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5-01-13
正版預售 難道一切都是我的錯嗎 重構你的傢庭親密關係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基本信息
作者:李鬆蔚
上市時間: 2018.7
齣版社: 中國華僑齣版社
書號: 978-7-5113-7254-3
産品綫:心理學——通俗讀物有
是否精裝: 否
是否係列書:否
定價: 49.8
開本:16
成品尺寸:166*235
印張:15 印刷工藝: 平裝
CIP分類:心理學-通俗讀物 B84-49
我們真的可以脫離原生傢庭嗎?
孩子*需要的心理品質是什麼?
憑什麼每次讓步的人都是我?
傢庭齣現一切問題都是我的錯嗎?
知名心理學傢、知乎優秀心理學答主、
《奇葩大會》高曉鬆、蔡康永、馬東盛贊的心理學者、
李鬆蔚首部作品
結閤十年心理谘詢治療經驗
科學運用“係統式傢庭理論”
全麵梳理傢庭中的多重矛盾
解決每個人都會遇到的親密關係睏境、育兒難題、關係黑洞!
關於傢庭關係的所有睏惑,你都可以在這本書中解決。通過這本書你可以:
刷新認知誤區:我們經常用標簽給自己製造瞭一個怪圈,我們要接受客觀事實的真相,改變一個人在現實中的心態。
轉換關係視角:人的煩惱皆源於人際關係,我們要嘗試采用課題分離的方式,創造一個純粹留給彼此的空間。
脫離親密睏境:每個人都局限在自己的立場當中,我們用怎樣的態度來麵對錯誤,會傳遞齣不同的力量。
解決育兒難題:未來社會,孩子*需要的心理品質,是跟他(她)無法控製的世界相處。
重塑傢庭係統:麵對原生傢庭中的代際傳遞、喪偶式育兒、分離焦慮等問題,大人唯一能管好的隻有自己。
與這個世界的不可控相處,是我們一生的課題。——李鬆蔚
√課題分離
√不評價的交流方式
√黑色想象
√尊重對方選擇權
√正視自己的軟弱
……
一切傢庭關係難題,總有一種解決方式!
作者簡介:
李鬆蔚:北京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清華大學心理發展指導中心講師,中國心理學會注冊心理師,知乎心理學領域優秀迴答者。一個女孩的父親,同時是在心理治療、心理谘詢領域獲得頂尖學位的資深專傢,在認知行為治療,係統傢庭治療兩個領域有豐富的研究、教學,和實踐經驗,同時也是在網絡頗具人氣的心理學寫作者,在雜誌長期開設個人專欄,並開設網絡音頻課程《洞悉相處之道》,受到廣大讀者歡迎。
目錄
"1 認知誤區:你是否自己主動選擇瞭不幸
我不應該被如此對待 -003
某種意義上,越能展現齣不幸的人,就越有力量。
“我是抑鬱癥,你幫不瞭我” -009
我們用標簽給自己製造瞭一個怪圈。
那些道理很好,但我隻是在吐槽 -016
“心理學的理論總給人一種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感覺……”
“不是你的錯,你乾嗎還不走齣來呢!” -024
想一想自己能做什麼,未必真的能做到什麼,但這種態度會讓世界變得稍微好一點兒。
你不麵對它,不等於它不存在 -032
通過黑色的想象,我們改變的是一個人在現實中的心態。
痛苦是無法掌控的 -037
我們常常不願意接受這個真相。
我管不住孩子玩遊戲,所以遊戲公司該替我管 -043
不要指望每一樣有趣的東西,都能自覺地給自己增加一個“防沉迷係統”。
2 關係視角:人的煩惱皆源於人際關係
分清你和我,不等於不管你死活 -053
課題分離跟“不顧彆人感受,我行我素”完全是兩種活法。
“怎麼可以有這種人?” -062
你有你的期待,而彆人有彆人的行事邏輯。
如何正確安慰一個倒苦水的人 -069
我們聽著,贊同、安慰,但是絕不把它看成是對我們的召喚。
你的好心指點有時會適得其反 -076
創造一個純粹留給對方的空間,在這個空間裏他是自由的,隻有真實的反饋需要麵對,而沒有誰規定他必須“怎麼做”。
不評價的交流方式是怎樣的 -081
通過不帶有評價的交流,我們在做一件事:描述經驗本身。
人自私一點兒,未必對彆人沒有貢獻 -087
你發現他自私的一麵,也許反而更好。
3 親密睏境:你是否缺乏獲得幸福的勇氣
“憑什麼每次讓步的人都是我?” -097
對親密的依賴和恐懼讓我們彼此靠攏、彼此傷害,又彼此珍惜。
迴一次傢受到一萬點傷害? -101
每個人都局限於自己的立場當中。
彆人說的,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在哄你 -110
我對彆人的感知,由我做主。
有時候,“不靠譜”的父母也很重要 -118
我們用怎樣的態度來麵對錯誤,是付之一笑還是事事計較,也許會傳遞齣不同的力量。
放輕鬆,不過是在孩子麵前吵個架而已 -124
一旦我們吵架瞭,破碎的也是我們的自戀感。
為瞭孩子,好好離婚 -132
孩子的成長,永遠離不開兩個人的共同參與。
4 育兒觀察:請把孩子當作與自己一樣的人
孩子的需要,並不是世界上唯一的需要 -143
有瞭孩子,我還是我自己,我一直都是我自己。
一個孩子的“網絡成癮” -151
想辦法也沒有用,反正孩子也不會聽。
成人的規則與兒童的江湖 -155
小朋友的人際關係根本是一個野蠻生長的無序世界。
育兒文章說得很對,但你*好不要看 -161
學會對“改變”這件事心懷敬畏,尊重生活中那些“錯誤”。
未來社會,孩子*需要的心理品質是什麼? -165
跟你無法控製的世界相處。
孩子的問題越來越嚴重,恰恰是因為你的重視 -176
“悖論乾預”是一種極高明的乾預手段。
就算看不慣彆人傢的育兒方式,也可以允許它先存在著 -184
彼此不同,但誰也不比誰更優越。
5 傢庭係統:傢庭當中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是閤謀
確定的一代和不確定的一代 -195
我不需要抱著“唯一正確”的生活方式來應對生活本身。
我們真的可以掙脫原生傢庭嗎? -200
“代際傳遞”,我們可能意識不到我們身上有多少東西來自父母。
我們能幫孩子製造“主動性”嗎? -206
孩子主動做什麼,隻能聽從孩子本身。大人唯一能管好的隻有自己。
我壓根兒就不信“喪偶式育兒”那一套 -216
如何讓傢庭重新“發現”父親的存在?
孩子有分離焦慮,大人也有分離焦慮 -224
焦慮背後,都隱藏著一種失落。
"
精彩書摘
"我不應該被如此對待
某種意義上,越能展現齣不幸的人,就越有力量。
關於霸淩事件的討論,*讓人欣慰的一點,就是很多曾經有過類似遭遇的人站齣來發聲。有的人說,我活瞭幾十年,從來不敢把這件事告訴彆人。直到今天,纔覺得可以說齣來瞭。這是他們的成長,也反映瞭風氣的進步。
一個沒有紛爭傷害的社會,當然是理想世界。但是,如果不可避免地還是會被傷害,而受害者不需要過瞭幾十年纔敢講齣來,而是在事件發生當時,就知道自己受委屈瞭,立刻找人求助,嚮人傾吐,這也是一種進步。
*起碼,受害者知道“我不應該被如此對待”。
一
這是*近想到的一個角度。
由於職業的原因,我常年打交道的都是各種不如意的人。他們的生活充滿瞭各種的煩惱與不幸。從一個角度來看,這些人相信自己是低人一等的“弱者”。但是換一個角度,一個人把自己的不幸講齣來,多少也證明瞭他的底氣和信心。能看見自己的“不幸”,意味著他們對生活是充滿更高期望的。
我總是問他們:“你們是怎麼想到來做心理谘詢的呢?”
他們的迴答五花八門,但核心都包含瞭一個意思,就是他們意識到,這不是他們想要的生活,他們不能再這樣下去瞭。不光是意識到這一點,有的人說,他們已經忍受瞭許多年,但幾乎沒有改變的念頭,是因為他們並不相信那是可以改變的——他們帶著痛苦來求助,說明他們終於攢足瞭挑戰痛苦的勇氣。
看到這一點,會讓人在同情之餘感到振奮。我再問他們:“是什麼讓你在*近有瞭這種勇氣呢?”他們會告訴我,他們終於開始相信,一切可以變得更好。某一些事情讓他們獲得瞭力量,他們開始允許自己設想更好的可能性。
二
在農村,我曾經為一些處於底層的人提供過福利性質的谘詢服務。但這些人反而坐立不安,找不到想談的主題。某種意義上,真正不幸的人感知不到自己是“不幸”的。生活不就該是這樣嗎,有什麼可抱怨的呢——抱怨,說明他清楚更好的生活是什麼樣。我認識一個山西人,他說:“在我傢,空氣烏黑烏黑的,我們從來也不覺得有什麼。這幾年,纔知道原來那就是霧霾啊!”
麵對苦難,承認苦難,是走齣苦難的*步。
孩子被打瞭,是一個悲劇。被打瞭之後能夠嚮父母哭訴,是不幸中的萬幸。憑這一點,說明孩子心中清楚自己不應該受氣,而且相信父母可以為自己撐腰。有的父母一聽說孩子被欺負,*反應就是:“你怎麼這麼懦弱?給我打迴去!”久而久之,孩子不會再嚮他們求助。有的父母說:“哭個屁,哭能解決問題嗎?”孩子就不會再哭。能讓孩子哭齣來,是父母送給孩子的禮物。
某種意義上,越能展現齣不幸的人,就越有力量。
哭訴的聲音,聽起來很弱勢,人人都心疼。但弱不是*的。老子就提齣過,柔弱勝剛強。一旦呈現齣弱勢,天平就開始傾斜。公眾聽到哭聲,知道世間有瞭不平;父母聽到哭聲,心疼孩子受到瞭委屈,要求施害者付齣代價。要求得不到滿足,於是掀起輿論風暴,反而嚇得打人的孩子一時不敢齣門。這是以弱勝強的例子。在這種情況下,弱是另一種“強”。
三
逢人就抱怨自己被欺負的人,我們常常不易覺察其強勢的一麵。有的老太太到處說,在傢被兒媳婦欺負,“你看,被她氣齣瞭一身病”。外人都同情地嘆息,幫著一起討伐兒媳。殊不知就在這一刻,強弱之勢已經逆轉。
在做傢庭治療的時候,有時會聽到老人的抱怨。每天含辛茹苦、任勞任怨,兒子、媳婦還不領情。我對老人說:“這對您真是太不公平瞭。”“算瞭,”老人擦著眼淚,“說瞭也沒什麼用。”
她的兒子、媳婦悶悶地坐在旁邊,尤其是媳婦,臉色鐵青。“也許您會想,以後不要對他們這麼好瞭。”“那倒不會,不管兒女孝不孝順,我畢竟是他們的母親。”老人
嘆氣。“您設想一下,如果您不對他們這麼好,會怎麼樣?”“那他們就等著吧,下班迴傢都吃不上一口熱的。”
兒子、媳婦想說話,被我阻止瞭。“所以您有辦法讓他們嘗到苦果。那您呢?”“我?”老人說,“我輕鬆得很。大不瞭迴老傢,還不用這麼纍。”
兒媳婦幾乎忍無可忍瞭,我知道她想抱怨的是什麼。我對老人
說:“所以您是有辦法讓自己不受傷害的,但是您選擇瞭更偉大的一種方式。”“是這樣。”老人的腰闆挺直瞭幾分。她以為自己是一個受害者,直到她意識到,滿把的權利都在自己手裏。
四
小孩子也是一樣。他們常常抱怨大人對自己不好,但是抱怨本身就是他們有力量的
證明。我女兒就常常感到委屈:“每天睡覺,都要被你吼!”她半夜還在床上蹦來蹦去,我忍無可忍的時候,就會動用父親的
權威。
我問她:“你知道為什麼每天爸爸都會吼嗎?”
“為什麼?”
“因為爸爸吼瞭,你也不聽啊。”
她吐瞭吐舌頭,笑瞭:“那倒是。”
江湖規律,從來都沒有*的弱和強。弱勢一方,往往隱含另一麵的強勢。隻要他能抱怨自己的委屈,就說明他相信人世間還可以更美好,自己有權抗爭。今天你打敗瞭我,明天我就以另一種方式找迴場子。孩子間的衝突多數屬於這種,你打瞭我,我去告訴老師,求助傢長。這種衝突是正常的衝突,雖然也會傷人,但不足以稱為“霸淩”。真正被霸淩的孩子,已經相信被損害是常態。不哭,也不怨,默默地把它作為生命的底色承接下來。這纔是更大的麻煩。
想明白這一點之後,再聽到哭聲,就會多一層感受。雖然也同情對方遭遇的不幸,但總算知道這個人對自己的處境並沒有徹底絕望。
我有時很羨慕那些能哭齣來的人。允許自己感到傷心,未嘗不是一種福氣。人在受到突如其來的傷害時,傷口是沒有感覺的,等開始感覺到疼瞭,說明已經從*痛的時刻緩過來瞭。然後纔能傷心,纔能哭,纔能找人求助。
哭是一種奇妙的本領,它代錶對痛苦的正麵認識。既有對美好事物的緬懷,也隱含著對未來的期待。一個人在痛哭的時候,他在用自己的方式爭取一次喘息,固然痛苦,但他消化完痛苦的味道,就可以繼續上路——有時候旁人會無謂地捲入。一聽到哭的聲音,就難以自拔,感到苦難深重,恨不能立刻施以援手。殊不知我們的這種衝動,本身就證明瞭哭聲是有力的資源。
“我是抑鬱癥,你幫不瞭我”
我們用標簽給自己製造瞭一個怪圈。
一
一個來訪者給我講她的故事。
她來自農村,小時候傢裏很窮,是那種飯都吃不飽的窮。她是傢裏的老大,為瞭照顧弟弟妹妹,小小年紀就輟學瞭,去打工掙錢,補貼傢用。
傢裏的經濟有所好轉,是她十七八歲以後的事。也是從那時候開始,她染上瞭一種怪病,每天都懨懨的,跟誰都不想說話,工作也不想做,連飯也不想吃,常常會莫名其妙地流淚。這樣的狀況持續瞭好多年,她一直不知道自己怎麼瞭。直到她結婚以後,住進婆婆傢,婆婆聽說瞭她的情況,告訴她:這一定是營養不良導緻的。
婆婆建議她多喝湯。公婆是廣東人,每頓飯都要煲湯,吃飯之前先喝一碗熱熱的湯。這麼連著喝瞭一兩個月,這個姑娘感覺狀態大有改善,頭不暈瞭,人也有精神瞭,也愛說笑瞭。
夢魘就這麼結束瞭。又過瞭好幾年,姑娘纔*次聽到“抑鬱癥”的說法,一開始沒細想,後來聽說那些癥狀跟自己幾年前一模一樣,敢情自己得的就是抑鬱癥啊——這是後話。她找我做谘詢的時候,已經是
兩個孩子的母親瞭。一個兒子被醫生診斷為抑鬱癥。這個母親並不知道怎麼治療,但她嘗試著使用當年的經驗來幫助孩子。可惜,兒子並不認為自己每天喝湯就可以有所改善。
“你怎麼就不能理解呢!”兒子說,“我得的是一種病,不是缺乏營養。”
母親反復強調自己也有從“抑鬱”走齣來的經驗,兒子隻是搖頭:“你那個肯定不是抑鬱,抑鬱不可能通過喝湯治好。”母親發現沒法說服孩子,轉而嚮我求助:“我當時隻是沒上醫院,但您說,我是不是就是抑鬱癥?”
我不知道該怎麼迴答。
我雖然不是醫生,但憑我有限的一些知識,我猜測,以她當時的狀況,換到今天的醫院裏,很可能是會被診斷為抑鬱癥的。而另一方麵,我不會因為這一個診斷,就主張抑鬱癥可以靠“喝湯”“加強營養”的
方式治療。
她的康復,*簡單的解釋是巧閤。有時候,抑鬱可能會自然而然地好轉,契機可以是任何事情。而我個人更願意相信的一種解釋是,對當時那個姑娘而言,結婚,加入一個溫暖的傢庭,被關心照顧,這些事情
本身就有積極的療愈作用。同時,還有一個關鍵因素,就是當時還沒有“抑鬱癥”的概念。
二
缺乏這個名詞,人們意識不到那是一種很危險、很痛苦的疾病,會導緻很多風險,但居然也有一點好處,就是心態可以很平和。在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這種狀況:有些頭疼腦熱,原本可以容忍,某一天忽然想:哎!這是不是一種病?然後越想越怕,就去百度,去看醫生。如果是身體上的疾病,醫生還可以給一些診療意見;如果是心理上的“病”,有時就連醫生也給不齣說法。有的父母看孩子不愛跟外人說話,擔心有社交障礙;注意力不集中,懷疑是多動癥;每天按固定的方式排列玩具,是不是有強迫癥的影子;更不用說每個孩子都愛磨蹭,多半是“拖延癥”的前兆。就算醫生沒有給齣診斷,父母也會提心吊膽,因為頭腦中形成瞭“病”的概念。
雖說小心駛得萬年船,但未必完全是好事。當我們給自己或者彆人貼上“病”的標簽時,我們就會在生活中時刻警惕任何跟它有關的徵兆。警惕的另一麵,其實也是加倍的敏感。一方麵是害怕齣問題,另一方麵卻又強化瞭發現問題的視角。無論是想證明“並沒有這個病”,還是想證明“真的是這個病”,究其本質,“這個病”已經存在瞭。我們不知不覺已經沉浸在“這個病”的語境裏來談事情——標簽固化瞭我們看問題的視角。
三
“你兒
正版預售 難道一切都是我的錯嗎 重構你的傢庭親密關係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正版預售 難道一切都是我的錯嗎 重構你的傢庭親密關係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