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科学院年鉴2011
定价:98.00元
售价:68.6元,便宜29.4元,折扣70
作者:中国科学院办公厅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8-01
ISBN:9787030320445
字数:580000
页码:359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940kg
本书是一部全面反映中国科学院科技工作和各项事业发展的资料性年刊。本年鉴分综合情况、学部与院工作和院直属单位情况三部分。综合情况主要记录中国科学院领导、机构变更、规划与战略、基地建设与科研管理、重大科技成果、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院地合作、2010年大事记等内容;学部与院士工作主要记录学部领导机构、院士名单、咨询评议工作、科学道德建设、学术工作、院士联谊会工作、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工作等内容;院直属单位情况全面介绍分院机构、科研机构、学校及公共支撑单位、新闻出版单位、其他机构以及院直接投资的控股企业情况等。
本书全面、系统反映了中国科学院 2010年各方面工作,分综合情况、学部与院工作和院直属单位情况三部分。
综合情况主要记录中国科学院领导、机构变更、规划与战略、基地建设与科研管理、重大科技成果、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基础设施与支撑条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院地合作、国际合作与港澳台工作、基本设施建设、科学传播与科学普及、2010年大事记等内容;学部与院士工作主要记录学部领导机构、院士名单、咨询评议工作、科学道德建设、学术工作、院士联谊会工作、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工作等内容;院直属单位情况全面介绍分院机构、科研机构、学校及公共支撑单位、新闻出版单位、其他机构以及院直接投资的控股企业情况等。
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对“失败与反思”的间接呈现。虽然年鉴本身主要记录成就,但通过对某些“未能如期完成目标”的项目描述,或者对某些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官方措辞分析,我们反而能更深刻地理解科研道路的曲折性。它没有回避现实的挑战,只是用一种极其克制、官方的语言包装了这些“不完美”。我尤其留意了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方面的记载,这部分内容常常是衡量科研机构社会效益的关键窗口。2011年,这方面的机制建设似乎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期,年鉴详细记录了相关政策的落地情况和初步成效,这对于理解当前中国科技成果商业化的历史根源至关重要。总而言之,这本年鉴的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历史感的,它要求读者不仅要看“写了什么”,更要体会“没写什么”以及“为什么这样写”,它是一部需要被反复咀嚼、并与时代背景相结合才能发挥最大效用的珍贵文献。
评分翻开这本厚重的典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股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仿佛能触摸到那个特定年份里,中国科研领域那些鲜活的脉动与不息的探索精神。它不仅仅是一本记录事实的年鉴,更像是一份凝练了无数智慧与汗水的“集体回忆录”。我尤其欣赏它在宏观叙事与微观细节之间拿捏的那个微妙的平衡点。在那些关于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的概述中,那种国家战略层面的远见卓识跃然纸上,让人不禁对我们科技工作者所肩负的使命感油然而生。然而,它并没有止步于高屋建瓴的宏观论述,更难能可贵的是,它细致入微地勾勒出了各个研究所乃至特定实验室在当年取得的关键突破,那些数据图表、成果清单,如同散落的珍珠,串联起了整个国家科技创新的轨迹线。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陷入沉思,想象着那些在一线默默耕耘的科研人员,他们面对的挑战、付出的心血,以及最终迎来曙光时的那种激动。这本年鉴,为后来的研究者和历史学家提供了一个不可替代的、带有官方权威色彩的坐标系,用最严谨的笔触,定格了2011年中国科学探索历程中的每一个重要瞬间。它像一块稳固的基石,承载着过去,也为未来的攀登指明了方向。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首先就给人一种沉甸甸的“正经感”。那种厚实的纸张,清晰的油墨,无声地宣告着它所承载内容的严肃性与不可轻慢。对我而言,最宝贵的部分在于它对“基础研究投入与产出”的量化分析。我感兴趣的并非仅仅是“发表了多少篇论文”,而是资金流向的趋势和人才培养的结构性变化。通过翻阅年鉴中关于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的部分,我得以窥见在那个时间点上,哪些基础学科得到了政策的重点扶持,哪些新兴交叉领域正在悄然崛起,成为新的研究热点。这种自上而下的、对资源配置的全面记录,对于理解科研生态的健康程度至关重要。它像一台高精度的CT扫描仪,为我们提供了对当年科研体系内部运作状态的无偏见诊断报告。当然,也正因为其全面性,导致某些篇幅略显冗长,需要耐心去筛选出自己真正关注的核心信息,但这瑕不掩瑜,其提供的宏观视角是任何零散的期刊报道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坦率地说,初次接触这本年鉴时,我的主要目的是想了解当年在某个特定技术领域内,是否有尚未被广泛传播的早期成果出现。我拿着放大镜般的审视态度,在目录中穿梭,试图从中挖掘出那些“尚未发酵”的创新火花。这本年鉴的编纂体例之严谨,令人印象深刻,它以一种近乎于档案资料的冷静和客观,呈现了海量的官方信息。我发现,它在结构上做到了极强的条理性,无论是人事变动、学术会议的举办、还是重要奖项的授予,都被清晰地归档分类,这对于需要进行跨年度对比研究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然而,这种极致的“系统性”也带来了一种挑战:它要求读者本身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否则,面对那些密集的专业名词和缩写,会产生一种信息过载的阅读疲劳。它不是一本适合休闲阅读的书籍,更像是工具书架上那本需要时刻备查的“字典”或“地图集”。我花了相当的时间去解析那些年度工作报告中的潜台词,思考那些平铺直叙的文字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博弈和取舍。总而言之,它是一部充满专业性、需要投入心力才能真正“读懂”的权威文献。
评分作为一个对中国科学史略有涉猎的爱好者,我习惯性地将这本年鉴与更早期的版本进行比较。2011年的这本,给我的最深切感受是“国际化步伐的显著加速”。在当时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记录中,我看到了大量新的国际合作项目被提上日程,以及中国科学家在国际学术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的案例。这不再是单向的“学习引进”,而是开始展现出平等的对话姿态。这种微妙的语境转变,是判断一个国家科研能力成熟度的重要指标。年鉴中对青年人才的关注也让我眼前一亮,它清晰地展示了国家对“下一代科研力量”的布局考量,从奖项设置到人才引进计划的描述,无不透露出一种对未来人才储备的深谋远虑。它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当时中国科技界在追求“大而强”的同时,也开始注重“精而新”的内在结构优化。阅读它,就像是参加了一场高层级的年度战略汇报会,让人对国家科研的航向充满了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