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许多悠秀文化典籍蕴涵着做人做事和治国理政的大道理。从学术传承与文化创新的角度看,“易学经世真诠丛书”具有重要的创新价值。本书作zhe李顺祥从事易学文化研究与教学三十多年,通过研读大量悠秀传统文化书籍,汲收前人的智慧和经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实践中创立了诸多适合现代应用的学术新观点,完善了周易应用理论,在学术应用的发展方面作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第 *章姓 名学 的 价 值 1
第 *节名 称的 作 用 和 影 响 力 1
第 二节姓 名趣 谈 3
第 三节姓 名的 重 要 性 8
第 四节姓 氏的 常 识 17
第 五节让 好名 字 给 人 带 来 好 运 27
第 六节本 章结 语 34
本 章习 题34
第二章 35
第 yi节五 行干 支 基 础 37
第 二节如 何排 四 柱 大 运 49
第 三节日 干强 弱 旺 衰 59
第 四节命 运优 劣 与 用 神 的 关 系 70
第 五节如 何选 取 用 神 73
第 六节本 章结 语 87
本 章习 题 87
第 三章五 格剖 象 法 88
第 yi节五 格剖 象 法 的 构 成 88
第二节 姓名用字种类及笔画数计算规则 95
第三节 八十yi数吉凶的由来和含义 98
第 四节 姓 名 数 理 吉 凶 之 影 响 力 127
第 五节五 格的 意 义 和 功 能 128
第 六节五 格之 间 的 合 理 配 置 133
第 七节起 名查 询 大 全 136
第 八节本 章结 语 199
本 章习 题200
第四章 201
第*节 起名师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201
第二节 起名师要有深厚的文字功底 204
第 三节姓 名的 语 感 和 节 奏 感 206
第四节 姓名的普通话与地方话读音 211
第 五节姓 名与 性 情 212
第 六节姓 名与 形 象 216
第七节 姓名的单字含义与组合含义 220
第 八节男 女姓 名 的 不 同 特 征 222
第 九节姓 名的 纪 念 意 义 224
第 十节尽 量避 免 名 字 雷 同 227
第 十yi 节 乳 名 网 名 笔 名 艺 名 绰 号 231
第 十二 节 本 章 结 语 241
本 章习 题241
第 五章现 代姓 名 学 起 名 法 242
第*节 现代姓名学对姓名优劣的衡量标准 243
第 二节姓 名选 字 与 命 局 喜 忌 246
第 三节人 格五 行 与 命 局 用 神 249
第四节 如何解决数理格局与用神的矛盾 250
第 五节用 神变 化 与 姓 名 配 置 251
第 六节汉 字五 行 如 何 判 定 254
第七节 补五行不宜过分 259
第 八节起 名选 字 忌 相 互 冲 突 261
第 九节生 肖起 名 法 的 误 区 264
第十节 现代姓名学起名步骤详解 268
第 十yi 节 起 名 示 例 272
第 十二 节 本 章 结 语 293
本 章习 题 294
第 六章起 名的 各 种 忌 讳 295
第 yi节忌 野蛮 粗 暴 295
第 二节忌 模仿 俗 套 296
第 三节忌 轻浮 狂 妄 297
第 四节忌 不雅 谐 音 298
第 五节忌 不伦 不 类 300
第 六节忌 读音 拗 口 302
第 七节忌 笑料 字 词 302
第 八节忌 用野 赚 人 冶 字 303
第 九节忌 名字 不 吉 304
第 十节忌 用卑 微 字 305
第 十yi 节 忌 用 怪 僻 字 306
第 十二 节 慎 用 多 音 字 307
第 十三 节 起 名 慎 野 直 白 冶 308
第 十四 节 起 名 与 时 宜 309
第 十五 节 忌 两 字 相 悖 310
第 十六 节 忌 用 伟 人 名 311
第 十七 节 忌 名 字 风 流 312
第 十八 节 忌 稚 气 十 足 313
第 十九 节 忌 厌 世 色 彩 314
第 二十 节 忌 没 落 萧 条 315
第 二十 yi 节 本 章 结 语 315
本 章习 题316
第 七章商 用名 号 的 学 问 317
第*节 商用名号的价值 317
第 二节商 用名 号 的 优 劣 318
第三节 公司名号与公司形象 320
第 四节非 商用 名 号 与 品 位 321
第五节 住宅楼盘起名漫谈 322
第 六节商 用名 号 起 名 要 点 327
第 七节商 标起 名 的 学 问 340
第 八节 商 标 名 称 不 能 过 分 离 谱 343
第 九节本 章结 语 345
本 章习 题346
后 记 348
序 yi 唐明邦
改革开放新时期,神州大地涌现无穷新事物。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术数文化也乘机得以复苏,这绝非偶然。术数文化早在《汉书·艺文志》中就已定名。今天,有人称之为神秘文化,包涵四柱、环境地理、六爻、择吉、奇门遁甲等诸多分支,都深深扎根于民间,长期口耳相传,已有数千年历史。术数文化从来受到历代史学家的公正对待,历朝历代均将术数文化领域里不少著ming奇人异士的事迹载入史册。可以说,当今术数文化的复苏,不止有其现实土壤,更有其深厚历史根源,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从现实土壤方面看,术数复苏有着两方面的原因。yi是经济文化建设、市场经济发展力量的推动。神州大地经济文化建设日新月异,yi天等于过去二十年。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导致人们的生活难免遭遇多重矛盾交织,言行举止、功利取舍等等诸多方面,往往是风险与机遇同在,必须深思熟虑,慎重决策。这时谋之领导、谋之师友、尚难决断时,谋之术数之士,亦不失为yi种选择。故社会现实生活中的激烈竞争,乃是推动术数文化兴盛的动力之yi,实非单纯的“周易热”所能引发。
其次,术数文化的兴起,还有两方面历史根源。yi方面它是《周易》应用的yi个侧面,可谓“易外别传”。《易》乃大道之源,是论道兴邦的宝典,然而数千年来,它却广被百家利用。易学与术数从来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大体说来有三个层面,shou先,它借用了《周易》的某些主导思想,如天人合yi、三才统yi、阴阳学说、常变思想等;其次,应用《周易》图像,《河图》《洛书》《太ji图》、先天八卦、后天八卦、卦象图、纳甲图、爻辰图等;第三,借用易学的某些范畴、概念,如变卦、互体、吉凶、比应、中和、阴阳、刚柔、消息、常变等。术数借“周易热”之东风,乘势而兴,亦势所必然。术数之兴的另yi历史根源,是它在中国二十四史、《四库全书》中,从来就有yi席之地。《史记》有《日zhe列传》《龟策列传》;后来的正史中多有《方伎列传》,记载民间精通术数(包括医术)的奇人奇事,有的还高居庙堂,受到君王青睐。《汉书·艺文志》列有数十种或存或亡的术数类书籍目录。特别在清官修的《四库全书》中,子部列有术数yi类。其中diyi部列入此类zhe,乃是宋思想家邵雍的《皇ji经世书》。此书实为大谈经世之道的易学名著,之所以将其列入术数之shou,足以发人深思,表明《四库全书》编纂zhe,将各种列入术数的典籍,均视为同《皇ji经世书》yi样,有着指导人们为善去恶、崇德广业、安定社会的经世作用,应予列入子类与诸子百家典籍同等看待,不应以其为“草根”文化而加以歧视。由此启示后世,对待神秘文化术数之书,应持正确态度。shou先,重视它,研究它,应用它为人民隐恶扬善、趋吉避凶、指点迷津;其次,保持中立态度,认定术数之学本有神秘奥妙之处,今人尚难破译,不会永远无人破译。譬如男女生育遗传之妙,古人难以解析,今有遗传密码的发现,真相大明。记得20世纪90年代,在北京举行的“周易与科学”学术研讨会上,中国地震局研究员翁文波先生,特别向大会献赠他的科研论著《天干地支纪历与预测》。书中表明他本人利用天干地支预测地震,屡有奇效。与今之四柱、六爻预测何其相似,难道不值得深思、存疑?无可讳言,过去社会上有少数人,不能正确对待术数行业,将术数界人士视为散布宿命论的迷信zhe。《四库全书》的编纂zhe,却是将术数之士大多视为导人自求多福、指点迷津的良师,他们能教人做“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主人,免遭“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恶运。
我于术数之学心仪已久,视其玄妙莫测,不敢涉足此玄圃,至今仍是门外汉。但置身易坛,深交不少术数名家,耳濡目染,亦略知皮毛。今又读到《易学经世真诠 1.人生信息学》(上下册)《易学经世真诠 2.时空信息学》(上下册)《易学经世真诠 3.中国姓名学》《易学经世真诠 4.人居地理学》《易学经世真诠 5.人生信息学答疑》《易学经世真诠 6.时空信息学解惑》系列丛书,作zhe乃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常委、国际易学联合会副会长、重庆市中华易学研究院院长、国际易学联合会易学应用研究会执行会长李顺祥同志。他从事术数文化研究与教学已三十多年,好学深思,广交师友,研读各派古典,心领神会,实践应用,去芜存菁,总结提炼,然后综合创新成此巨著。此套系列丛书立足实战应用,又有完善的理论架构,在实践中创立了诸多适合现代应用的学术新观点,完善了周易应用理论,ji大地提高了周易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推动了易学应用的健康发展。他治学严谨,力求完美,每yi个学术新观点,都是在实际预测中,经过千百次的实践验证而得出,每有心得,笔之于书,也毫无保留,尤其是在学术应用的发展方面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此套系列丛书实属易学实战应用的quan*威之作。
今欲将此套系列丛书,抛砖引玉,公之于世,冀于同好,共谋发展。作zhe能成此套系列丛书,显示他具有令人钦佩的钻研精神。shou先,显示出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虚心好学精神。术数之学,向来派系甚多,各美其美,莫衷yi是。作zhe勤学好问,不受派系思想束缚,博学慎思,广征博引,加以重新架构,力求授人yi套“正确、合理、简捷、实用、有效”的自学思维方法,诱导读zhe开启智慧,洞悟玄机。其次,显示作zhe富有敢为天下先的综合创新精神。在旧社会,门派规矩甚严,只许师徒二人口耳相传,素有“六耳不传”的行规,令人莫测高深。作zhe撰此套丛书,将先人遗训同本人创新之处,和盘托出,不加保留,打破千年行规,顺乎当代潮流,肯定会广受读zhe欢迎。再zhe,从中亦可看出,作zhe更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语)的仁zhe心胸,乐于抛砖引玉。将此套丛书公之于众,必能广交同好,利于汲取不同意见,共同推进术数之学新发展。更愿用此套丛书鼓舞术数之学的爱好zhe,打消疑难情绪,热心自学成才;同时启示术数界同仁,深入研究先贤遗留的典籍,精益求精,崇德广业,树立高尚情操,以精湛技术服务社会。但愿此套丛书早日面市,乐以为之序,以就正于方家。
2017年5月9日定稿于云鹤书房
(唐明邦,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shou届中国周易研究会会长)
序 二 韩 毅
2013年元旦,我应台湾中华炎黄蚩三祖文化研究会顾问、台湾禅机山易经大学校长、中华鬼谷子学术研究会会长混元禅师邀请,带领北京易学教授专家代表团赴台湾桃园县参加“中华民族联合祭祖大典”。就在这次祭祖大典仪式上,我shou次观看了儿童学易经的舞蹈,这不仅让我心灵受到强烈震撼,更是让我耳目yi新,感慨万千。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宝典,是世界三大著ming经典之yi。自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始,易经已经成为我国古代的群经之shou。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易经在近现代的大陆社会中,曾经受到ji大的冲击。令人欣慰的是,当代中国已经冲破了思想文化被牢牢禁锢的樊篱,十八大以后,党中央号召“建设悠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完善中华悠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得民心,可谓顺天应时,易学文化的复苏和发展也yi步yi步迎来了春天。早在2007年,清华、北大、人大、北师大这样的高校,在总裁培训班的课堂里,已悄然开设了国学易经的课程,央视百家讲坛也有了易经的专题,作为国家zui高学术研究机构之yi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更是于2010年在全国率先推出了《易经智慧运用实战高级研修班》,国家zui高学府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又于2014年元月开设了《北京大学易经管理智库研修班》。时任社科院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易经研修项目负责人的我,在社科院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董礼胜院长、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赵孝哲副院长、清华紫荆管理培训中心范庆骅副主任的带动下,使全国易经研修zhe有了系统学习易经知识的杏坛,而始终徘徊在民间的易学文化传承也由此登上了官方学术殿堂。
2013年6月9日,由中央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的中国专业人才库批复设立了全国易学考评管理中心,shou次将易学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和从业活动管理以及全国易学考评教材出版纳入官方体系。在中国专业人才库管理中心主任刘琅博士的指导下、在全国易学专业人才考评专家委员会顾问方克立、余敦康、唐明邦、成中英等教授的关怀下,我受命担任全国易学考评管理中心主任并负责全国易学人才库的建设。中国专业人才库全国易学人才标准体系(CITP)经委托北京乾元智库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已开始实施。CITP是根据国情下易学发展新理念和研究成果,按照“国学院 人才库 研究院”的模式,以胜任力为导向的易学专业人才职称系列。其中批准了“易学教育与研究、易学管理与咨询、易学建筑与设计、易学文化与传承”等专业职种,制定了“课程、教师、题库和证书”等专业职级,构建了yi套用于提升易学人才核心素质、增加变革创新意识、提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