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农业年鉴
:260.00元
售价:182.0元,便宜78.0元,折扣70
作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主管,中国农业年鉴编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5-01
ISBN:977100965511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一、《中国农业年鉴》是反映我国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乡镇企业、农垦、农机、水利、气象基本情况的资料工具书。自1980年起,每年出版一卷,2011年版是第32卷,各卷相互衔接,原则上不重复上卷内容。
二、本年鉴撰稿人主要是各有关涉农主管部门和相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统计资料由国家统计局、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中国气象局、海关总署等有关部门提供。
三、本年鉴所含资料的时间界限一般为2010年年底。各部类的资料、数据,仅限于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材料,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数据。各项总产值,未加说明均是当年价格,比上年增长速度都按可比价格计算。
四、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按行政区划顺序排列。
五、亩为非法定计量单位,1公顷:工5亩。斤为非法定计量单位,1千克=2斤。“…”表示数据不足本表小单位数。
六、本年鉴的内容在遵守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实行文责自负。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主要感受是“广袤无垠”和“体系完整”。它不像市面上那些聚焦于某一热点问题的农业报告那样,有明确的论点和结论。相反,它试图构建一个关于全国农业生产的立体数据库。当我翻到关于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那部分时,我看到了对全球主要贸易伙伴的详细列表,以及每一种农产品在不同关税壁垒下的具体流向和金额变化。这种体量的信息量,如果散落在不同的季度报告或行业期刊中,我可能需要花费数周时间去收集和整理。而这本年鉴,将这一切都打包在了一起,这确实体现了它作为“年鉴”的核心价值——即提供一个时间点上的全面快照。然而,这种全面性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深度不足的权衡。在任何一个具体议题上,你都能找到一个基础数据,但你很难找到对该数据背后逻辑的深入剖析。例如,它会告诉你某地水稻亩产提升了多少,但不会去深入解释是新作物品种、肥料改进,还是单纯因为那一年气候特别适宜,三者权重各占几何。它提供了“是什么”,却很少探讨“为什么”,这使得它在学术研究中可能只是第一手的资料来源,而非最终的论证工具。
评分这本厚重的典籍,我刚从书架上取下来,沉甸甸的手感就让人感到一股庄严肃穆的气息扑面而来。封面设计是那种非常传统、略带朴实的风格,没有太多花哨的装饰,直观地传递出一种“官方”和“权威”的气质。我翻开首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量的图表和数据,密密麻麻的数字和横向、纵向的线条构成了复杂的矩阵,仿佛一座座信息的高塔。初看之下,确实有些让人望而生畏,如果不是抱着明确的目的去查阅资料,光是浏览目录和章节标题,那些专业术语就已经足够让人迷失方向。我注意到它对不同省份、不同作物种类的细分极为精细,甚至到了县一级的数据都有涉及,这对于做宏观政策研究或者进行深入的市场分析的专业人士来说,无疑是金矿。然而,对于一个普通读者,比如我只是想了解一下去年我们国家粮食收成大概是个什么情况,想要找一些生动的案例或者深入的背景故事,这本书的结构就显得有些过于“骨感”了。它更像一个冰冷而精确的记录者,忠实地记录着历史的脉搏,但缺乏将这些脉搏跳动的原因和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的叙述能力。它像是档案馆里最核心的卷宗,需要专业的解读才能释放其全部价值,而不是放在客厅茶几上供人随意翻阅的休闲读物。我花了好大力气才找到关于某种特色农产品产量的那个表格,确认完数字后,合上书本,感受到的是一种知识的密度,而非阅读的愉悦感。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就是一场视觉上的“劝退”。它采用了一种非常实用的、牺牲美感的字体和排版方式,大概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容纳那些庞杂的信息量。字体小得有些令人发指,而且行间距也紧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我必须戴上老花镜,并且在充足的照明下才能勉强进行长时间的阅读。更让我感到困惑的是,很多关键性的图表,例如涉及全国土壤肥力分布的彩色地图,被印成了单调的黑白灰度,这极大地削弱了信息的可视化效果。我必须对照着附录中的图例,一个一个地去辨认那些深浅不一的灰色块代表什么,效率着实不高。这种对阅读体验的漠视,让我感觉出版方完全是站在“信息存储”的角度来考虑的,而非“知识传播”的角度。如果它是一本内部使用的参考资料,我完全可以理解这种务实的做法;但作为一个面向更广泛群体的出版物,至少应该在清晰度和易读性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哪怕是稍微增加一点纸张的成本也好。目前这种状态,更像是一份通过光刻机直接印出来的原始报告,少了一层面向大众读者的“优化”过程。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专业性和详实程度是令人敬佩的。它的目录结构本身就是一部微型的农业学科分类史。我注意到它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进展”这两个看似枯燥的板块,都进行了长达数十页的详细阐述,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法律条文引用和行政审批流程图。这说明编纂团队的专业水准极高,他们对待每一个统计口径和政策变动都力求精准无误。但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看,阅读过程更像是在参与一场漫长而枯燥的税务审计。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打开一个新的表格文件,要求读者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来解析那些简写和缩略语。我发现自己必须经常在不同的章节之间来回查阅,因为一个统计指标的定义可能在前言中提过,而具体的区域数据又分散在不同的篇章里。它更像是一个“数据仓库”的纸质界面,而不是一本设计用来引导读者进行系统性学习的书籍。如果说好的书是导师,那么这本书更像是一个不苟言笑、只管堆砌资料的档案管理员,你需要自己去摸索如何使用它提供的庞大工具集。
评分我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可以轻松“消磨”一个下午的读物,毕竟“年鉴”这个词总让人联想到一种年度总结的连贯性叙事。然而,事实是,这更像是一本巨大的、按部就班的工具书,它的价值体现在其索引的精确性和条目的完备性上,而不是阅读体验的流畅性上。我在寻找关于新型灌溉技术推广进度的那一章节时,花费了大量时间在复杂的结构中穿梭。里面充满了各种政策文件的摘录、技术标准的名词解释,以及各种横向对比的统计口径说明。读起来感觉就像在啃一块没有经过任何调味的干粮,营养是绝对充足的,但口感上实在难以恭维。文字风格极其严谨,几乎找不到任何带有感情色彩的词汇或者引导性的过渡句。它没有“引人入胜”的开篇,也没有“发人深省”的结语,每一页都像是被切割得整整齐齐的豆腐块,信息点排列得密不透风。我尝试跳着读了几个案例分析,发现它们也大多是以数据驱动的论证为主,缺乏对具体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农民的真实反馈、或者创新模式背后的社会学意义的探讨。如果说文学作品是画家手中的油彩,那么这本年鉴更像是工程师手中的蓝图,精确、必要,但缺少了那种能让人产生共鸣的“温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