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传统文化之美
定价:42.00元
售价:29.4元,便宜12.6元,折扣70
作者:季羡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121261565
字数:210000
页码:26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致敬 国学大师 一介布衣,半世先生 承厚德以载物,享自由而内省 贫贱宠辱一切随缘,笔下科研欲罢不能 冷板凳坐得十年未觉苦,著文章下笔千言半字空 知天命尽人事惟勤奋当传世,开善门念东方写下人品厚重 先生一生正可用生前一幅字概况:“无名有品,无位有尊。” 先生离去,世人扼腕,先生的名,永留东方。 大师的离去总是让人扼腕,乱世出英雄,那个战火频飞的年代铸就了一代文人的魂。他们把情托付于作品,影像,一个个口口相传的故事。他们把魂留在东方,汇入大地。 冬日燕园,一塔湖图,矗立着,守候着。又有人走在季老走过的石路上了,又有人翻开了同一卷书,下一个春天……推荐阅读:中国人与中国文明 民国的那些先生 已逝去的年代 传统文化之美
《季羡林手稿精编:传统文化与国学》丛书共为四册,分别为《传统文化之美》《民国的那些先生》《已逝去的年代》和《中国人与中国文明》。这套书提供给读者一个看人看世界的崭新视角,字里行间蕴涵着博大情怀和深刻思考,对现今追求金钱和物质的社会是一剂清醒剂,唤醒国人去寻觅自身与社会的风骨和气节。
册《传统文化之美》主要辑录季羡林先生的体悟与沉思,展现国学大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与地位提出的新鲜、独特而高屋建瓴的精辟论点,不仅激发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怀旧之情,还将勾起我们心中家国合一的文化情怀。读者从季老的体悟与沉思里,可以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从而促使我们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坚持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强化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
第二册《中国人与中国文明》主要编录了季羡林先生对中国文明发展的系列思索,紧密契合当下中华崛起、文化复兴等热点话题,探讨何为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从中国文人的民族气节、普通中国人的习惯与特性、中国文明的理解与传承等角度,来阐述、探讨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所在。
第三册《已逝去的年代》是季羡林先生用真实、质朴的笔触,重述自己的多彩人生之路,展现其一生的奋斗经历和内心情感世界。这既是一部纪实自传和成长史,又折射出大师对那个时代独特的评判,如同色彩斑斓的幻灯片,从大师的镜子里反射出20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现实。
第四册《民国的那些先生》主要收集季羡林先生与各界名流的交往及对同时代贤达的评点,展示了那个时代一批不失“硬朗”,而又“好玩”“有趣”的人。他们的个性或迂或痴或狂,但内里全不失风骨、风趣或风雅,底子上都有一个“士”字守着。读着他们,我们感觉到恍若隔世;触摸历史,我们常常浩叹不已。他们就是“民国的那些先生”,他们有着与今天的学人迥然不同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
href='#' target='_blank'>中国人与中国文明
href='#' target='_blank'>民国的那些先生
href='#' target='_blank'>已逝去的年代
href='#' target='_blank'>传统文化之美
季羡林
出生于1911年,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1930~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于1935年赴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1946年回国后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1956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哲学与社会科学学部委员,1978年后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先后荣膺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中国南亚学会、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中国语言学会、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中国亚非学会等多个学会的会长。先生一睁致力于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在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上颇多建树,成为我国当代学贯东西、声望卓著的大师。
先生足迹,遍布世界,寄情于文化,沟通东西。先生为人,朴实无华,让每一位接触的人如沐春风。生前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让世人叹服。
《传统文化之美》这本书,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翻到的。当时书店里琳琅满目的新书,却被它朴实无华的书名吸引。拿到手里,触感温润,翻开扉页,一股淡淡的书墨香扑鼻而来,仿佛穿越了时空。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传统节日的部分。那些关于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的描写,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习俗,更是将这些节日背后蕴含的家族情感、民族精神、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之情,描绘得淋漓尽致。读到关于春节的描写,我仿佛听到了鞭炮声声,闻到了年夜饭的香气,看到了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的喜庆景象。而关于中秋,那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思念,也被作者用细腻的笔触一一展现,让我不禁回想起小时候与家人围坐赏月的情景,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书中的语言,不华丽,却充满了力量,每一个字句都仿佛是经过千锤百炼,落笔有声。它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些我们熟悉却又可能被忽略的节日,感受到了其中深厚的情感和文化底蕴。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对中国古代艺术形式的深入浅出解读。我一直对书法、绘画、戏曲这些传统艺术心生向往,但总觉得门槛很高,难以触及。而《传统文化之美》却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这些复杂的艺术形式剖析开来。比如在谈到书法时,作者没有从笔画、结构这些技术层面上过多纠缠,而是着重讲述了不同书体背后所承载的文人情怀、时代精神,以及书法家们在创作时的心境。读到关于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描述,我仿佛看到了他在曲水流觞时的飘逸洒脱,感受到他那种“短暂的永恒”的哲学思考。对于国画,书中更是别出心裁,没有罗列大量的名家名作,而是从“意境”这个中国画最核心的表达入手,讲述了留白、写意等概念,让我明白中国画并非只是形似,更在于神韵的表达。读完这一部分,我再去看那些山水画,感觉完全不一样了,似乎能从中听到流水潺潺,闻到山野花香,感受到画家寄托其中的情感。
评分读《传统文化之美》的过程中,最让我动容的是书中关于民间智慧和生活美学的篇章。它没有讲那些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从最平凡的生活细节出发,展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如何在日常的点滴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美学。比如关于茶道的部分,作者不仅仅介绍了茶叶的种类、冲泡的方法,更重要的是阐述了品茶过程中所蕴含的“静”与“和”的精神。那种专注于一杯茶的冲泡,体会茶汤的甘醇,感受身心的宁静,是我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所极度缺乏的。再比如书中对传统服饰的描绘,从汉服的庄重典雅,到旗袍的曲线玲珑,不仅仅是材质和款式的介绍,更包含了对不同时代审美取向的解读,以及服饰背后所承载的礼仪和身份认同。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古建筑的文章,那些斗拱飞檐、雕梁画栋,在作者的笔下不再是冰冷的砖瓦,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自然的和谐追求。它让我意识到,美,其实就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是我们太过匆忙,常常忽略了去发现。
评分让我对《传统文化之美》这本书爱不释手的原因,还在于它对传统思想和哲学观念的梳理。作者以一种非常平和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解读了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流派对中国人性格和行为方式的深远影响。在阅读关于儒家思想的部分时,我看到了“仁、义、礼、智、信”这些核心价值观如何在家庭、社会中代代相传,塑造了中国人重视人伦、讲求责任的品格。而关于道家思想,作者则用生动的语言解释了“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智慧,让我理解了中国人为何能在变幻莫测的世界中,保持一种内心的平和与淡然。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天人合一”的论述,它不仅仅是一种哲学理念,更是渗透在中国人对自然、对宇宙的理解之中。这种思想让中国人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懂得敬畏生命,也让我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一种对中华文明深厚的自豪感。它没有强烈的说教意味,而是通过娓娓道来的叙述,让我仿佛置身于古人的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体会他们的智慧和情感。在阅读关于传统节庆的描写时,我感受到了家人团聚的温馨;在欣赏艺术品的时候,我体会到了古人对美的极致追求;在品味生活智慧时,我领悟到了内心的宁静与从容;在解读哲学思想时,我明白了中国人独特的处世之道。这本书让我明白,传统文化并非是陈旧的、僵化的,而是充满生命力、能够滋养我们现代心灵的宝藏。它让我看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也让我更加珍视和热爱我们所处的这片土地上所孕育的独特文明。我常常在读完一部分后,会放下书,静静地回味,仿佛在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