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近代中国人物自述系列:章太炎自述(1869-1936)

人民日报近代中国人物自述系列:章太炎自述(1869-193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章太炎,文明国 著
图书标签:
  • 章太炎
  • 近代史
  • 人物传记
  • 自述
  • 人民日报
  • 历史
  • 政治
  • 思想
  • 文化
  • 国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11507501
商品编码:2971707678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人民日报近代中国人物自述系列:章太炎自述(1869-1936)

定价:58.00元

售价:39.4元,便宜18.6元,折扣67

作者:章太炎,文明国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1-01

ISBN:9787511507501

字数

页码:41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人民日报近代中国人物自述系列:章太炎自述(1869-1936)》讲述了章太炎的百年心路历程。

目录

编 太炎先生自定年谱
太炎先生自定年谱
第二编 自述
癸卯狱中漫笔
自述学术次第
自述治学功夫及志向
口授少年事迹
葑汉微言(选录)
蓟汉雅言札记(选录)
游记一篇:旅西京记
遗嘱
第三编 人物与交游
论邹容
附:赠大将军邹君墓表
邹容画象赞
《革命军》序
徐锡膦陈伯平马宗汉传
附:徐锡麟陈伯平马宗汉哀辞
熊成基哀辞
宋教仁哀辞
前长江巡阅使谭君墓志铭
居宾虞先生八十寿序
合肥段公七十寿序
黄季刚墓志铭
附:量守庐记
蕲黄母铭
高先生传
俞先生传
孙诒让传
瑞安孙先生伤辞
第四编 家传
先曾祖训导君先祖国子君先考知县君事略
伯兄教谕君事略
亡女致事略
第五编 序与跋
《我之历史》序
《台湾通史》题辞
《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序
《癸亥纪略》序
《东三省政要》序
《政治思想概论》序
韵文集自叙
第六编 学术主张
儒学之利病
《中国通史》略例
论教育的根本要从自国自心发出来
留学的目的与方法
葑汉闲话
读史与文化复兴之关系
《制言》发刊宣言
国学之本体与治国学之方法
国学之进步
清代学术之系统
汉学论(上)
汉学论(下)
学隐(一)
学隐(二)
驳皮锡瑞三书
一、孔子作易驳议
二、孔子制礼驳议
三、王制驳议
救学弊论
论读经有利而无弊
第七编 政治主张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录
中华民国解
排满平议
复仇是非论
革命道德说
箴新党论
军人贵贱论
代议然否论
驳神我宪政说
民国光复
中华民国联合会次大会演说辞
致南京参议会论建都书
驳建立孔教议
联省自治虚置议
武昌首义纪念宣言
国学会会刊宣言
答张季鸾问政书
答某书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智识的洪流,历史的回响——近代中国求索者群像 在风云激荡的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华大地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古老的帝国在内忧外患中蹒跚前行,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以或激进或温和的方式,为民族的未来奔走呼号。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弄潮儿,是思想的探索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塑造者。他们身上汇聚了时代的阵痛与希望,他们的声音,如同滚滚洪流,冲刷着旧有的认知,激荡着民族的灵魂。 这套“人民日报近代中国人物自述系列”,正是聚焦于这样一群站在历史十字路口的人物,通过他们亲笔的叙述,力图还原那个波澜壮阔时代的真实面貌。我们选取的人物,并非仅仅是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或军事家,更涵盖了在思想文化、学术教育、社会改良等各个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先行者。他们的生命轨迹,犹如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勾勒出近代中国多姿多彩的图景。 思想的火花,时代的启蒙: 近代中国,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西方文明的涌入,如同一股强烈的冲击波,震碎了数千年来固有的思想藩篱。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批学者和思想家,以他们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学养,开始对中国自身的文明进行深刻的反思,并积极吸纳外来思想,试图为古老的民族注入新的活力。 从激进的革命思想,到温和的改良主张;从对西方民主、科学的向往,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与重建;从对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渴求,到对国民素质、社会伦理的关切。这些思想的碰撞与交融,构成了近代中国思想史的壮丽篇章。本书系中的人物,或以犀利的笔触批判旧制,或以坚定的信念倡导新知,他们的文字,不仅是个人思想的表达,更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集体求索与挣扎的缩影。 他们中的一些人,可能在异国他乡经历了思想的洗礼,带着全新的理念回归故土,试图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点燃国人的觉醒。他们可能曾参与秘密的革命活动,在昏暗的灯光下筹划着民族的未来;也可能在书斋中潜心治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为中国知识体系的现代化奠定基石。他们的观点,即便在当时看来可能充满争议,甚至饱受非议,但正是这些不同,汇聚成了推动社会进步的多元力量。 历史的浪潮,个人的抉择: 近代中国,也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变革时代。帝国主义的侵略,民族危机的加剧,促使无数有识之士走上了救亡图存的道路。政治体制的改革,经济模式的转型,军事力量的建设,教育制度的重建,民族资本的兴起……每一个领域的变革,都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弦。 本书系中的人物,他们身处时代洪流之中,或被卷入历史的漩涡,或主动把握时代的脉搏。他们的个人命运,与国家的兴衰紧密相连。他们可能曾参与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亲历王朝的更迭,见证共和国的诞生;也可能在军政舞台上纵横捭阖,为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呕心沥血。他们中的一些人,可能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成为民族的脊梁;也可能在社会动荡之时,为维护秩序和稳定贡献力量。 他们的自述,将为我们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去理解那些重大的历史事件背后,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决策考量。他们如何看待自己所处的时代?他们为何做出那些关键的选择?在巨大的压力和诱惑面前,他们是如何坚守信念,又是如何面对失败与挫折?这些,都将在他们的叙述中得以展现。 文化的传承,文明的对话: 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之外,近代中国还经历着深刻的文化转型。古老的中华文明,在与西方文明的碰撞中,既面临着被冲击的危机,也迎来了自我革新与发展的契机。文学、艺术、哲学、历史、语言等各个文化领域,都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开拓精神的代表人物。 本书系中的人物,他们可能是学养深厚的国学大师,致力于整理国故、传承文脉;也可能是崭露头角的文学家、艺术家,以全新的视角和形式,反映时代的面貌,抒发民族的情感;他们可能在教育领域辛勤耕耘,为培养新一代的中国人才不遗余力;也可能在社会科学领域进行探索,试图为中国的发展寻找理论依据。 他们的自述,将为我们展现近代中国文化复兴的图景。他们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他们如何看待西方文化的涌入?他们如何在守成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他们的文字,不仅记录了个人的学术成就或艺术创造,更折射出那个时代中国文化界集体的心路历程,以及中国知识分子在面对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时的深刻思考。 时代的镜鉴,精神的传承: “人民日报近代中国人物自述系列”,绝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当下与未来的启示。这些生活在百年之前的人物,他们所经历的困惑、追求、奋斗与牺牲,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阅读这些自述,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近代史发展的逻辑,认识到国家民族复兴的艰辛与不易。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他们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进取精神;学习到他们在国家危难面前的担当与责任;学习到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坚守;学习到他们为了理想而奋斗的执着与坚定。 这些自述,是鲜活的历史教科书,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们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让我们穿越时空,与那些伟大的灵魂进行对话。让我们倾听他们的心声,感悟他们的智慧,汲取他们的力量。 这套系列,将以一种更加贴近个体生命体验的方式,呈现近代中国波澜壮阔的画卷。它将带你走进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人物内心,感受他们在大时代背景下的挣扎与抉择,体味他们为民族命运所付出的努力与牺牲。通过这些真实而生动的叙述,我们得以更清晰地认识那个时代,也得以更深刻地反思我们自身所处的时代,并从中汲取前进的力量。这是一种思想的交流,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是献给每一个关心中国命运、珍视民族精神的读者的厚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由《人民日报》整理出版的“近代中国人物自述系列”中的《章太炎自述》,无疑是深入理解这位国学大师、辛亥元勋复杂一生的重要窗口。虽然我尚未翻开这部特定的自述集,但仅凭章太炎这个名字所承载的历史重量,我就能预感到这份文字的价值。想象一下,一位亲历晚清巨变、参与推翻帝制的革命家,如何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梳理他从早年钻研考据学、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论战,到投身革命、入狱受难,直至民国初年的复杂心路历程。这种自述的魅力,在于它剥离了后世史学家加诸人物上的光环或污点,直抵当事人的内心深处。我期待看到他在论及“光复”大业时,那种激昂却又带着几分理想主义幻灭的真实情绪;更想探究他在学术上那些看似迂腐的考据,实则如何为他构建起反抗旧秩序的理论基石。这部书绝非简单的生平流水账,而更像是一份革命者与思想家的“灵魂档案”,是研究中国近现代转型期知识分子精神史的必读材料。

评分

翻阅近代史文献时,我们常常被宏大的叙事和关键节点的重大事件所裹挟,反而忽略了那些推动历史前行者的个体经验和内在矛盾。《章太炎自述》的出现,恰好提供了一个“下沉”到具体人物生命体验的机会。章太炎的生平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他是公认的国学泰斗,对经史子集有着近乎苛刻的钻研精神,但同时他又是坚定的反满革命党人,是“屠龙之技”的实践者。我非常好奇,在记录他如何从一个传统儒家士子,蜕变为一名激进的革命理论家的过程中,他内心的挣扎与转变是如何被精确捕捉的?一个坚守汉文化正统的人,如何平衡其学术上的保守与政治上的激进?这种跨越传统与现代的巨大鸿沟,必然在他的笔下留下深刻的印记。这部自述,就像一块高倍显微镜,能让我们观察到那个时代精英知识分子在面临“亡国”危机时,其思想结构是如何被外部压力彻底重塑的。

评分

读人物自述,最引人入胜的莫过于作者对自身“局外人”身份的阐释。章太炎一生中,无论是与维新派的论战,还是在革命阵营中的“不合时宜”,乃至民国后坚持其学术主张时的固执,都使他带有一种强烈的疏离感。我推测,在这份《自述》中,他或许会坦陈那些不为人知的委屈、被误解的痛苦,以及对同辈人(如孙中山、袁世凯等)的复杂评价。这种由作者自己主导的话语权,不同于后世评论家或史学家的审视,它是一种“为自己辩护”或“为自己立传”的原始冲动。如果自述中能直面他在特定历史关头的选择失误——比如他对某些政治人物的判断失准——那么这份文献的价值将更加立体和可信。我期待看到那种不加修饰的、带着强烈个人色彩的对历史事件的私人记录,这远比官方史料更具温度和启发性。

评分

对于一个长期关注民国思想史的读者来说,章太炎的“文字狱”经历和狱中著述,是他思想成熟的关键阶段。我希望通过这本自述,能更清晰地勾勒出他在牢狱之灾中,是如何将外界的压迫转化为内在的学术升华的。如何在高压下保持思维的清晰和独立?他当年那些掷地有声的反对声音,那些挑战既有体制的论调,其最初的火花是如何在那个幽闭的环境中被点燃并精心呵护的?这份自述若能详述当时的心境,比如对亲友的挂念、对革命前景的迷茫,以及如何通过读书和写作来抵抗精神上的“禁锢”,那将是对知识分子在逆境中坚守精神家园的极好注解。它不仅仅是章太炎个人的回忆,更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集体精神韧性的一个缩影。

评分

研究章太炎,无法绕开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洞察与颠覆性改造。他既是桐城派的继承者,又是“国故”的守护者,却又是革命洪流中最坚决的“破旧者”。我猜想,在这本回忆录中,他对于“文化革命”与“政治革命”之间的关系,必然会有独到的见解。他是否认为,只有彻底的政治解放才能保证文化的自由呼吸?或者反之,文化根基的稳固才是革命成功的先决条件?这种关于“文化立国”与“政治立国”的辩证思考,想必是他一生思想的核心。而他对自己所倡导的“民粹主义”色彩的思想,在晚年是否有所反思或修正?通过他本人的笔触来审视这些复杂的学术与政治交织的脉络,远比阅读二手研究要来得直接和有力。这份自述,无疑是通往这位巨匠内心世界的“密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