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旅游知识读本 东南大学出版社

海南旅游知识读本 东南大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毛江海 著
图书标签:
  • 海南旅游
  • 旅游指南
  • 海南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旅游知识
  • 地理
  • 文化
  • 风俗
  • 景点
  • 度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群洲文化专营店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170424
商品编码:29729705396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海南旅游知识读本

定价:38.00元

作者:毛江海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2-01

ISBN:978756417042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海南旅游知识读本》是2009年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海南旅游·基础知识》的修订本。
  《海南旅游知识读本》采用“单元 单元导读 重要读点 模块 要点 小贴士”的形式,将内容分为海南及其旅游发展、海南自然旅游资源、海南人文旅游资源、海南旅游产品、海南旅游区划主要景区(点)和海南旅游业发展现状与前景6个单元共17个模块,分别介绍了海南的历史与社会、现代旅游、热带海洋与生态环境、海南岛内陆旅游资源、移民文化与历史遗迹、主要传统习俗与特色风情、地方文艺与节庆赛事、旅游项目及旅游线路、特色旅游商品,六大旅游区划(组团)主要景区(点)旅游信息以及海南旅游业发展现状与前景所涉及的旅游知识;同时对海南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品质以及发生至2016年上半年的海南现代旅游现象作出了简要分析与评价。
  《海南旅游知识读本》将有关知识按照其内在逻辑关系逐级模块化、条目化,十分有利于各级在校学生和到海南旅游的外游客通渎与记忆。同时,《海南旅游知识读本》是各类旅游企业、旅游类职业院校、旅游协会、社会培训机构开展技能培训、知识竞赛活动时的好帮手,也是有关大专院校、学术科研机构研究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和海南全域旅游建设时的参考资料。

目录


单元一 海南及其旅游发展
模块1 历史与社会
1.1 战略地位
1.2 历史沿革
1.3 人口与方言
1.4 经济与社会
模块2 海南现代旅游
2.1 萌发期(1956-1987年)
2.2 起步期(1988-2000年)
2.3 创新发展期(2001-2005年)
2.4 转型升级期(2006-2010年)
2.5 跨越发展期(2011-2016年上半年)

单元二 海南自然旅游资源
模块3 热带海洋与生态环境
3.1 海南岛地貌
3.2 热带气候
3.3 海岸与海岛(岛屿)
3.4 生态环境及其建设
模块4 海南岛内陆旅游资源
4.1 土地与物产
4.2 植物与动物
4.3 山岳与森林
4.4 水文与水体
4.5 火山与溶洞

单元三 海南人文旅游资源
模块5 移民文化与历史遗迹
5.1 历代移民
5.2 琼籍华侨
5.3 历史名人
5.4 历史遗迹
模块6 主要传统习俗与特色风情
6.1 大众民俗
6.2 黎族习俗
6.3 宗教文化
模块7 地方文艺与节庆赛事
7.1 地方戏曲与特种器乐
7.2 民族歌舞与旅游歌曲
7.3 主要旅游文化节庆
7.4 具代表性体育赛事

单元四 海南旅游产品
模块8 海南旅游项目及旅游线路
8.1 传统特色项目
8.2 重点专项项目
8.3 海口进出线路
8.4 三亚进出线路
8.5 主题线路
模块9 海南特色旅游商品
9.1 传统工艺品与纪念品
9.2 特色名食与佳肴
9.3 饮品与热带水果
9.4 土特产与伴手礼品

单元五 海南旅游区划主要景区(点)
模块10 北部组团
10.1 海口市
10.2 文昌市
10.3 定安县
10.4 澄迈县
模块11 南部组团
11.1 二三亚市
11.2 陵水黎族自治县
11.3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
11.4 乐东黎族自治县
模块12 中部组团
12.1 五指山市
12.2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
12.3 屯昌县
12.4 白沙黎族自治县
模块13 东部组团
13.1 琼海市
13.2 万宁市
模块14 西部组团
14.1 儋州市
14.2 临高县
14.3 昌江黎族自治县
14.4 东方市
14.5 洋浦经济开发区
模块15 海洋组团
15.1 三沙市
15.2 南海诸岛

单元六 海南旅游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模块16 发展现状(截止到2016年年初)
16.1 旅游交通与旅行社
16.2 旅游酒店与旅游景区(点)
16.3 旅游娱乐与旅游购物
16.4 旅游业态与旅游产品
模块17 发展前景
17.1 海南发展优势
17.2 海南旅游发展主要目标(2016-2020年)摘要
17.3 “十三五”期间构建“环南海经济合作圈”
17.4 海南全域旅游建设概况

附录
附录1 海南省部分A级旅行社名录(2014年首批)
附录2 海南省高星级酒店名录
附录3 海南高星级旅游景区(点)名录
附录4 我国或之的海南旅游资源
附录5 海南省高星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名录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探索神州大地:一部穿越时空的文化地理之旅 本书并非聚焦于南国海岛的热带风情,而是将读者的目光引向中华文明的广袤腹地与历史长河。我们以“神州大地”为经,以“文化地理”为纬,精心编织了一幅关于中国多元风貌的立体画卷。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宏大而精微的视角,审视中国不同区域在自然禀赋、人文积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中所展现出的独特逻辑与复杂关联。 第一部分:江河流域的文明摇篮——水系与聚落的千年对话 本部分将从中国最主要的几条河流——黄河、长江、珠江及其支流的流域历史展开叙述。我们不再简单罗列地理坐标,而是深入探讨水文特征如何塑造了特定区域的生产方式、社会结构乃至哲学思想。 黄河篇:北方的气魄与挑战 我们将详细剖析黄河流域,特别是中原地区,如何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发源地。内容将涵盖: 1. 土壤与农业形态的演变: 论述黄土高原的特性如何决定了旱作农业的艰辛与韧性,以及“面食文化”的形成基础。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到周秦汉魏,流域内聚落的迁移与融合模式。 2. 治水与集权制度的关联: 探讨大禹治水、都江堰的修建等重大水利工程背后所蕴含的政治哲学,分析国家权力如何通过对水资源的控制而得以强化与延续。 3. 民族交融的地理屏障: 以太行山脉、函谷关为地理节点,分析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之间长达千年的冲突、学习与融合过程,展现“农耕-游牧互动带”的文化张力。 长江篇:富庶的生命之流 长江流域被誉为“鱼米之乡”,本书将重点分析这种富庶背后的地理逻辑及其对中国南方社会形态的深远影响。 1. 水网密布与精耕细作: 研究长江中下游平原发达的水系如何催生出精细化农业,以及圩田、梯田等独特耕作技术的发明。分析其如何支撑了明清时期的人口爆炸与商业化转型。 2. “江汉学派”的地理根源: 探讨长江流域丰富的物产和相对稳定的环境如何孕育出注重实践、兼容并包的学术传统,与北方注重礼法、强调秩序的学风形成对比。 3. 内河航运与区域一体化: 重点分析大运河与长江水系构成的黄金水道,如何成为历代王朝调动资源、维护国家统一的经济命脉。 第二部分:山脉的性格与文化的隔离——山地文明的独立性 中国多山的地形特征,使得许多山脉不仅是地理分界线,更是文化上的“隔离带”和“避难所”。本部分将聚焦于几条关键山脉的文化地理学意义。 秦岭——淮河线:气候与生活的分界 这一中国地理上的“天然分界线”,是本书着墨的重点之一。我们将超越简单的南北气候差异,探讨这条线如何深刻影响了: 1. 生物多样性与饮食结构: 详细对比南北方在稻作与小麦种植、肉食与素食偏好方面的文化固化。 2. 建筑风格的适应性: 分析北方夯土、四合院与南方木构、天井式建筑在应对不同气候条件时的结构差异及其蕴含的地域智慧。 3. 语言的演变与保护: 考察这条分界线在汉语方言区划中的核心地位,以及保留下来的古老方言的地理成因。 横断山脉:多元族群的立体家园 本书将深入中国西南部,研究横断山脉复杂的地形如何为众多少数民族提供了相对独立的生存空间。分析山地梯田、峡谷文化与垂直农耕模式,展现人与陡峭自然环境共存的独特智慧,以及由此形成的独特的民族交织网络。 第三部分:广袤的边疆与开放的门户——区域经济与边境策略 本部分将视野投向中国的边缘地带,探讨这些地区作为文明缓冲带、资源供给地和对外开放窗口的历史角色。 北方草原与丝绸之路的生态经济 不再将草原视为蛮荒之地,而是将其置于农耕文明的外部经济系统进行考察。 1. 畜牧业的地理制约与马匹贸易: 分析草原生态承载力的极限,以及马匹作为关键战略物资,如何驱动了汉唐以来中原王朝的边防政策和外交策略。 2. 绿洲文明的兴衰: 聚焦于河西走廊和塔里木盆地,研究古老的绿洲城市(如敦煌、楼兰)如何依赖地下水和商路税收而繁荣,并探讨其在环境恶化下面临的衰落困境。 岭南与海洋的连接 本章关注中国东南沿海,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地区的地理特征。 1. “向海”的文化基因: 分析海洋性气候和季风洋流对当地渔业、航海技术和商业贸易的影响,探讨“下南洋”等现象的地理驱动力。 2. 多元文化的熔炉: 研究与周边文明(如越南、南洋群岛)的长期交流如何使得岭南地区在语言、建筑和宗教信仰上呈现出极高的开放性和兼容性。 第四部分:城市化的地理动力学——中心与腹地的关系重塑 最后,本书将探讨地理要素如何驱动现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并分析不同类型城市的功能定位。 1. 内陆交通枢纽的复兴: 考察过去被视为“偏远”的内陆城市(如成都、西安、武汉)如何借助现代交通网络(高铁、航空)重新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 2. 沿海特区的战略地位: 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厦门等沿海城市在特定的地理位置和政策倾斜下,如何从边陲小镇迅速崛起为连接全球供应链的关键节点。 3. 资源导向型城市的挑战: 审视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矿产资源富集区的城市发展模式,讨论资源枯竭和环境承载力对这些城市未来转型的制约。 通过对这些宏大地理背景下的人类活动轨迹的描绘,本书旨在引导读者理解,中国的每一个地区、每一种习俗、每一条河流,都是大自然与历史相互作用的独特产物,共同构成了这部厚重而精彩的“神州地理人文史”。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旅游理念比较关注的读者,我希望《海南旅游知识读本》能够在这方面有所着墨。海南作为一个重要的生态岛屿,其珍稀的动植物资源、珊瑚礁生态系统以及热带雨林,都值得我们去了解和保护。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关于海南生态保护的现状和成果?有没有关于如何在旅游过程中做到低碳环保、尊重当地文化的指导建议?我希望能从书中了解到如何以一种负责任的方式去体验海南的美丽,比如参与一些生态旅游项目,或者学习如何减少对当地环境的影响。同时,我也对海南在可持续旅游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创新感到好奇,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让我的旅程不仅仅是观光,更是一种对这片土地的尊重和回馈。

评分

这本《海南旅游知识读本》真是来得及时!我最近计划去海南玩,但又不想走马观花,希望能深入了解这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而不仅仅是看看海滩拍拍照。之前我也找过一些旅游攻略,但总觉得那些信息碎片化,缺乏系统性。看到这本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书,我顿时觉得眼前一亮。书名就足够吸引人,“知识读本”这个词意味着它不仅仅是提供景点介绍,而是要挖掘海南更深层次的底蕴。我对海南的历史变迁、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建筑、传统民俗等等都充满了好奇。听说海南的黎族、苗族文化非常独特,不知道这本书里有没有这方面的详细介绍?还有,作为一座海岛,海南的海洋生态、渔业文化,甚至与海洋相关的传说故事,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部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带我穿越海南的历史长河,体验原汁原味的海南生活,让我这次旅行不虚此行,能够带走比照片更多的宝贵回忆和深刻理解。

评分

我是一位非常注重旅行体验的背包客,总喜欢挖掘一些鲜为人知的小众景点和地道的美食。《海南旅游知识读本》听起来正是我需要的。我不太喜欢人挤人的热门景点,更倾向于去探索那些隐藏在山林、海边或者古镇里的宁静之处。这本书会不会介绍一些鲜为人知但却风景绝美、充满故事的村落?对于海南的美食,我更是垂涎欲滴,除了大家熟知的椰子饭、清补凉,我更想了解那些地方特色小吃,比如不同地区的特色海鲜做法,或者隐藏在街头巷尾的传统糕点,它们背后的制作工艺和文化意义是什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个本地人的私藏地图,带我发现那些不为人知的惊喜,让我能够品尝到最地道的海南味道,体验最纯粹的海南生活,让我的旅行充满发现的乐趣和味蕾的享受。

评分

作为一名对历史地理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对《海南旅游知识读本》抱有极高的期待。海南,这座中国最南端的岛屿,其地缘政治、气候特点以及漫长的开发历史,都赋予了它独特的魅力。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能够深入剖析海南的地理环境对其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例如热带季风气候如何塑造了当地的农业和生活方式,丰富的海洋资源又如何催生了独特的海洋文化。同时,海南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其历史上与东南亚乃至更远地区的交流互动,留下了怎样的文化印记?书中是否会提及古代的港口城市、商贸往来,以及这些历史遗迹的现状?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学术性的视角,但又不会过于枯燥,能够将严谨的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普通读者,让我能够真正理解海南的“前世今生”,而不只是停留在表面的风景名胜。

评分

我是一名曾经去过海南,但觉得意犹未尽的游客,对海南的海洋文化和岛屿风情有着特殊的感情。上次去海南,我深深被那碧海蓝天、椰林沙滩所吸引,但也感觉到,对于这座岛屿的了解还远远不够。我希望这本《海南旅游知识读本》能够填补我上次旅行中的遗憾,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海南的海洋生活。比如,海南渔民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他们的捕鱼技艺是如何传承的?关于海的故事,比如海神信仰、海上贸易的历史,以及与海洋相关的民俗活动,书中是否会有生动的描写?我还想了解海南的岛屿地理,除了我们熟知的几个大岛,还有没有一些更小的、充满原始魅力的岛屿值得探索?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再次点燃我对海南的热情,让我有机会以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更广阔的视野,重新认识这座美丽的南国海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