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论
定价:63.00元
售价:42.8元,便宜20.2元,折扣67
作者:胡惠林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51414246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以国家文化治理为理论基点,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立足点,以2010—2020年为时间长度(长期视角为2050年),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理论、发展目标、发展方式、发展重点和发展思路及其保障系统进行研究。以建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理论为核心,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定位和发展模式研究为主导,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重点和关键战略理论为路径,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政策体系为抓手形成本课题研究的总体框架。本课题成果立足于当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站在历史与现实、全球和国家的层面上,运用多学科交叉和史论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文化战略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入手,通过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主题议程设计提出的考察,揭示了当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问题形成的“四大动因”;通过对有影响的四种文化战略理论的分析比较,提出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理论:国家文化治理,并以此为出发点建构全书的体系结构,克服在研究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国家安全战略之间缺乏核心分析框架和整体性互动研究的理论局限,从而为我国在和平崛起时代制定国家文化战略和国家文化产业政策,建立国家文化产业治理体系提供系统思维和理论模型。
目录
作者介绍
胡惠林,文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文化产业与管理系主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研究项目《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首席专家,中央宣传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起草小组专家组成员,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办公室主任,《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主编,《中国文化产业评论》主编;主要从事文化产业理论与政策,文化发展战略与国家文化安全,文化制度建设与文化体制改革研究;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研究课题多项和多个省市的文化发展决策咨询专家;代表性研究成果有:《文化经济学》、《文化政策学》、《文化产业学》和《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等著作。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颇具匠心,封面采用了沉稳而富有质感的哑光纸,主色调是深邃的墨绿色,搭配烫金的隶书标题,显得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的艺术气息。封面上隐约可见的祥云纹饰,更是点睛之笔,无声地诉说着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书脊的处理也十分细致,文字清晰,方便在书架上辨认。翻开书页,纸张的触感温润细腻,散发着淡淡的纸张清香,即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印刷字体大小适中,排版疏朗有致,段落之间的留白恰到好处,使得阅读体验非常舒适。目录的设计也十分清晰明了,层层递进,逻辑性强,让人一眼就能掌握全书的脉络。随书附带的一张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精美海报,色彩鲜艳,图案精美,将其装裱起来挂在书房,无疑能增添不少文化韵味,仿佛将古老的故事与现代的生活巧妙地融为一体。整体而言,这本书在视觉和触觉上都给予了读者极高的享受,从细节之处便能感受到作者和出版社对文化传播的重视和用心,这种对书籍品质的追求,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无声的文化展示,引人入胜,让人迫不及待地想深入探索其内在的智慧。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深切地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化冲击和启迪。作者以一种宏大而细腻的视角,抽丝剥茧般地剖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看似零散的元素,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相互渗透、融合,最终形成独具魅力的文化体系的。比如,书中对儒家思想中“礼”的解读,不再是刻板的道德说教,而是深入到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从待人接物的礼仪,到国家治理的规章,无不体现出“礼”作为社会秩序基石的重要性。又如,作者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阐释,不仅停留在建筑的形制,更着重于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如“道法自然”的理念如何在山石、流水、植物的布置中得到体现,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时代文化特征的辨析,也让我对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那些看似微小的地域性差异,实则折射出中华文明强大的包容性和生命力,能够在不同的土壤中孕育出异彩纷呈的文化果实。这种对文化内在逻辑和精神内核的深刻挖掘,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的真正魅力所在,也引发了我对自身文化身份的深思,对于如何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和更坚定的方向。
评分这部著作给我的震撼,更多来自于它所提供的一种全新的观察中国文化产业的视角。作者并没有将目光局限于产业的经济效益或政策法规,而是将文化产业的发展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历史和哲学语境中进行审视。他强调,文化产业的根基在于文化的生命力,而文化的生命力则源于其深厚的底蕴和持续的创新。书中对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活化案例的分析,尤为引人深思。作者指出,仅仅依靠商业运作是无法真正激活这些沉睡的文化基因的,更需要的是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涵,并将其与现代人的情感需求和审美趣味相结合,才能让古老的文化焕发新生。他对“文化自信”的阐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认为,真正的文化自信并非盲目自大,而是建立在对自身文化深刻理解和高度认同的基础之上,并能够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吸收借鉴世界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从而在交流互鉴中不断发展壮大。这种超越狭隘民族主义的视野,以及对文化发展内在规律的深刻洞察,让我对中国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有了更加宏观和深刻的理解,也对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文化主体性,找到了新的思考维度。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语言极富感染力,作者仿佛是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用温和而坚定的声音,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探寻中国文化的奥秘。他的文字充满诗意与哲思,时而婉约细腻,描绘出江南水乡的烟雨朦胧,时而磅礴大气,展现出边塞诗的壮阔豪情。在论述某个历史事件或文化现象时,作者往往会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但又不会显得枯燥乏味,而是将古老的智慧融入到现代的语境中,使得那些曾经遥远的文化符号,变得鲜活而生动。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一些传统节日和民俗的描写,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民族文化的深情厚意,仿佛能让我亲身感受到春节的喜庆祥和,中秋的团圆温馨。在一些关键的论点阐述上,作者更是运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比喻,比如将文化产业比作一棵参天大树,根植于历史的沃土,枝繁叶茂,伸向未来。这种生动的表达方式,让原本可能艰涩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也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和情感上的共鸣。
评分细细品味这本书,我越发觉得它并非仅仅是一部关于文化产业的论述,更是一部关于中国精神内核的深度探索。作者没有停留在表面现象的分析,而是深入到中国文化最核心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之中,探究其为何能够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并且在现代社会依然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他对“天人合一”理念的解读,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理解了中国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艺术审美乃至价值取向。书中关于“和而不同”的阐述,更是点亮了我对中国外交和文化交流的理解,这并非简单的妥协,而是一种基于自身文化独特性的包容与融合,在保持自身特质的同时,尊重并欣赏他者的差异。这种深邃的哲学思考,贯穿整本书,让阅读过程成为一次精神的洗礼。我深刻地认识到,任何产业的发展,如果脱离了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都将是空中楼阁。因此,理解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必然要先理解中国文化的本质,而这本书,正是引领我们进行这种深刻理解的绝佳向导。它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产业背后所蕴含的强大精神力量,也让我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