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集成电子技术基础教程(第二版上册)
定价:39.90元
作者:郑家龙 等,浙江大学电工电子基础教学中心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6-01
ISBN:978704023950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58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在原面向2l世纪课程教材——《集成电子技术基础教程》(郑家龙,王小海,章安元主编)的基础上,结合多年来对教材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实践经验,按照“教育部电子电气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订的教学基本要求修订而成。修订后的教材继续保留原教材“模数”紧密结合的特点,结构上分为4篇。上册包含一、二两篇。篇为电子器件基础,内容包括电子器件的特性与模型、半导体器件的工作机理等两章。第二篇为模拟电子电路,共有8章,内容包括:放大电路分析入门、放大电路动态分析、集成运算放大器、负反馈放大电路、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与稳定性分析、正弦波发生电路、功率变换电路、模拟信号处理电路等。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电气信息类、机电类专业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材,也可供远程教育、成人和职业教育相关专业选用。
目录
篇 电子器件基础
本篇导读
章 电子器件的特性与模型
1.1.1 常用电路元件的伏安特性
1.1.2 半导体二极管的伏安特性及其模型
1.1.3 稳压二极管的伏安特性及其模型
1.1.4 双极型三极管的伏安特性及其模型
1.1.5 场效应管的伏安特性及其模型
习题
第2章 半导体器件的工作机理
1.2.1 半导体材料与PN结
1.2.2 半导体二极管
1.2.3 特种二极管
1.2.4 双极型三极管
1.2.5 场效应管
1.2.6 集成电路中的电子器件
1.2.7 半导体器件的制造工艺简介
习题
第二篇 模拟电子电路
本篇导读
章 放大电路分析入门
2.1.1 怎样分析交直流共存的放大电路
2.1.2 放大电路中等效输入、输出内阻的计算
2.1.3 基本放大电路的组成及其静态分析
习题
第2章 放大电路动态分析
2.2.1 放大电路的动态性能指标
2.2.2 三极管的低频小信号模型
2.2.3 基本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
2.2.4 多级放大电路
习题
第3章 集成运算放大器
2.3.1 集成运算放大器概述
2.3.2 集成运放中的电流源偏置电路
2.3.3 差分放大电路
2.3.4 集成运放的中间级和输出级
2.3.5 集成运放的主要性能指标
习题
第4章 负反馈放大电路
2.4.1 反馈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2.4.2 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
2.4.3 集成运放构成的负反馈电路
2.4.4 分立元件构成的负反馈电路
习题
第5章 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与稳定性分析
2.5. 1频率响应概述
2.5.2 三极管的高频小信号模型
2.5.3 放大电路的分频段分析法
2.5.4 多级放大电路和集成运放的频率响应
2.5.5 负反馈放大电路的稳定性
习题
第6章 正弦波发生电路
2.6.1 产生正弦振荡的条件
2.6.2 RC正弦波振荡器
2.6.3 LC正弦波振荡器
2.6.4 石英晶体振荡器
习题
第7章 功率变换电路
2.7.1 功率放大电路的特点和基本类型
2.7.2 功率放大电路的分析计算
2.7.3 集成功率放大器
2.7.4 整流、滤波、稳压电路
2.7.5 线性集成稳压电源
习题
第8章 模拟信号处理电路
2.8.1 信号处理电路概述
2.8.2 仪用放大器
2.8.3 有源滤波器
2.8.4 模拟乘法器
2.8.5 在系统可编程模拟电路(ispPAc)
习题
名词术语汉英对照
部分习题答案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排版实在是一言难尽,拿在手里感觉就像是上个世纪的产物。封面设计毫无新意,灰蒙蒙的色调让人提不起一点阅读的兴趣。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一般,字迹印得有些模糊,翻页的时候总觉得很不顺畅,生怕不小心就把书页给撕坏了。更让人抓狂的是,书里的插图和电路图,简直是灾难现场。线条粗细不一,标注密密麻麻,很多关键部分的细节都看不清楚,想要对照着理解原理简直是痴心妄想。我花了不少时间去猜测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结果往往是越看越糊涂。作为一个需要通过图文来辅助学习的读者,这本书的视觉体验直接劝退了不少。如果能用更清晰的图示、更现代的排版方式来呈现内容,哪怕只是提高一下纸张的质感,都会让阅读体验大幅提升。现在这样,感觉自己不是在学习前沿技术,而是在考古旧资料。
评分内容上,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信息堆砌感太强,缺乏必要的逻辑梳理和深度剖析。它似乎想把“集成电子技术”的所有知识点都塞进来,从最基础的半导体物理一直讲到复杂的系统应用,但跨度太大,导致很多重要概念的讲解都停留在表面。比如讲解MOS管的工作原理时,作者只是简单罗列了几个公式和几个工作状态的描述,但对于这些公式背后的物理意义,以及不同工艺参数对器件特性的影响,几乎没有深入探讨。这就好比是教人学开车,只告诉了你油门和刹车在哪里,却没告诉你离合器怎么配合,遇到复杂路况该怎么应对。我花了大量时间去查阅其他更专业的参考资料,来弥补这本书在这方面的不足。对于希望打下坚实基础的初学者来说,这种“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方式是极其危险的,很容易造成知识体系的碎片化和理解上的偏差。
评分语言风格方面,这本书的作者似乎沉浸在一种极其学术化和老旧的表达方式里,读起来非常晦涩拗口。整本书充斥着大量的长难句和生僻的专业术语,却没有提供足够清晰的上下文解释或生活化的类比来帮助理解。尤其是在描述一些动态过程或者波形变化时,文字描述得极为啰嗦和间接,常常需要反复阅读好几遍,才能勉强捕捉到其核心含义。这对于需要快速吸收新知识的工程师或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时间损耗和理解障碍。如果能采用更现代、更直接的叙述方式,多使用主动语态,或许能让读者感觉更亲近一些,也更容易跟上作者的思路。现在这样,感觉像是在啃一本翻译腔很重的古籍,而不是一本现代电子技术教程。
评分这本书的习题部分简直是形同虚设,几乎帮不上什么实际的学习忙。我非常期待通过大量的、有层次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但这本书的习题设置过于简单化和理论化。很多题目都是直接套用书本上的定义或公式,缺乏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训练。例如,学完了运算放大器的设计部分,我希望能有一道题让我设计一个滤波器或者一个简单的反馈电路,但习题里却只有“请写出理想运放的两个假设条件”这类基础记忆题。这使得我读完一章后,根本无法判断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更谈不上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个好的教材,习题应该是学习的延伸和检验,而这本书的习题更像是对前文的简单复述,完全不能激发读者的思考和探索欲。
评分版本更新速度和内容的时效性是另一个让人担忧的问题。既然标注是“第二版”,我本以为它会涵盖近些年集成电路领域的一些重要进展,比如更先进的制造工艺或者新兴的低功耗设计理念。然而,通读下来,感觉这本书的内容停留在十年前甚至更早的标准上。很多当前工业界已经广泛应用的新型器件结构、新的标准规范,在书中完全没有提及。这使得我在学习过程中,必须不断地意识到“书上说的可能已经过时了”的心理负担。学习技术,尤其是电子技术这种日新月异的领域,时效性至关重要。如果一本教材不能紧跟技术发展的脉搏,那么它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希望未来的版本能更加关注前沿动态,真正做到与时俱进,而不是仅仅修补一下印刷错误就匆忙再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