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绒山羊研究
定价:80.00元
作者:马宁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7-01
ISBN:978710915716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中国绒山羊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遗传资源,在畜禽遗传资源中具有特殊地位。《中国绒山羊研究》对中国绒山羊不同品种种质特性、主要品种类型羊绒品质及其遗传多样性、皮肤组织型遗传规律等的系统深入的比较研究,对于揭示中国绒山羊种性遗传规律,无疑是一个巨大贡献,填补了世界关于优质高产绒山羊遗传特性研究方面的空白。本书作者马宁教授是新中国培养起来的杰出畜牧学家。
内容提要
中国绒山羊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遗传资源,在畜禽遗传资源中具有特殊地位。《中国绒山羊研究》对中国绒山羊不同品种种质特性、主要品种类型羊绒品质及其遗传多样性、皮肤组织型遗传规律等的系统深入的比较研究,对于揭示中国绒山羊种性遗传规律,无疑是一个巨大贡献,填补了世界关于优质高产绒山羊遗传特性研究方面的空白。本书作者马宁教授是新中国培养起来的杰出畜牧学家。
目录
作者介绍
马宁,女,1932年8月生。1948年12月在沈阳东北大区农业部干训班参加革命工作,1949年入沈阳农学院畜牧系学习。1953年7月于东北农学院畜牧系本科毕业,留校读研究生。1954年末转入北京农业大学,向前苏联育种专家学习。1956年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班毕业,留校任教。1957年奉调长春畜牧兽医大学工作,后为吉林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专业教授,享受国家特殊津贴,2004年退休。一生从事草原牧业与绵羊、山羊育种研究,参加培育了三个细毛羊新品种。20世纪80年代后,科研方向重点转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工作及绒山羊保种选育研究,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主持绒山羊保种研究两项。80年代后曾担任两届农业部畜牧专家顾问组成员,1996年后担任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委员及羊品种审定委员会主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羊学分会、二届副理事长,第三届名誉理事长,中国畜牧业协会养羊业分会顾问,中国标准化协会纤维检验分会副会长等职。
文摘
序言
当我翻开《中国绒山羊研究》的扉页,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幅关于绒山羊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壮丽画卷。我一直对如何将科学研究成果有效地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充满期待。比如,我希望能看到关于如何构建高效的育种体系,如何优化繁育技术以提高种群的遗传改良速度。同时,在绒山羊的疾病防控方面,我也期待能了解到更多关于规模化养殖场常见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风险评估以及系统性的防控策略。关于绒山羊产品深加工和品牌建设,我也希望这本书能提供更多具有前瞻性的思路和成功的案例分析,例如,如何开发高附加值的绒山羊制品,如何建立强大的品牌形象,如何在国内外市场上赢得竞争。然而,在实际阅读过程中,我发现本书更多的是对基础性研究成果的汇集,而关于如何将这些成果落地,如何解决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如何实现从“论文”到“利润”的有效转化,则涉及较少,这让我感到些许的错失。
评分《中国绒山羊研究》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巨著,它承载了无数研究者的心血,但对于像我这样,更关注绒山羊在生态环境中的角色和其独特价值的读者而言,总觉得意犹未尽。我一直对绒山羊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充满好奇,比如,它们是如何通过啃食和践踏,影响草原植被的结构和多样性?在水土保持方面,它们是否扮演着某种积极的角色?又或者,在一些脆弱的生态区域,它们的过度放牧是否会带来负面影响?这些关于绒山羊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精细研究,我在书中并未找到详尽的答案。此外,绒山羊绒作为一种天然纤维,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在纺织、服装领域的广泛应用,尤其是在高端定制、功能性纺织品开发方面的最新进展,我也希望能看到更深入的探讨。这本书似乎更偏重于绒山羊作为一种经济动物的种质资源研究,而对于其在更广阔的生态和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则显得较为保守。
评分《中国绒山羊研究》这本书,如同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但有时候,我感觉自己像是站在宝库的门口,看到里面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珍宝,却难以准确地找到自己最想要的那一颗。我一直对绒山羊绒的精细品质评价体系,以及如何通过科学手段进行精准分级和鉴定充满兴趣。比如,我希望能了解更多关于绒纤维的微观结构,如纤度、长度、卷曲度、光泽度等对其最终品质的影响,以及这些参数在不同绒山羊品种中的差异性。同时,对于绒山羊绒在不同纺织品应用中的性能表现,以及如何通过后整理技术来提升其功能性和舒适度,我也期待能有更深入的解析。这本书在绒山羊的种质资源保护和遗传改良方面有着扎实的研究基础,但对于绒山羊绒的“价值链”下游,特别是如何将优质绒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如何在国际市场上提升中国绒山羊绒的品牌形象,这部分的内容,在我看来,仍有很大的拓展空间,留下了许多值得进一步挖掘的课题。
评分这本书的光辉,简直是照亮了中国绒山羊研究的每一个角落,但坦白讲,我翻阅了半天,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或者说,我期待的某些东西,在这本厚重的著作中,并未找到。我原以为,作为一本以“研究”为名的书籍,它会深入剖析绒山羊品种的起源与演变,比如,不同地域性绒山羊品系在漫长历史中的独特基因变异、适应性进化以及它们如何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逐渐演化出各自特有的绒质和数量特征。我特别期待能看到一些关于古籍记载、考古发现与现代遗传学技术相结合的论证,来勾勒出一幅清晰的绒山羊“血脉图”。然而,书中更多的是对现状的描述和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梳理,虽然严谨,却少了一份探索的惊奇感。关于它们在古代社会经济中的具体地位,比如作为古代贸易的重要商品,或是在特定时期作为贡品的历史文献考据,也略显单薄。我一直对“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绒山羊在国际贸易中的潜力充满好奇,希望能有更具前瞻性的战略性分析,而这本书似乎更侧重于“现在”和“过去”的详尽记录,对于“未来”的畅想,则留下了不少想象空间。
评分当我从书架上拿起《中国绒山羊研究》时,脑海中充斥着对绒山羊产业宏大图景的种种设想。我本期望这会是一次关于绒山羊疾病防治、营养需求以及繁殖技术的深度探索之旅。比如说,我希望能够了解到各种常见绒山羊疾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特征,以及最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甚至是一些前沿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同时,对于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生产性能绒山羊的精准营养配方,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饲喂管理来优化绒纤维产量和品质,我也有着极大的兴趣。繁殖方面,我期待能看到关于不同育种技术,如人工授精、胚胎移植、基因编辑等在绒山羊育种中的应用案例和效果评估。然而,在实际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书中对这些具体技术细节的阐述,更多的是一种概括性的介绍,缺乏深入的原理阐释和实际操作指导。那些能够真正指导养殖户进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具体数据和案例,似乎被“研究”的宏观框架所掩盖,未能如我所愿般跃然纸上,让我感到些许遗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