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孟子的理想国 一位普通教师的孟子阅读笔记
定价:45.00元
作者:何伟俊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5980305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说起理想国,似乎总在那遥远的古希腊。其实,我们身边的理想国至今尚未被人窥见。这座“理想国”的建造者就是孟子。人性善,是孟子理想国的根基,仁和义是孟子理想国的栋梁,民众安乐天下太平是孟子理想国的风景。
走进《孟子》,你会看到有别于古希腊的中华大地理想国的别样风景。这座理想国不是空想,是有待实现的中国梦,是全人类共同的向往。
内容提要
本书稿是继《论语里住着的孔子》之后,作者对《孟子》的解读和感悟。作者从《孟子》整本书提炼出了贯穿《孟子》全书的核心思想——“仁义”,并从文本出发结合历史与现实作出了富有个性的阐释。作者注意博采众长,汲取多家智慧,但面对不盲从,提出自己独立思,其中一些见解颇有创意。
作者对《孟子》十四卷360章逐一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解读,每一卷提炼出中心,每一章或几章列出小标题,尽可能地将每一卷的内容系统化、逻辑化,进而将全书的内容整体化,理出一条进入经典《孟子》的独特路径,具有“文本解读范例、经典阅读向导”的价值。目录
卷一 、卷二梁惠王章句上、下
初见梁惠王,布“仁义”之道
开导梁惠王,“与民同乐”
向梁惠王阐述“仁政”措施——“安民”“养民”
对梁惠王讲,“为民父母”在“保民”
请梁惠王相信,“仁者无敌”
仁者,不嗜
引导齐宣王,“发政施仁,孰能御之?”
从“与民同乐”隐喻“仁政”
从“与民同之”隐喻“仁政”
君王之勇,以民为安
王者之道:忧乐以天下
仁政之途,与民同之
国君的责任与担当:四境之内治
听取民意,任人唯贤
残仁害义,罪有应得
治国理政,尊贤任能
民则可取,则乱天下
出尔反尔:爱人者,人恒爱之
保国为保民,保民方保国
鲁平公不见孟子,不怨天、不尤人
中部:漫议“仁义”
卷三公孙丑章句上
仁政的“梦幻之旅”
由“梦幻仁政”喷发出“浩然之气”
以德服人,心诚服
国之盛衰在“仁”与“不仁”
环境美好,惠及众生,则无敌于天下
养“仁义礼智”之端,修炼完善自我
仁与职业选择
仁之道:乐取于人,与人为善
“同流”不“合污”
卷四公孙丑章句下——游齐轶事,去留之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的“不卑”而“亢”
是“非此即彼”,还是彼此“皆是”
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
“绰绰有余”的背后
“好为人师”的孟子,为何沉默缄口
孝在尽心
文过饰非与过则改之
“垄断”的起源
失落后的自信
卷五滕文公章句上——劳心、劳力,各尽其责、互通有无
向滕文公灌输仁政思想: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指导滕文公办丧事: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指导滕文公治国之策:民生,治国之本
孟子论社会分工、交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儒”“墨”对话
卷六滕文公章句下——天地正道、人间沧桑
做人,遵从内心“正道”
天地正道——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形象——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君子入仕:不由其道不为也
取之有道,则坦然受之
行王政,四海举首而望
近朱者赤:环境的作用到底多大
君子坦荡荡
知错,何时改
正本清源,梳理道统
何为“廉士”
卷七离娄章句上——居仁由义,人间大道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仁政,为政之规矩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人的行为悖论:“恶醉而强酒”
君子求诸己:行“仁政”的基础在修身
“仁义”的典范:巨室
“国君好仁,天下无敌”
沧浪之水,“自取之也”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自暴自弃者,即逃离“仁义”之家,做心灵的“流浪汉”
行“仁政”的途径:尊亲、孝悌,明善、诚意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金石不开,精诚不变
行“文王之政”,必为政天下
,罪不容诛
孟子的发现: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为君之道,敬人律己
“英雄”救不救“美人”
“易子而教”是正论,还是悖论
事亲守身,人之大本
榜样之力,到底多大
特别的“毁誉”
无语境、五背景的话,怎么理解
孟子自省:莫“好为人师”
尊师,应在时间
君子不为“稻粱谋”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何理解
快乐之源
超然物外,视天下为草芥
卷八离娄章句下——以仁义存心,修身敬人
“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为政之道不在小节,而在“平其政”
为君之道:尊重臣下,宽以待人;与人为善,则善反己
君主无道,则士大夫说“不”
上行下效
大人“尊礼守义”
好为人师与主动施教
为与不为
君子慎语言
做事之度
“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修养之道:赤子之心
质疑“厚葬”
为学之道:修养之根在“自得”,修养之境在“逢源”
深入浅出,出博返约
对“服从”思维的思
“假大空套”,其害无穷
智者乐水:孟子对孔子“水哲学”的解读
之别:仁义
圣贤之道:“夜以继日”“坐以待旦”,为天下民生
从“诗”到“史”,以史为鉴,惩恶扬善
传承孔子之道,义不容辞
选择之难
逄蒙杀羿,羿也有过。被杀者,其何罪也
内外兼修,身心共美
孰为大智:顺乎自然
孟子和王欢的隔阂
“终身之忧”与“一朝之患”
圣人之德,心怀天下
清官难断家务事
同情异处,皆出于道
君子异于人乎,君子坦荡荡
无耻钻营,自古有之
卷九万章章句上——先贤之德,万古流芳;民族楷模,亟待弘扬。
大孝无疆
孝悌有道,以德报怨
宽容待弟
“以意逆志”:“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
君子道,民为本;民之道,仁义为本
从避世自乐者,到出世担当着——的伊尹
道不同,不相为谋
智者,知其进退者也
卷十万章章句下——士人,如何安身立命、立身处世
推“四贤”以为榜样
周朝爵位、俸禄的等级规定
之道:敬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万章的“无情”追问
做“官”的高境界、理想境界:为官非为稻粱谋
由“士之生存之道”到“国君之尊贤”
士之人格:非其招不往也
以“文”会友、“读书”,友遍天下、友越古今
劝谏:卿大夫之职
下部:探寻“仁义”
卷十一告子章句上——千古探寻:“心性”的源头
告、孟的“人性”之辩
再论“义之内外”
从“性”到“心”
人“心”的同与异
为善在“存心”
心“专”方可善
走向“精神的高地”
寻找失去的灵魂
知“类”而“推”,求其“心”也
“心”之官则思:“小”人如何养“大”
“天爵”:“人性善”开出“仁义之花”
“志于彀”则“规矩”立
卷十二告子章句下——多方应答,寓“仁”于事
“轻重”比较的背后
人,皆可为尧舜
孝的本质
心怀仁义
比“礼物”重要的是“心意”
再遇淳于髡
再论“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保民反战,终身坚守
对话白圭,佳思维
君子诚信为本
再论“为仕之道”
人生感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不教”之“教”
卷十三尽心章句上——修“内”行“外”,唤醒“良知”
仁义之根:修养心性
“存心”“养性”的路径——求、行
知耻之勇
王者的本心:好善而忘势
外在的“穷”“达”自己不能左右,内心的“善”则可坚守
从治国教民,看人性之本
“本心”在我,其为“良能”“良知”
从“天性”到“良知”到“快乐人生”
孟子的“学习哲学”
德行不同,其本一也
孟子的教育哲学:因材施教、教亦多术
尾声:重申“仁义”
卷十四尽心章句下——照应开篇,重申“仁义”
“不仁者”伤人害己
春秋无义战
仁者无敌
战争的目的:保民、安民
学习不是“装货”,为善来自“心诚”
心安何处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仁心缺失,以“关”为暴
种瓜得瓜
则稳
君子之“名”
治国之策“仁”为本
唯仁者可以得天下
民贵君轻
百世之师,文化传承
仁者,人也
“圣之时者”的坚守
身正不怕影子歪
教育须有敬畏之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茅塞之心
引而不发
再作“冯妇”
“性”和“命”的博弈
发出“天性”的光
儒者的自信
爱民的举措:薄赋轻徭
玩物丧志
聪明反被聪明误
为教花絮:来者不拒
“仁义”之道的路径:达、充
深入浅出,言近旨远;“仁义”就在身边,改变世界短的距离就是做好自己
“天性”、“道德”与“仁义”
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利令智昏,寡欲清心
孝子曾参
尧舜之道,天下“中道”
旗手的责任
作者介绍
何伟俊,江苏省兴化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阅读爱好者,热心于推动全市师生阅读。1998年创立兴化市小学青年教师读书班, 2010年创立兴化市小学教师“心远”读书会,至今一直坚持教师读书。近年来,为了推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他带头研习中国古代典籍,义务为“读书班”“读书会”老师做“四书”讲座。2016年获《中国教育报》 “推动读书十大人物”提名奖,专著《论语里住着的孔子》被评为《中国教育报》“2015年教师喜欢的100本书之一”,专著《犁痕桨迹》被评为《中国教育报》“2016年教师喜欢的100本书之一”。
文摘
序言
《孟子的理想国:一位普通教师的孟子阅读笔记》这本书,当我拿到它时,我并不知道它会带给我怎样的惊喜。我一直觉得,那些古老的经典,尤其是儒家思想,似乎离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太遥远了,充满了道理,却少了几分鲜活。然而,这本书恰恰打破了我的这种固有印象。作者以一位普通教师的身份,将他研读《孟子》的过程中的点滴感悟,真诚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最喜欢的是他那种“接地气”的解读方式,没有生硬的术语,没有艰涩的考证,更多的是通过生活中的小故事、教育中的实际困惑,去碰撞孟子那些流传千古的智慧。读这本书,就像是和一个学识渊博又极富同情心的朋友聊天,他把你带进《孟子》的世界,让你看到,原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对治理者最根本的要求;原来“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不是抽象的道德宣讲,而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呼唤。他让我们看到,即使是在现代社会,我们依然可以从孟子的思想中汲取力量,去思考教育的本质,去理解人性的光辉,去构建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孟子》,也重新认识了教育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哲学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如何去关怀他人,如何去承担责任的书。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孟子》的阅读笔记,像一股清流,注入了我对传统文化解读的疲惫感中。我曾试图独自研读《孟子》,但往往被那些繁复的文字和晦涩的义理弄得望而却步。而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一座灯塔,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作者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其视角是如此的独特且贴切。他不是高高在上的学者,而是和我们一样,在教育的实践中摸爬滚打,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在备课、讲课、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不断地与孟子的思想对话。他将《孟子》中的“仁政”、“性善论”、“王道”等概念,巧妙地融入到具体的教育场景中,让我们这些同样身处教育一线的人,产生强烈的共鸣。例如,当他谈到如何理解和引导学生的“恻隐之心”时,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班级里某个孩子正义的眼神;当他论述“不忍人之心”如何能推己及人,构建和谐班级时,我脑海中浮现出那些曾经因为误解而产生的师生矛盾,以及如何用孟子式的智慧去化解。这本书不只是在讲《孟子》,更是在用《孟子》讲教育,讲如何育人,讲如何传承那些宝贵的人文精神。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也给了我更多的勇气去面对教育中的挑战。
评分坦白讲,我一直对那些“说人话”的经典解读抱有一种期待,而《孟子》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长久以来的这种渴望。作者巧妙地避开了学术研究的枯燥和陈腐,而是以一个极其个人化、甚至可以说是“随性”的口吻,带领读者走进孟子的精神世界。这种“随性”并非是漫无边际,而是在看似零散的思考中,却处处流露出作者对《孟子》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他没有试图去构建一个宏大的理论体系,而是将《孟子》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故事,都视为一种可以触碰、可以实践的启示。读他的笔记,你会时不时地会心一笑,会觉得“原来《孟子》也可以这样理解!”。他会从一个孩子的提问中,联想到“民为贵”的道理;他会在看到社会新闻时,反思“不仁”的根源。这种将经典与现实融会贯通的能力,是这本书最迷人的地方。它不是一本教你“背诵”《孟子》的书,而是一本引领你“活出”《孟子》的书。它让我明白,古人的智慧并非尘封在历史的故纸堆里,而是蕴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运用。
评分我必须承认,《孟子》这本书给了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沉闷的书,充斥着枯燥的道理和难以理解的古文,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作者以他独特的视角,将《孟子》的智慧剥离了那些历史的尘埃,展现出其穿越时空的魅力。他不是一位旁征博引、严谨考据的学者,而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他用自己切身的体悟,将《孟子》中那些关于人性、关于治国、关于教育的深刻思想,变得鲜活而生动。我尤其喜欢他那种“见微知著”的解读方式。他可能只是从生活中一个微小的现象,或者是一个教育中的小细节出发,然后就能引申出孟子相关的思想,并由此展开一番精彩的论述。这种能力让我惊叹,也让我对《孟子》产生了全新的认识。我开始意识到,原来那些看似遥远的道理,其实一直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孟子》不仅仅是哲学的范畴,更是人生哲学的实践指南。它鼓励我去思考,去反省,去践行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
评分这本书在我心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烙印,其原因在于作者处理《孟子》文本的方式,实在是太接地气了。我曾读过不少关于《孟子》的解读,但很多都过于学院派,让人望而生畏。而这本书,则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是一位普通教师,这意味着他的解读,是建立在对现实世界,特别是教育这个特殊领域的深刻洞察之上的。他不像那些高高在上的学者,而是用一种同行者的姿态,与读者一同探索《孟子》的思想。他将《孟子》中的许多概念,如“仁”、“义”、“礼”、“智”等,通过自己教学中的具体事例,甚至是与学生的日常对话,进行了生动而形象的阐释。读这本书,我仿佛也回到了自己的学生时代,又好像置身于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他让我看到,原来“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心怀,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从我们作为普通人,特别是作为教育者,在每天的平凡工作中去培养和践行的。这本书不讲空洞的理论,它讲的是如何将圣贤的智慧,融入到我们当下的生活和工作中,如何去影响和塑造下一代。它让我对《孟子》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教育的意义有了更宏大的认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