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印制电路板的设计与制作
定价:55.00元
作者:高锐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3-01
ISBN:978711134101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1.0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为高职高专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印制电路板的设计与制作”、“电子电路CAD”、“电子EDA技术”等专业课程及相关专业课程而专门编写的教材。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学科式教材模式,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以任务的项目式”编写模式。即以实际印制电路板设计与制作的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培养学生从事本专业职业岗位中的电子产品辅助设计工作所必需的专业核心能力为目标,以企业实际研发项目、典型产品案例和学生创新作品作为教材项目,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地组织基于工作过程的印制电路板设计与制作的教材内容。将印制电路板设计、电路仿真、信号完整性分析、印制电路板制作及工艺与ProtelDXP 2004SP2软件操作有机地融为一体,突出培养人才的专业能力、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职业素养,满足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需求。书主要面向高职、高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也可供广大印制电路板设计与制作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印制电路板的设计与制作》读起来,简直是为我这种初入硬件设计领域的新手量身定做的“救命稻草”。我之前对PCB的认知基本停留在“一块绿色的板子,上面有铜线连接各种零件”的层面,每次看到那些复杂的布局图,脑袋里就一片浆糊。然而,这本书的开篇就非常贴心地从最基础的材料学讲起,不只是简单地告诉你FR-4是什么,而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为什么选择这种介质、它在不同温度和湿度下的表现如何,甚至提到了一些高端应用中需要考虑的低损耗材料。文字叙述一点也不枯燥,像是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在旁边手把手指导你,把原本晦涩难懂的电磁兼容性(EMC)和信号完整性(SI)的概念,用生动的比喻和实际的案例串联起来。尤其是关于走线宽度和间距的章节,它提供的不仅仅是公式,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要这么设计,以及在实际生产中,公差会如何影响你的最终产品性能。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过孔(Via)设计时那种近乎偏执的细致,从盲孔、埋孔到跨孔的成本效益分析,让我深刻理解了设计决策背后的权衡艺术。这本书成功地将理论的深度与实践的可操作性完美结合,让我不再畏惧面对那些复杂的CAD图纸,反而燃起了自己动手设计一个功能板卡的热情。它绝对不是那种只停留在软件操作层面的说明书,而是一本能真正提升你设计思维的宝典。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风格,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那种典型的、略显“老派”的技术手册风格,配色朴素,图表信息密度极高,初看之下可能会让人觉得有些枯燥和不易亲近。如果期待的是那种充满炫彩效果图和极简主义界面的软件教程,那可能会有些失望。然而,一旦你沉下心去阅读其中的文字内容,那种沉稳和专业性会立刻显现出来。作者的写作逻辑极其严谨,几乎每一个论断都有理论依据支撑,没有丝毫的浮夸和自我标榜。我尤其赞赏它在介绍设计规范时,那种近乎教条式的强调——例如,对不同信号类型的隔离距离、对地线和电源层的处理原则。这可能对于习惯了自由发挥的工程师来说有些束缚,但恰恰是这种严格的规范,是确保复杂多层板件成功流片的基础。书中对设计流程中可能出现的沟通障碍也做了深入探讨,比如如何与PCB厂的工程师有效沟通阻抗要求、最小线宽的限制等,这些都是在日常工作中极其宝贵、却常常被教科书忽略的“软技能”。这本书更像是一本“规避风险指南”,它的价值在于告诉你“不要做什么”,以及“在必须做的时候该怎么做”。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性,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对各种特殊工艺和新兴技术的涉猎广度上。我原本以为它只会涵盖传统的双面板和四层板的制作流程,但让我惊喜的是,其中专门辟出了章节来探讨柔性电路板(FPC)和软硬结合板(Rigid-Flex)的设计考量。FPC的设计,涉及到材料的弯曲半径、应力释放孔的布置以及连接器的选型,这些都与传统硬板的设计哲学大相径庭,书中对此的讲解非常到位,特别是对Flex Cable拉伸系数的补偿计算,让人茅塞顿开。此外,对于高密度互联(HDI)技术,它不仅讲解了微过孔(Microvia)的制作工艺,还深入分析了积层(Build-up)的次数对成本和可靠性的影响曲线。这种对前沿制造技术的关注,使得这本书的生命力远超一般教材。我之前在尝试设计一款需要弯折的产品时,走了很多弯路,很多问题最终都是通过回翻这本书中关于材料应力分析的那几页才找到解决方案的。它真正做到了将“设计”与“制程能力”紧密地绑定在一起,避免了“画出来就能做出来”的幼稚幻想。
评分从一个学习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知识的递进和结构的组织上,体现了极高的教学智慧。它的章节划分逻辑清晰,层层递进,从最基础的原理介绍,到具体的布局布线规则,再到后期的DFM(面向制造的设计)检查清单,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闭环。其中穿插的各种“设计陷阱警示”的小方框,简直是“经验之谈”的精华提炼,非常适合快速查阅和复习。不过,这本书对于那些完全没有电子学基础的读者来说,可能仍然存在一定的上手难度,它假设读者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电路理论和元件知识,所以,如果能结合一本好的模拟或数字电路原理的书籍一起阅读,效果会达到最佳。我个人认为,它最大的优点在于提供了一个“标准化的设计心智模型”,它不是简单地教你如何使用某个软件的按钮,而是帮你建立起一套成熟的、经受住市场考验的设计框架。读完这本书,你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绘图员”,而是一个懂得如何为可靠性和可制造性负责的“系统设计师”。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在实际工作中随时翻阅的工具书。
评分对于我这种已经有几年经验,偶尔会遇到一些“疑难杂症”的设计师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其对高级制造工艺的深度剖析上。市面上很多PCB设计书籍往往在“画图”的环节就戛然而止,但这本书的后半部分简直是一部现代PCB制造的百科全书。我过去常常因为制造环节的限制而被迫修改设计,但读完这本书后,我终于明白了那些“限制”背出的原因。比如,它详细对比了沉金(ENIG)、喷锡(HASL)和选择性金手指的物理特性和可靠性差异,这对于我优化BGA焊盘的表面处理方案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更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它对阻抗控制和层叠结构的论述。作者没有简单地给出常见的四层板或六层板结构,而是通过大量的仿真数据图表,演示了如何根据特定的信号速率和目标阻抗,动态地调整介质厚度、铜箔厚度以及相邻层之间的距离。这种数据驱动的讲解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我对设计“容错率”的把握能力。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看待一块PCB的眼光都变了,不再只是看信号流向,而是能预见到它在热循环、机械应力和潮湿环境下的潜在风险点。这本书无疑是资深工程师进阶的“内功心法”,它教会我的,是如何用更少的成本实现更高的产品可靠性和性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