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好物对对论 手感衣饰
定价:36.00元
售价:25.2元,便宜10.8元,折扣70
作者:骆亭伶,苏惠昭,陈淑华,黄采薇,黄丽如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68021258
字数:
页码:20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透过好物,看见职人与生活家的美好交会
内容简介 n
透过好物,看见职人与生活家的美好交会 n
n
湘云纱 安郁茜×洪丽芬 n
n
天然染 沈方正×陈景林 n
n
布衣 青木由香×郑惠中 n
n
蔺草编 胡佑宗×台湾蔺草学会 n
n
棉麻编 陈季敏×龙惠媚 n
n
刺绣 绣hsiu×林玉泉 n
n
金工 陈俊良×慢镘 n
n
皮革 王庆富×谢政伦 n
n
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说:「只有实际在生活中使用的,才是美的器物。」本书以有趣的相对论概念切入,从「使用者」角色出发,带出「物」之美,再从物的鉴赏,带到「创作现场」,见证工艺职人的创造过程。报导者化身为工艺鉴赏之旅的带路人,以好物为媒,以故事为饵,大家穿梭各种美学现场,读者不但可从中见识到许多生活家精采的用物观点与美感品味;还可以一次领略多位台湾工艺创作职人的艺术信念与创作历程。是贴近生活、活泼又有趣的工艺鉴赏入门书。附录并提供职人名家所推荐之好物鉴赏采买信息
作者 n
〈撰文〉 n
n
骆亭伶─把采访当成旅行的文字记者。觉得采访是忠实的聆听,写稿像角色扮演,在两者间捕捉光辉与幽暗的细节,人生的可苦可乐。 n
n
苏惠昭─自由撰稿人,文字散见台湾、中国大陆各媒体。靠着采访人物搜集精采生命故事并从中窃取人生智慧,滋养平凡平淡生活。 n
n
陈淑华─文字工作者。曾任《经典杂志》与《大地地理杂志》撰述及采访召集人。着有《岛屿的餐桌》、《彰化小食记》等。曾获金鼎奖、中时开卷美好生活书奖。 n
n
黄采薇─旅游记者,现为独立文字工作者,《旅读中国》等两岸媒体特约撰述。 n
n
黄丽如─旅游写手,任职于媒体。着有《酒途的告白》、《极南》、《醒来,在地球的一个角落》等。个人部落格:「享乐游牧民族」。 n
n
游惠玲─自由文字工作者,曾任《商业周刊》〈alive〉撰述。 n
n
沈岱桦─自由编辑、企划,也写一些字,喜欢从土地种出来的生活。给自己的学习是如何用有意思的编辑语言,让更多人关注生活风土,因此和插画家王春子独立出版刊物《风土痣》。 n
n
〈摄影〉 n
n
林宥任─杂志书籍项目摄影暨策展人。作品广见《乡间小路》、《亲子天下》等。个人摄影展:我爱猫(高雄驳二)、通往职人的道路(台北蘑菇)等。
赋予传统面料全新精神 n
安郁茜曾经一早在办公室收到洪丽芬送来的一大束花。她可以想象洪丽芬在去工作室之前,起床为自己泡杯咖啡,走去花市买花,然后再亲手用绳子将花绑好的样子。安郁茜自己也是会买花的人,但事情一多,她的心就淡了。由此,她照见自己仍然容易役于事。“与洪老师认识以后,她经常提醒我一些事,以不着一字的方式。” n
两人开始熟起来,是因为安郁茜的老师是洪丽芬的粉丝。2006 年开始,安郁茜邀请麻省理工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院长桑多斯(Adele Naude Santos)率师生来实践大学开办联合教学,意外发现桑多斯拥有六七十件Sophie HONG 牌的服饰,她几乎只穿洪丽芬老师设计的衣服。本是实践大学的校友的洪丽芬经常担任服装系毕业制作评审员,于是,三个女人便展开了一段相互孺慕的友谊。后来,这几乎变成了桑多斯来台湾的潜在诱因。桑多斯等人的工作营在实践大学办了三年,每次为期两周。其间,安郁茜必会抽空带桑多斯到洪丽芬温柔坚持造就慢时尚的工作室玩。她们总是在工作室互换穿衣服、乱戴帽子,还一起喝红酒,品奶酪,吃鼎泰丰,喝咖啡,从下午一直玩到晚上,“简直像小时候给娃娃穿衣服一样。”安郁茜因此也去了工作室达十几次,才把洪丽芬所设计的衣服看个仔细。 n
“她的衣服有很特别的气场,既温柔又神气!”温柔的底蕴来自于对料子处理得非常细致,工作室的里面,一排L 型衣架上细致而瑰丽的土黄色、咖啡色、黑色的衣服,就是洪丽芬所设计的经典的香云纱。30 多年来,洪 n
丽芬始终坚持与广东顺德的师傅们一起工作,通过多道工序不断创造出新的质感,让这块料子的可能性发挥到。 n
有一次,安郁茜看到这件洪丽芬所设计的背心,做工精细,安郁茜将它昵称为“温柔的小盔甲”。一件背心,惊呼:“这件我非得拥有不可!”这件背心穿在身上就像一件温柔的小盔甲,它简直是博物馆级的作品。衣服的做工异常仔细,一个个细细的折子,是先以手工堆折,用线固定,将整批布拿去染,再局部拆开。传统香云纱原本光亮的面料被洪丽芬运用各项手法变换、创新,当皱褶产生时,衣料有了不一样的支撑力与空间感,在人的身上呈现出雕塑的线条,再应用每件衣服的雕塑感做出变化,从而赋予传统的香云纱面料以全新的工艺精神。
我是一个非常注重细节的人,但常常苦于找不到能与之共鸣的表达方式。这本书,就像是为我搭建了一个专属的词汇库,来描述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比如,它用“肌肤的微震感”来形容某些合成纤维的廉价感,用“空气层和重力之间的平衡”来描述一件优质大衣的垂坠感,这些描述精准且富有画面感。这不是一本教你“如何穿搭”的书,而是一本教你“如何感知衣物”的指南。它的语言风格是那种沉静而有力的,没有浮夸的修辞,全靠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洞察力来吸引人。我特别喜欢它对“磨损”美学的探讨——一件衣服在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后,那些自然的褶皱、轻微的起球,如何反而增添了其独有的“人情味”和故事性。这种对不完美之美的欣赏,在当下追求“完美无瑕”的审美风潮中,显得尤为珍贵和清醒。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向时尚评论或者设计史的枯燥读物,没想到它走的是一条更为深入的、近乎哲学的路径。作者没有停留在“什么流行”的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为什么我们偏爱某种触感”的心理学根源。书中关于“气候与触觉偏好”的章节尤其精彩,它论证了不同地域的人们对湿度和温度的敏感性如何影响了他们对服装材料的选择,这简直为我理解某些经典面料(比如苏格兰高地的粗花呢和地中海沿岸的亚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更令人称奇的是,作者将工艺美学与感官体验进行了完美融合。那些关于古法染色、手工织布的描述,读起来就像在品尝一道精心烹制的佳肴,每一步的用心都能透过文字传递出来。它让我意识到,一件真正好的衣饰,其价值绝不只体现在标签上的价格,更在于它承载的时间、技艺和匠人的耐心。阅读体验是流畅而又充满顿悟的,就像忽然被点亮了一盏灯,看清了过去一直模糊处理的那些细节。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痴迷于质地和触感的人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衣物不仅仅是用来蔽体的,它更是一种与身体的对话,一种无声的表达。这本书没有给我那些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裁缝,手把手地教我如何“倾听”布料的声音。比如,它对不同纤维在光线下折射出的微小光泽的描摹,简直细致到让我能想象出羊绒与真丝摩擦时那种近乎叹息般的轻柔。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手感记忆”的探讨,如何一件久经穿着的棉麻衣物,会逐渐被身体的形状和体温“驯化”,最终变成一种独一无二的皮肤延伸。读完后,我再去触摸衣橱里的衣服,那种感受完全不一样了,我开始关注那些原本会被忽略的细节,比如缝线的粗细、里衬的空气感,乃至纽扣打磨的圆润程度。它让我的日常穿衣体验,从一种习惯性的行为,变成了一场精心的感官探索。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重新定义了我对“好物”的理解——好,必须是能被双手真切感受到的。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读书”,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高级的“品鉴会”。它成功地将原本属于小众圈子里的专业术语,转化成了一种可以被大众理解和体验的语言艺术。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论述中穿插的那些对特定工匠的致敬,那些关于他们如何用毕生精力去追求一毫米的平整或一个理想的密度,读来让人心生敬畏。它没有贩卖焦虑,反而提供了一种对抗信息爆炸时代的“慢”哲学——慢下来,去感受你每天都接触的、但从未真正“看见”的那些物质世界。这本书对“衣饰”的理解,超越了服装本身,延伸到了对生活品质的终极追求上。它不是一本工具书,而是一份邀请函,邀请读者进入一个由触觉主导的、更丰富、更有质感的日常维度。每次合上书页,我都感觉自己的指尖都变得更加敏锐了。
评分作为一个从小就对材质敏感的人,我对很多新材料的“人造感”感到排斥,总觉得它们缺乏灵魂。这本书彻底治愈了我的这种焦虑,并赋予了我新的判断标准。作者没有盲目排斥现代科技,而是将其置于“手感”的审视之下进行检验。它对那些创新型面料的分析非常客观,既肯定了它们在功能性上的突破,也毫不留情地指出了在亲肤性上存在的局限。这种平衡的视角让我茅塞顿开。它让我明白,评价一件“好物”,关键在于它是否真诚地尊重了人体的基本需求——呼吸、舒展、适应环境。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很有巧思,仿佛引导读者进行一场从宏观的材料学到微观的纤维结构的探索之旅,每翻一页,都像是在揭开一层关于“舒适”的秘密面纱。读完后,我对待购物的态度都变得更加审慎和有目的性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