唢呐声如何穿透炊烟,如何陪伴着人们度过那些重要的时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音乐从纯粹的听觉艺术中剥离出来,放置到了它本应出现的文化场域中去审视。我尤其喜欢书中穿插的那些关于乐器在婚丧嫁娶等仪式中的功能性描述,这让我明白,唢呐在山东文化中扮演的角色,是多么的不可或缺且充满仪式感。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乐谱,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田野调查。它让我对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的生命力,有了更深层次的敬佩。
评分作为一位唢呐演奏者,我最看重的就是乐谱的实用性和挑战性。坦白说,市面上很多民间曲集要么过于简化,失了原味,要么难度陡增,让人望而却步。但这本《山东篇》把握得恰到好处。它既有适合初学者入门练习的、旋律流畅的段子,比如那些用来烘托气氛的喜庆小调,能迅速建立起演奏的自信心;同时,它也收录了大量技巧极其繁复、对气息控制和指法协调性要求极高的“硬骨头”曲目。我花了好几周时间攻克其中一个被称为“九转十八弯”的段落,书中的详细指引,尤其是在处理快速的转音和颤音时提供的替代方案,简直是救命稻草。而且,书中没有回避民间演奏中那些不规范但却充满生命力的“自由发挥”部分,而是将其标记出来,提醒演奏者理解其背后的即兴逻辑。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既尊重传统,又鼓励创新,是舞台演奏和民间交流的双重利器。
评分我是一位音乐理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往往在于音乐的结构、和声以及民间音乐的演变脉络。这本集子在学术价值上,也展现出了非凡的深度。它并非简单地把流传的曲谱抄录下来,而是附带了大量的田野调查笔记和口述历史资料。比如,它对某个特定曲牌在胶东半岛和鲁西南地区在演奏法上的差异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分析,甚至追溯到了其最初可能是受何种戏曲板腔的影响。这种“考古式”的挖掘工作,对于研究山东地方音乐的母题与变异提供了第一手的、未经现代改良的原始材料。书中所使用的记谱法也十分多样,既有传统的工尺谱标注,也有现代的五线谱和简谱对照,这极大地便利了不同背景的研究者。从文献学的角度来看,这套书的注释系统非常严谨,每一次引用和转录都有明确的出处,体现了编者极高的学术素养和对民间文化遗产的敬畏之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