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数据通信原理(第4版)
:45.00元
售价:30.6元,便宜14.4元,折扣68
作者:毛京丽,董跃武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56354356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本书首先介绍了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然后对数据信号的基带传输、频带传输和数字数据传输这三种基本传输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接着分析了差错控制的基本理论及应用、几种数据交换方式(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帧中继和ATM交换)及数据通信网络体系结构,继而介绍了分组交换网、帧中继网、数字数据网(DDN)和ATM网的基本构成及应用,论述了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网和下一代网络(NGN)。后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相关内容,主要包括局域网、宽带IP城域网、路由器与Inter的路由选择协议等。全书共有7章:章概述,第2章数据信号的传输,第3章差错控制,第4章数据交换,第5章数据通信网络体系结构,第6章数据通信网,第7章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便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归纳总结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每章后都附有本章重点内容小结和习题。
章 概述
1.1 数据通信基本概念
1.1.1 数据与数据信号
1.1.2 数据通信的概念
1.1.3 传输代码
1.1.4 数据通信业务
1.2 数据通信系统的构成
1.2.1 数据终端设备
1.2.2 数据电路
1.2.3 p央计算机系统
1.3 数据通信传输信道
1.3.1 信道类型及特性
1.3.2 传输损耗
1.3.3 噪声与干扰
1.3.4 信噪比
1.4 数据传输方式
1.4.1 串行传输与并行传输
1.4.2 异步传输与同步传输
1.4.3 单工、半双工和全双工数据传输
1.5 数据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1.5.1 有效性指标
1.5.2 可靠性指标
1.5.3 信道容量
1.6 多路复用技术
1.6.1 频分复用
1.6.2 时分复用
1.6.3 波分复用
1.6.4 码分复用
1.7 数据通信网概述
1.7.1 数据通信网的构成
1.7.2 数据通信网的分类
1.8 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
1.8.1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1.8.2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1.8.3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8.4 Inter的概念及特点
1.8.5 数据通信网与计算机网络的关系
1.9 数据通信技术的标准化组织简介
小结
习题
第2章 数据信号的传输
2.1 数据信号及特性描述
2.1.1 数据序列的电信号表示
2.1.2 基带数据信号的功率谱特性
2.2 数据信号的基带传输
2.2.1 基带传输系统的构成
2.2.2 几种基带形成网络
2.2.3 时域均衡
2.2.4 数据序列的扰乱与解扰
2.2.5 数据传输系统中的时钟同步
2.3 数据信号的频带传输
2.3.1 频带传输系统的构成
2.3.2 数字调幅
2.3.3 数字调相
2.3.4 数字调频
2.3.5 现代数字调制技术
2.3.6 数字调制中的载波提取和形成
2.3.7 数字信号的佳接收
2.3.8 数字调制系统的比较
2.4 数据信号的数字传输
2.4.1 数据信号数字传输的概念及特点
2.4.2 数字数据传输的实现方式
2.4.3 数字数据传输的时分复用
小结
习题
第3章 差错控制
3.1 差错控制的基本概念及原理
3.1.1 差错控制的基本概念
3.1.2 差错控制的基本原理
3.2 简单的差错控制编码
3.2.1 奇偶监督码
3.2.2 水平奇偶监督码
3.2.3 二维奇偶监督码
3.3 汉明码及线性分组码
3.3.1 汉明码
3.3.2 线性分组码
3.4 循环码
3.4.1 循环码的循环特性
3.4.2 循环码的生成多项式和生成矩阵
3.4.3 循环码的编码方法
3.4.4 循环码的解码方法
3.5 卷积码
3.5.1 卷积码的基本概念
3.5.2 卷积码的图解表示
3.5.3 卷积码的概率解码
3.6 交织技术
3.6.1 交织技术基本概念
3.6.2 分组交织
3.7 简单差错控制协议
3.7.1 停止等待协议
3.7.2 自动重发请求(ARQ)协议
小结
习题
第4章 数据交换
4.1 概述
4.1.1 数据交换的必要性
4.1.2 数据交换方式
4.2 电路交换方式
4.2.1 电路交换方式的原理
4.2.2 电路交换的优缺点
4.3 报文交换方式
4.3.1 报文交换方式的原理
4.3.2 报文交换的优缺点
4.4 分组交换方式
4.4.1 分组交换方式的原理
4.4.2 分组交换的优缺点
4.4.3 分组的传输方式
4.4.4 分组长度的选取
4.5 帧中继
4.5.1 帧中继的概念
4.5.2 帧中继发展的必要条件
4.5.3 帧中继技术的功能
4.5.4 帧中继的特点
4.6 ATM交换
4.6.1 ATM的定义
4.6.2 ATM信元
4.6.3 ATM的特点
4.6.4 ATM的虚连接
4.6.5 ATM交换的特点及原理
4.7 数据交换方式的比较及数据交换技术的发展
4.7.1 数据交换方式的比较
4.7.2 数据交换技术的发展
小结
习题
第5章 数据通信网络体系结构
5.1 网络体系结构概述
5.1.1 网络体系结构的定义及分类
5.1.2 网络体系结构相关的概念
5.2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RM)
5.2.1 OSI参考模型的分层结构及各层功能概述
5.2.2 物理层协议
5.2.3 数据链路层协议
5.2.4 网络层协议
5.3 TCP/IP参考模型
5.3.1 TCP/IP参考模型的分层结构
5.3.2 网络接口层协议
5.3.3 网络层协议
5.3.4 运输层协议
5.3.5 应用层协议
小结
习题
第6章 数据通信网
6.1 分组交换网
6.1.1 分组交换网的构成
6.1.2 分组交换网的通信协议
6.1.3 分组交换网的路由选择
6.1.4 分组交换网的流量控制
6.1.5 用户终端入网方式
6.1.6 分组交换网的应用
6.2 帧中继网(FRN)
6.2.1 帧中继协议
6.2.2 帧中继网的组成
6.2.3 帧中继网的应用
6.2.4 帧中继用户接入
6.2.5 帧中继网的业务管理
6.3 数字数据网(DDN)
6.3.1 DDN的基本概念
6.3.2 DDN的构成
6.3.3 DDN的网络结构
6.3.4 DDN的网络业务
6.3.5 DDN的应用
6.4 ATM网
6.4.1 ATM网的网络结构
6.4.2 ATM网的用户一网络接口
6.4.3 ATM协议参考模型
6.4.4 ATM网的应用
6.5 MPLS网
6.5.1 MPLS的概念
6.5.2 MPLS网的组成及作用
6.5.3 MPLS工作原理
6.5.4 MPSL数据报的格式
6.5.5 MPLS的特点及优势
6.6 下一代网络(NGN)
6.6.1 NGN的基本概念
6.6.2 NGN的关键技术
6.6.3 NGN的体系结构
小结
习题
第7章 计算机网络技术
7.1 局域网
7.1.1 局域网概述
7.1.2 局域网体系结构
7.1.3 传统以太网
7.1.4 高速以太网
7.1.5 交换式局域网
7.1.6 虚拟局域网(VLAN)
7.1.7 无线局域网
7.2 宽带IP城域网
7.2.1 宽带IP城域网的基本概念
7.2.2 宽带IP城域网的分层结构
7.2.3 宽带IP城域网的骨干传输技术
7.3 路由器技术
7.3.1 路由器的层次结构及用途
7.3.2 路由器的基本构成
7.3.3 路由器的功能
7.3.4 路由器的基本类型
7.4 Inter的路由选择协议
7.4.1 IP网的路由选择协议概述
7.4.2 内部网关协议RIP
7.4.3 内部网关协议OSPF
7.4.4 内部网关协议IS-IS
7.4.5 外部网关协议BGP
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这本《网络安全入门指南》真是太给力了!我以前对网络安全这块儿知之甚少,总觉得那都是技术大牛才懂的高深学问。可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接地气,从最基本的概念讲起,比如什么是防火墙、什么是加密,都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来解释,让我这个“小白”也能轻松理解。特别是它对常见网络攻击手法的剖析,比如钓鱼邮件、DDoS攻击,不仅讲了原理,还提供了很多实用的防范建议。我按照书里的步骤检查了自己的家庭网络设置,发现了不少潜在的漏洞,赶紧进行了加固。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合理,知识点层层递进,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作者的文笔流畅,逻辑清晰,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对于想迈入网络安全领域,却又害怕被复杂术语劝退的朋友们,这本书绝对是首选的敲门砖,强烈推荐!
评分说实话,我买《数据库系统概念与设计》纯粹是为了应付即将到来的数据库课程考试,没想到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的排版非常清晰,图文并茂,即便那些看起来很枯燥的SQL语句和关系代数表达式,作者也能通过实际的商业案例来串联起来。我尤其喜欢它对事务处理(ACID特性)的阐述,通过模拟并发操作场景,生动地展示了锁协议如何保证数据的一致性,这比课堂上老师的抽象讲解直观多了。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有一整章详细介绍了NoSQL数据库的几种主要类型及其适用场景,这在很多传统教材中都是一笔带过的内容。这本书的平衡感做得极好,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不乏对现代数据存储技术的介绍,让读者能够全面掌握从理论到实践的整个数据库技术栈。对于准备数据库系统相关认证考试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的习题和案例分析部分价值连城。
评分我最近在研究如何优化大型分布式系统的性能瓶颈,手边正好翻到了这本《高性能计算与并行编程实战》。说实话,我对并行编程一直有些敬畏,总觉得那需要极其深厚的数学和底层架构知识。然而,这本书的作者似乎深谙读者的困境,他们没有过多纠缠于晦涩的理论推导,而是直接将重点放在了“实战”二字上。书中详细介绍了OpenMP、MPI以及CUDA编程模型在处理大规模数据集时的具体应用场景和代码实例。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关于内存访问模式优化那一章,作者通过对比不同数据布局带来的巨大性能差异,让我对缓存一致性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尝试着用书中的优化技巧重构了我正在进行的一个图像处理算法,编译后运行速度竟然提升了近40%!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可以直接应用于工业界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案框架,对于资深工程师来说,这是一本提升效率的利器,而不是单纯的理论科普。
评分翻开《现代操作系统:原理与实现》,我立刻被它严谨的学术风格所吸引。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叹为观止,它不仅仅是罗列操作系统的各种功能模块,而是深入到了内核级别的设计哲学。对于我正在攻读的计算机科学硕士课程来说,这本书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参考资料。作者对进程调度算法的分析尤为到位,比如 CFS(完全公平调度器)的设计思想,以及如何在高并发环境下保证系统的实时性和吞吐量,都有着极其详尽的数学模型支撑和伪代码展示。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放慢速度,经常需要结合Linux内核源码才能完全消化其中的精髓。它对虚拟内存管理和I/O子系统的论述,清晰地揭示了硬件抽象层如何实现对资源的有效仲裁。这本书不适合初学者,但对于希望成为系统架构师或内核开发者的人士,它提供的底层洞察力是无可替代的财富。
评分我一直对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进展很感兴趣,特别是深度学习模型的泛化能力问题。因此,我毫不犹豫地入手了这本《深度学习中的正则化与泛化理论》。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像很多入门书籍那样把精力放在如何调用TensorFlow或PyTorch的API上,而是将焦点完全集中在了为什么模型会“过拟合”以及如何从数学上避免它。书中对各种正则化技术,如Dropout、批归一化(Batch Normalization)的理论推导非常到位,尤其是贝叶斯深度学习那部分内容,虽然阅读难度不小,但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更加鲁棒的视角来看待模型的不确定性。我发现,许多实践中看似“玄学”的操作,在这本书里都能找到坚实的理论基础支撑。这本书更像是一部研究报告的集合,它要求读者具备扎实的概率论和线性代数基础,但对于想在AI研究领域深耕的人来说,这是必读的“内功心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