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移动社会网络服务关键技术
定价:33.00元
作者:张龙昌
出版社:暂无
出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55170638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
内容提要
《移动社会网络服务关键技术》以当前热点研究领域——社会网络——为背景,以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对社会关系网络的建立方法的探索为问题需求,参阅了许多经典学术文献和*文献,在对相关外研究工作论述分析的基础上,介绍和分析了近几年相关研究领域的*成果及作者的工作,内容新颖,可帮助移动社会网络服务研究和应用开发人员较快地了解相关领域知识。《移动社会网络服务关键技术》内容编排科学合理,结构清晰,语言通俗易懂,易于理解和阅读。
目录
1 移动SNS平台综述
1.1移动SNS概述
1.2外移动SNS平台的发展现状
1.2.1 外移动SNS现状
1.2.2外移动SNS网站
1.3移动SNS平台的相关技术
2 移动SNS架构及需求
2.1移动SNS平台的网络部署
2.2移动SNS平台的功能需求
2.2.1移动SNS用户相关功能
2.2.2移动SNS平台维护功能
2.3移动SNS与通信能力结合方法
2.3.1服务端与通信能力结合方法
2.3.2客户端与通信能力结合需求
2.4移动SNS与手机游戏结合方法
2.4.1移动SNS与短信游戏结合
2.4.2移动SNS与Widget游戏结合
2.4.3移动SNS与JAVA和BREW单机游戏结合
2.5移动SNS与其他Web技术结合方法
2.5.1移动SNS与微结合方法
2.5.2移动SNS与互联网即时消息系统结合方法
2.5.3 SNS与垂直门户网站的结合应用——人人连接
2.6移动SNS系统总体架构
2.6.1移动SNS客户端
2.6.2移动SNS服务运营商
2.6.3移动SNS服务端
2.6.4移动网络运营商系统
2.6.5第三方服务
2.6.6信息交互方式
3 移动SNS服务端技术
3.1移动SNS服务端架构
3.1.1研究方法和思路
3.1.2面向构件技术
3.1.3基于构件的移动SNS服务端设计
3.2面向第三方应用的开放API
3.2.1开放API的提供方法
3.2.2开放API的定义
3.3异构网络业务集成
3.3.1业务生成技术
3.3.2异构网络业务集成面临的问题
3.3.3基于WS—BPEL业务集成方法
4 移动SNS客户端技术
4.1移动SNS客户端能力需求
4.1.1客户端软件需求
4.1.2终端硬件能力需求
4.2移动SNS客户端系统的体系结构
4.2.1概述
4.2.2移动SNS客户端系统的架构
4.2.3跨操作系统开发平台
4.2.4服务能力构件
4.3 Widget
……
5 移动SNS相关技术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当我拿到这本厚厚的书时,心里是忐忑的,因为这类技术书籍往往容易陷入概念的堆砌,读起来干巴巴的,缺乏灵魂。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极其高明,它没有直接抛出枯燥的协议栈,而是采用了一种“问题驱动”的学习路径。每一章的开头都会先设定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移动网络场景——比如在地铁隧道中如何保证视频通话的流畅性,或者在演唱会这样的人群密度极高的环境下如何有效进行位置服务广播。然后,作者层层剥茧地展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技术演进过程。我特别喜欢它对安全加密模块的解读,它不仅讲了RSA和ECC的原理,更深入探讨了在资源受限的移动设备上进行椭圆曲线密钥交换的能效优化,这对于关注电池续航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的知识点。这种从宏观应用场景逆向推导到微观底层实现的写作手法,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每解决一个技术难题,都有一种“茅塞顿开”的快感,完全不像在读一本冰冷的技术文档,更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架构师进行实战沙盘推演。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这在技术书籍中是相当罕见的。很多复杂的网络拓扑结构和数据流向图,如果用文字来描述,恐怕会让人读到抓狂,但作者团队显然在这方面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例如,在解释移动IP层级的切换机制时,他们绘制的流程图清晰到令人赞叹,每一个协议包的生命周期都被细致地标注出来,仿佛一个动画演示。此外,书中还穿插了大量“历史视角”的侧栏注释,讲述了某些关键技术(比如早期的WAP协议,或者早期3G到4G的演进中的坑)是如何被逐步淘汰和优化的,这些历史回顾为理解当前选择的合理性提供了重要的背景支撑。这种图文并茂、兼顾历史与未来的编排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曲线。特别是对于初学者而言,那些详尽的可视化组件,能迅速帮助建立起对整个移动网络服务复杂协作图景的直观认知,而不是被一堆密密麻麻的英文缩写搞得晕头转向。
评分这本书的哲学思辨色彩是相当浓厚的,这可能让期望只学习“如何写出爆款App”的读者感到意外。它花了不少篇幅探讨“移动性”这一概念在信息技术中的本体论意义。比如,它探讨了在用户始终处于移动状态下的数据所有权和隐私边界该如何重新定义,这已经超越了纯粹的技术实现层面,触及了法律、伦理和社会学的前沿议题。书中对“去中心化身份验证(DID)”在未来移动服务生态中的潜力分析,更是充满了对现有互联网巨头垄断模式的深刻反思与批判。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其中一章关于“信息茧房”在社交网络中如何通过算法迭代被不断强化的论述,作者并没有给出简单的技术修复方案,而是引导读者思考,技术人员在构建服务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这种高度的批判性和前瞻性,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本单纯的技术手册,它更像是一份面向未来十年技术社会形态的预警与指南。对于那些希望在技术浪潮中保持清醒头脑,思考“我们为什么要构建这样的系统”的思考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照系。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超我的预期,简直是一本技术圣经。我原以为它会聚焦于当前市场上那些时髦的App功能和用户体验设计,毕竟书名听起来很“应用导向”。然而,当我翻开前几页,就被作者对底层架构和算法的细致剖析所震撼了。书中花了大量篇幅讨论分布式系统的容错机制,尤其是针对高并发社交场景下的数据一致性问题,那部分的数学推导严谨得令人发指,完全是研究生级别的教材水准。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紧密结合实际案例,讲解了如何利用最新的NoSQL数据库技术栈来优化实时消息推送的延迟问题,那些关于集群心跳检测和负载均衡策略的论述,简直就是一份可以直接投入生产环境的优化手册。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频繁地查阅相关论文,因为作者的阐述非常精炼,对于那些背景知识不够扎实的人来说,可能需要多花点时间消化吸收。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渴望从“使用者”跃升为“构建者”的技术人员量身定做的,它探讨的范畴之深,已经触及了下一代移动互联基础设施的核心难题,让人忍不住想立刻动手实践。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实战性”并非体现在提供可以直接复制粘贴的代码片段上,它的价值在于构建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框架。如果你期待的是一本手把手教你使用某个流行框架的教程,那你可能会失望。这本书的落脚点在于“范式”的迁移。它探讨的是跨平台、跨操作系统、甚至跨代际移动技术演进中的不变性原则。书中对于“上下文感知计算”的论述尤其深刻,它不仅仅停留在GPS和陀螺仪的数据整合,而是深入到如何利用机器学习模型来预测用户下一步行为,并提前预加载所需资源,从而实现“无感”服务的境界。这种前瞻性的系统设计理念,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对移动应用性能优化的陈旧认知。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移动设备作为信息终端的本质有了全新的理解,不再是简单地把桌面计算能力移植到小屏幕上,而是理解了移动生态作为一个动态、碎片化、资源受限的特殊环境,需要一套完全不同的、更具韧性和适应性的工程哲学来指导开发。这本书真正教会我的,是如何去设计一个能“呼吸”和“进化”的移动服务系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