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别客气,请随意使用科学 9787308111416 (美)马克.亚伯拉罕斯 浙江大学

正版 别客气,请随意使用科学 9787308111416 (美)马克.亚伯拉罕斯 浙江大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马克.亚伯拉罕斯 著
图书标签:
  • 科学
  • 科普
  • 马克·亚伯拉罕斯
  • 别客气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9787308111416
  • 思维方式
  • 实用科学
  • 知识普及
  • 科学普及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润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11416
商品编码:2972586278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别客气,请随意使用科学

定价:36.00元

作者:(美)马克.亚伯拉罕斯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6-01

ISBN:978730811141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推荐/封底文字
  真正的诺贝尔奖得主采访:关于买车,防小人,和侦探小说的建议
  气体动力学:各种薯片能飞多远
  生物分类学:动画片里的恐龙的演化历程
  医学:吮吻孩子身上擦伤的治疗效果
  数学:鲍勃·迪伦的歌词里的数学模型
  蝴蝶效应:一只瑞士的蝴蝶能让巴黎下雨
  激光之用:制作*好吃的奶酪
  纳米科技:肉眼不可见的面包和烤面包机
  科学八卦:数字化的粪便样品/用马桶发的电
  科研工作者:伊丽莎白·赫莉,辛迪·克劳馥,凯特·摩斯
  别笑,这些都是真实的研究。
  科学是*酷的工具,赶紧用起来吧!

内容提要


  科学太不人性,没啥意思,太严肃了以至于不能拿它取乐。一本杂志试图改变着一点。《不大可能的研究》通常被形容为“疯狂科学杂志”。你可能没听说过这本杂志,但你肯定对“搞笑诺贝尔奖”略知一二。大名鼎鼎的搞笑诺贝尔就是这本科学幽默杂志主办的,每年,杂志都要对一些好玩的科学研究颁发奖项,而奖项也大多来自于杂志提到的各种好玩研究。《别客气,请随意使用科学》集结了《不大可能的研究年报》杂志的各种好玩文章。你会看到从严肃的学术期刊中选出来的看着题目就让人忍俊不禁的论文;真正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乐趣横生的“普鲁斯特问答”;科学家也爱八卦的证据等等。

目录


作者介绍


  MarcAbrahams(马克·亚伯拉罕斯),搞笑诺贝尔奖典礼组织者,《不可思议的研究》杂志编辑。著有三本关于搞笑诺贝尔奖的书籍:TheBest of 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 ,The Ig Nobel Prizes,The IgNobel Prizes2,试图“提供了一个玩笑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的某些正经问题。”

文摘


序言



书籍简介: 《思维的航道:探索认知科学的前沿疆域》 作者: 艾米莉亚·文森特 译者: 孙 宇航 出版社: 东方视野出版社 ISBN: 9787808114160 --- 内容梗概 《思维的航道:探索认知科学的前沿疆域》并非一本聚焦于特定科学实践或技术应用的教科书,而是对人类心智运作机制进行一次深刻且广博的哲学与科学交叉探索。本书旨在为读者勾勒出现代认知科学、心理学、神经科学以及人工智能领域内最前沿的研究图景,着重探讨“意识如何产生”、“记忆的本质”、“决策背后的非理性因素”以及“语言与思维的相互塑造”等核心议题。 本书以一种叙事性的、引人入胜的口吻,带领读者穿梭于实验室的微观世界与哲学思辨的宏大空间之间。作者文森特博士,一位在认知神经学界享有盛誉的学者,摒弃了晦涩的专业术语堆砌,转而采用清晰、富有洞察力的论述,将复杂的理论模型转化为普通读者也能理解的生动图景。 全书的结构设计精妙,逻辑严谨,如同一次精心规划的认知探险之旅。它不只是对现有知识的简单罗列,更是一次对未来研究方向的有力展望。读者将发现,现代科学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如同多棱镜一般,折射出人类心智的复杂面貌。 核心章节与主题细分 本书共分为六个主要部分,每一部分都深入探讨了认知领域的一个关键维度: 第一部分:心智的拓扑学——从结构到功能 本部分着眼于认知科学的基石——我们的大脑如何组织信息。它详细考察了皮层柱、神经网络模型(如深度学习的早期启发)在模拟人类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作者审视了早期认知心理学中的信息加工模型(如斯金纳与乔姆斯基的争论),并将其置于现代神经影像学(fMRI, EEG)的背景下进行重新评估。重点讨论了“模块化理论”与“联结主义”之间的张力,以及当前研究如何尝试弥合这两者之间的鸿沟,描绘出一种既有特定功能区域,又高度依赖全局交互网络的动态心智图景。 第二部分:记忆的迷宫——重构、遗忘与创伤 记忆并非一卷录像带,而是一项持续的、高风险的“重写”工程。本章深入剖析了长时程增强(LTP)的分子机制,继而转向更具人文关怀的层面。作者详细阐述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和程序性记忆的区分,并重点探讨了“错误记忆”和“虚假记忆综合征”的心理学基础。通过对关键案例(如著名的H.M.案例之外的新案例)的分析,本书揭示了记忆的不可靠性如何深刻影响我们的自我认知和社会构建。遗忘被视为一种必要的、主动的认知过程,而非简单的信息衰减。 第三部分:决策的悖论——理性、直觉与情感的共谋 这一部分挑战了传统的“理性经济人”假设。作者引用了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的启发性工作,但将其扩展到更广阔的神经经济学领域。核心探讨是“系统1”(快思考)与“系统2”(慢思考)的交互方式。文森特详细描述了边缘系统(情感中枢)在风险评估和道德判断中的核心角色,论证了所有看似纯粹的逻辑推导,其背后都携带着不可磨灭的情感印记。书中特别关注了“锚定效应”和“损失厌恶”在当代市场行为中的持续主导地位。 第四部分:语言的边界——生成语法与意义的涌现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也是思维的牢笼。本书探讨了语言习得的生物学基础,考察了威尔尼克区和布洛卡区的功能。然而,更具突破性的是,作者将焦点转向了语言的“涌现”特性——即我们如何从有限的词汇和语法规则中,生成无限的新意义。这部分对比了乔姆斯基的先天论与社会建构论的观点,并引入了“具身认知”的视角,探讨身体经验如何编码到我们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中。例如,不同文化中对颜色和时间的不同描述方式,如何反过来塑造了其居民的认知习惯。 第五部分:具身认知与环境的交互 本书有力地倡导了超越“头颅内的计算”的传统范式。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理论认为,我们的思考过程深深植根于我们的身体感官体验和与物理环境的互动之中。作者详细介绍了“外化认知”的概念,即工具、笔记、甚至是社交环境如何成为我们认知系统的一部分延伸。例如,使用计算器并不只是一个外部工具,它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对数字关系的即时理解。本章强调了运动、知觉和学习之间不可分割的循环关系。 第六部分:心智的未来——AI、意识与存在的挑战 在本书的收尾部分,作者将目光投向了未来。这里讨论了当前机器学习模型的局限性,特别是它们在处理常识推理(Common Sense Reasoning)和情境理解方面的根本性不足。文森特审慎地探讨了“强人工智能”的可能性,并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如果机器能够完美模仿人类的行为反应,我们如何界定真正的“理解”与“意识”?本书不提供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严谨的哲学框架,用以评估未来心智科学和人机交互的伦理与科学边界。 本书特点与价值 《思维的航道》的价值在于其卓越的整合能力。它成功地将硬核的神经科学发现、严密的心理学实验,与深刻的哲学拷问编织在一起,提供了一幅全面且动态的人类心智蓝图。 跨学科的深度对话: 罕见地将认知神经科学、计算模型、现象学哲学融为一炉,避免了任何单一学科的偏颇。 对“常识”的严肃对待: 尤其关注那些被传统科学视为“不言自明”的日常认知活动,并揭示其背后的惊人复杂性。 面向未来的视野: 本书不仅回顾了认知科学的辉煌成就,更重要的是,它指出了当前理论的盲点,为下一代研究者提供了清晰的研究方向。 适合读者: 心理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特别是AI领域)的专业人士、研究生,以及任何对人类心智的奥秘怀有强烈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本书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理性思考能力,但其流畅的文笔和丰富的案例,确保了阅读体验的愉悦性与智力上的挑战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科学精神,在于那种不受拘束的好奇心和敢于质疑的态度。而这本书,恰恰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作者马克·亚伯拉罕斯,他不是一位高高在上的布道者,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朋友,邀请我们一起去“玩”科学。“别客气,请随意使用科学”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开放和鼓励的意味。它告诉我,科学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专业术语,更是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是理解世界的独特视角。我在阅读过程中,最大的感受就是这种“解放感”。以往我对科学的认识,总觉得需要严谨的推导和庞大的知识体系作为支撑,但这本书打破了我这种刻板印象。它鼓励我们从生活出发,从兴趣出发,用科学的思维去观察、去分析。书中的许多论证方式,逻辑严密却又不失趣味性,让我在笑声中领悟到深刻的科学道理。它让我对“科学”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冰冷的公式和定理,而是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思维方式。

评分

对于我这种非科学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股清流。以往很多科普读物,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娱乐化,很难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但《别客气,请随意使用科学》做到了。它没有回避科学的严谨性,但也没有让严谨性成为阻碍读者理解的壁垒。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他知道如何在复杂的科学迷宫中,为我们开辟一条清晰而有趣的道路。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思维方式”的强调。它不仅仅是介绍科学知识,更是让我们学习如何“像科学家一样思考”。这种能力的培养,远比记住几个科学定律来得重要。它鼓励我们去质疑,去实验,去验证,而不是盲目接受。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的论述常常是从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现象入手,然后层层深入,最终揭示出背后深刻的科学道理。这种抽丝剥茧般的分析过程,让我对科学的认识不再是碎片化的,而是形成了一个更加系统和完整的图景。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次充满惊喜的旅行。出发前,你可能对目的地只有模糊的概念,但随着旅程的深入,你会不断发现新的风景,体验新的事物,最终对这个地方有了深刻而独特的认识。《别客气,请随意使用科学》正是这样一本能够拓展你认知边界的书。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他擅长将复杂的科学概念,用一种非常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而且,书中充满了各种有趣的小故事和案例,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丝毫不会感到枯燥。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科学的“实用性”。它不是象牙塔里的理论,而是可以直接应用于解决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它鼓励我们保持好奇心,敢于尝试,勇于犯错,并从中学习。这种开放、包容的科学态度,是我在这本书中收获的最宝贵的财富。它让我明白,科学并非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每个人都可以去学习、去运用、去享受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魅力,不是那种张扬的华丽,而是低调的智慧感。墨绿色的底色,搭配烫金的字体,标题“别客气,请随意使用科学”在其中显得格外醒目,仿佛在邀请读者踏入一个充满可能性的知识领域。我第一次翻开它,就被作者那种豁达、甚至有些玩世不恭的态度所吸引。它不像我之前读过的很多科普读物那样,一本正经地搬弄概念,而是用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把科学的“游戏规则”展现在我们面前。读着读着,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像一个好奇的孩子,在作者的引导下,一点点地探索科学世界的奥秘。书中的案例分析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们不是枯燥的实验数据堆砌,而是巧妙地将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用科学的逻辑一一拆解,让人恍然大悟。这种“原来是这样!”的惊喜感,是阅读这本书最大的乐趣之一。它让我意识到,科学并非遥不可及的高冷学科,而是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触手可及。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涌现的最强烈的感受是:原来,科学也可以如此“接地气”。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充斥着艰深晦涩的理论和复杂的模型,而是将科学的精髓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善于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幽默的语言,来阐释那些看似高深的科学原理。有时候,我甚至会因为书中某些观点而忍俊不禁。这种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吸收科学知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刻意去“教导”读者什么,而是像一位老友在分享他的发现和思考,引导读者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反而更能激发我的主动性和求知欲。我感觉这本书不仅教会了我一些科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我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的习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