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东祁连山高寒草甸种子库与种子雨研究
定价:78.0元
作者:李春鸣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4-01
ISBN:9787030436191
字数:13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东祁连山高寒草甸种子库与种子雨研究》可作为草业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科研、管理和教学人员的工具书,也可作为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习资料。
内容提要
《东祁连山高寒草甸种子库与种子雨研究》以东祁连山高寒草甸种子库与种子雨研究为主要内容,详细介绍了土壤种子库和种子雨的概念、研究的意义、容量(大小和结构)及空间格局、类型及分析方法,深入分析了东祁连山高寒草甸土壤种子库和种子雨与现存植被的关系及其在植被恢复中的作用,分别论述了未退化草地、轻度退化草地、中度退化草地、重度退化草地、新鼢鼠鼠丘、旧鼢鼠鼠丘、一年生燕麦人工草地和多年生垂穗披碱草人工草地的土壤种子库和种子雨的大小、物种组成、多样性特征、数量动态,以及土壤种子库、种子雨和地上植被之间的关系。《东祁连山高寒草甸种子库与种子雨研究》为东祁连山高寒草甸的高效生产和持续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同时为世界同类地区高寒草甸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1 绪 论
土壤种子库是指土壤上层凋落物和土壤中存活种子的总和(Simpson,1989)。土壤种子是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植被的发展趋势(Mole and Drake,1999)。土壤种子库作为植被天然更新的物质基础(Cohen,1966)可预测种群未来的发展方向及趋势(Williams et al.,2005)。在系统研究土壤种子库的早期,Chippindale和Milton就指出,具有土壤种子库的知识,对于解决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出现的生态学问题,以及在研究土壤与种间竞争对种群影响的基本问题上将是很有价值的(Chippindale and Milton,1934)。对土壤种子库的研究在植被恢复与演替过程中有较深远的意义,可以帮助人类在环境治理与林业发展方面制订合理的政策与措施(刘旭等,2008)。土壤种子库的研究对生态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种子库被认为是植物种群基因多样性的潜在提供者。土壤种子库提供了一个“记忆”,种子寿命和休眠时间越长,生态学上积累的变异就越多,遗传变异的潜力就越大(冯秀等,2007)。
土壤种子库中先锋植物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较大,先锋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直接预示着生态系统的恢复潜力度。当在生态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草本及木本均是从外界侵入并发展起来的情况下,可以预示,原有的生态系统已经极大的不稳定,并且丧失原有植被的恢复力度(Martins and Engel,2007)。
很多的研究都已经证实了土壤种子库对植被恢复的积极作用。物种的再现部分取决于种子在土壤种子库里的持久性能,持久土壤种子库在植物群落恢复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Vécrin et al.,2007)。
在种子成熟季节,种子依靠自身的重力和外界力量(风力等)散落到地面,Harper把在特定时间和特定空间从母株上散落的数量的种子称为种子雨(Harper,1977)。种子雨又称为种子流。种子雨中的“雨”表示数量多而集中,所以种子雨的含意是植物的传播体(包括果实和种子)像降雨一样,大量而集中地降落于地面(仲延凯等,1999)。种子雨中既有成熟种子,又有未成熟种子,还有死亡的种子(于顺利等,2007)。种子雨是植物种子扩散的开端,作为种群的输入源,将影响种群的结构组成和发展(邹莉等,2007)。
种子扩散是植物更新的关键阶段(Howe and Miriti,2000),它影响种子密度、食率、种子与母树的距离、种子到达的生境类型及建成的植株将与何种植物竞争等,从而影响幼苗的存活和建成,终影响植物种群的生长和繁衍(Clark et al.,1999;李宏俊和张知彬,2001;Seidler and Plotkin,2006)。
一般而言,森林天然更新的成效取决于3个条件,即有无种源、有无种子发芽的条件和有无幼苗存活生长的条件。所以对于一个种群的发生发展,了解其有无种源、种子存活情况及种子库的数量动态具有重要意义(马万里等,2001)。森林的天然更新充分依靠自然的力量来实现森林生态环境的自然恢复,并且能够培育出合乎自然规律的高生物多样性和高生态质量的森林,而其育林成本大约只是人工更新造林成本的1/4,是一种低投入、高产出的森林培育方式(贾云飞和阳艳兰,2002)。而在森林更新动态中种子雨的生产、扩散及土壤种子库中种子的动态等均可能成为植物更新的限制因素(Dalling et al.,1998;Barnes,2001)。因此,研究种子雨的特征,对深入研究植物种群的更新对策、发展动态和植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王巍等,2000)。
另外,种子雨的研究也常和土壤种子库一起进行。在草原上,草原植物的种子以种子雨的形式降落到地面,储存于土壤种子库中,供第二年生长成为植物,草原植物靠这一过程更新繁殖。因此,对于草原来说,搞清种子雨的来源和降落具有重要意义(仲延凯等,1999)。
已经有大量关于土壤种子库的研究在高寒和北极地区展开(Chambers,1993;Diemer and Prock,1993;Onipchenko et al.,1998;Arroyo et al.,1999;Cavieres and Arroyo,2001)。关于高寒草甸土壤种子库和种子雨的研究报道较少(邓自发等,1997;邓自发等,2001;邓自发等,2003;马妙君等,2009;徐志伟,2004;旦正措,2010)。这些报道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青藏高原的种子库和种子雨的大小及物种组成、动态,以及种子库和种子雨与地上植被之间的关系等几个方面的研究。
尚占环等(2006)对黄河源区 4 种不同退化程度的高寒草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种子库在实验室条件下萌发的种子数量,未退化草甸为 1194~3744 粒/m2,平均 2421.3 粒/m2;轻度退化草甸为5376~10 912 粒/m2,平均 7786.7 粒/m2;中度退化草甸为 2304~13 216粒/m2,平均8695.5粒/m2;重度退化草甸为4768~12 352粒/m2,平均8125.9粒/m2。
马妙君等(2009)采用幼苗萌发法研究了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封育和退化地区土壤种子库的差异,结果表明,两个样地总共有 10 161株幼苗萌发,退化样地土壤种子库种子密度(6105±153粒/m2)显著高于封育样地(3883±798粒/m2),分属于55个物种,23个科。
邓自发等(2003)对青海海北小嵩草草甸土壤种子库的大小和物种组成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返青期和枯黄期小嵩草草甸土壤种子库单位体积(1.0m×1.0m×0.1m)分别有种子10 550粒和13 815粒,分属于 9 个科。其中,莎草科(Cyperaceae)、豆科(Leguminosae)和龙胆科(Gentianaceae)占优势,禾本科(Gramineae)所占比例较小。这些研究结果说明,高寒草甸拥有一个巨大的土壤种子库。
邓自发等(2003)对小嵩草草甸种子雨的大小和物种组成的研究结果表明,每平方米种子雨为 8436.4 粒,由 25 种植物组成,分属于 10个科,莎草科和禾本科所占比例较大。此结果说明青海海北高寒草甸种子雨数量也是较大的。
迄今为止,对于高寒草甸种子库和种子雨的动态只有邓自发等(2003)作过初步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小嵩草草甸在枯黄期种子库主要由24种植物组成,分属于9个科,平均单位体积(1.0m×1.0m×0.1m)有种子13 815粒;在返青期,种子库10 550粒,分属于9个科,物种组成与枯黄期的差异不大,但各物种所占比例发生明显变化。在种子雨组成的时间分布上,种子散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集中在9月,8月30日至10月10日的3次调查数占种子总数的81.32%。
当前,对高寒草甸土壤种子库和种子雨研究的主要内容是:①种子库和种子雨的大小及物种组成;②种子库、种子雨和地上植被之间的关系;③种子库和种子雨在植被恢复中的潜力;④种子库和种子雨的动态。
综上所述,目前,对东祁连山高寒草甸土壤种子库和种子雨的研究还很少,长期的过度放牧及不合理利用,使得东祁连山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严重。本研究对不同退化程度的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和新鼢鼠鼠丘、旧鼢鼠鼠丘的土壤种子库和种子雨的大小、物种构成、植物生活型与植物功能群及其动态,以及土壤种子库、种子雨和地上植被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探索了土壤种子库和种子雨对东祁连山高寒草甸受损植被恢复和重建的潜在贡献。
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可为充分利用土壤中的种子进行本土植物群落恢复、提高植被重建效率、减少外来物种入侵风险提供科学依据,对该地区及其类似生态区域的草地退化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东祁连山高寒草甸生态管理及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了理论依据。
2 实 验 设 计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研究区域自然地理概况
研究样地位于青藏高原边缘的天祝藏族自治县金强河河谷,南北宽5~15km,东西长约30km,境内地形受马牙雪山和雷公山强烈隆起的影响,形成东西向的峡谷地带,西高东低。该地区为寒冷潮湿类高寒草地,气候寒冷潮湿,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甘肃农业大学实验站(海拔2960m)记录,年均温–0.1℃,1月平均气温为–18.3℃,7月为12.7℃,全年>0℃积温1380℃。野生植物有120d左右的生长期,在气温高的7月仍有0℃以下的低温出现;年日照时数2600h;年降水量416mm,集中在7月、8月、9月,多为地形雨;水热同期;年蒸发量1592mm,约是降水量的3.8倍,春季常有旱象;无无霜期(李凤霞和张德罡,2005)。本研究共设置8个研究样地(表2.1)。
区内土层较薄,厚40~80cm,土壤pH为7.0~8.2,有机质含量高,为10%~16%。土壤从河漫滩、阶地至高山依次为亚高山草甸土、亚高山黑钙土、亚高山栗钙土、亚高山灌丛草甸土、高山灌丛草甸土。
2.1.2 研究区植物区系背景
金强河地区的植被属于青藏高原植物亚区。组成本区的种子植物约有384种,分属于50科168属。其中灌木有12科16属30种,以蔷薇科(Rosaceae)、杨柳科(Salicaceae)、杜鹃花科(Ericaceae)植物为主;草本有354种,以禾本科(Gramineae)、菊科(Compositae)、毛茛科(Ranunculaceae)、莎草科(Cyperaceae)、豆科(Leguminosae)、蔷薇科等植物为主(于应文等,1999)。
依据气候-土地-植物综合顺序分类法,该区草地为寒冷潮湿高寒草甸类,草地型主要有珠芽蓼+嵩草型(Polygonum viviparum+Kobresia spp.)、禾草+杂类草型(grass+forb)、矮嵩草+珠芽蓼型(Kobresia humilis+ Polygonum viviparum)、线叶嵩草+龙胆型(Kobresia capillifolia+Genttiana spp.)(许鹏,1994)。
2.1.3 研究样地植物群落学特征
依据草地综合指标评价法和任继周提出的以草地植物经济类群和特征植物、地表状况、水土流失现象、土壤有机质和酸度为指标的综合判断法(任继周和朱兴运,1995;朱兴运等,1995),以及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苏大学关于草地退化程度暂制订的分级与指标(孙吉雄,2000)(表2.2)确定4个不同退化程度的草地。
……
序言
坦白说,一开始我对《东祁连山高寒草甸种子库与种子雨研究》这类偏向学术的题材并没有太大的期待,总觉得会是枯燥乏味的专业术语堆砌。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的叙述方式出人意料地引人入胜,他并没有直接抛出大量的专业名词,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和场景,将复杂的科学概念巧妙地融入其中。我仿佛跟随他的脚步,深入到祁连山脉的腹地,感受着那里的缺氧、低温和强烈的紫外线,同时也目睹着生命如何以一种近乎奇迹的方式,在如此极端的环境下扎根生长。书中对种子雨的研究部分,更是让我大开眼界。作者用极具画面感的语言,描述了那些飘落在地面的种子,它们是如何成为新的生命的起点,又是如何影响着草甸的未来格局。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种子机场”的类比,将风、动物等传播种子的过程描绘得生动有趣,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种子,更是关于生命本身的韧性、适应性和传播的力量,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身边的每一个微小的生命,思考它们背后的故事和意义。
评分读罢《东祁连山高寒草甸种子库与种子雨研究》,我感觉自己仿佛与那片土地产生了某种奇妙的连接。作者用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描绘了高寒草甸种子库的丰富多样,以及种子雨的生生不息。书中对种子库的深入剖析,让我领略到生命在极端环境下的惊人适应能力,那些沉睡的种子,每一个都可能是一个新的故事的开始。我尤其为作者对种子休眠机制和萌发策略的研究感到着迷,这其中蕴含的智慧,是自然界最宝贵的财富。而种子雨的章节,则充满了动态的美感。作者详细描述了种子在风的吹拂下、在动物的帮助下,如何跨越山川,播撒生命的种子。我仿佛能听到风吹过草甸的声音,看到种子在空中飞舞的轨迹。这本书让我明白,在看似荒凉的高寒之地,其实隐藏着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一个充满着生命律动和生态智慧的世界。它不仅仅是关于科学研究,更是关于对生命本身的尊重和对自然奇迹的赞叹。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沉思良久的书,读完《东祁连山高寒草甸种子库与种子雨研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作者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却用诗意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生态画卷。高寒草甸,这个常常被人们忽略的角落,在他的笔下焕发出了蓬勃的生命力。书中对种子库的阐释,不仅仅是简单的数据罗列,更是对生命轮回的深刻解读。我惊叹于那些沉睡在土壤深处的种子,它们在漫长的岁月中,如何积蓄力量,等待着属于自己的春天。而种子雨的部分,则像是一场生命的传递,每一粒飘落的种子,都承载着对未来的希望。作者在分析种子雨的构成和季节性变化时,巧妙地结合了地理、气候等多方面因素,使得整个研究更具说服力。我尤其欣赏他在书中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之情,以及对生态平衡的深刻理解。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一个微小的生态系统都拥有其独特的智慧和运转逻辑,而我们人类,也只是这个宏大生命网络中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一本科学著作,更是一次关于生命、关于自然、关于我们与地球关系的哲学对话。
评分《东祁连山高寒草甸种子库与种子雨研究》是一次奇妙的探索之旅。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成为了一名探险家,跟着作者的脚步,一步步深入到那片充满未知的高寒地带。书中对于种子库的描绘,让我对植物的生命周期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细致地分析了不同生境下种子库的组成和结构,揭示了隐藏在土壤深处的那份沉默的生命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种子萌发条件的详细阐述,那是一种对于微观世界的细致观察和深入理解,让我不禁感叹植物生命的顽强。而种子雨的研究,更是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作者通过对不同传播途径和传播媒介的分析,让我看到了生命如何以一种最自然、最纯粹的方式进行繁衍和扩散。书中那些生动的案例和严谨的数据,让我对高寒草甸的生态过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让我不仅仅是了解了一个地理区域,更是了解了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态系统,以及隐藏在其背后那股生生不息的力量。
评分读完《东祁连山高寒草甸种子库与种子雨研究》,我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从喧嚣的都市瞬间被带到了那片神秘而壮丽的高寒地带。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祁连山脉深处,那片被白雪覆盖、却孕育着顽强生命力的草甸。书中对种子库的阐释,如同打开了一个微观世界的宝藏,让我惊叹于一粒粒渺小的种子所蕴含的惊人能量和生命密码。我尤其着迷于作者对于不同季节、不同海拔下种子组成和分布的详尽分析,仿佛亲眼见证了植物们如何巧妙地在严酷的环境中生存繁衍。书中那些精美的插图,将不同种类的草本植物描绘得栩栩如生,让我能清晰地辨认出它们各自独特的形态特征,甚至能想象出它们在风中摇曳的姿态。作者在探讨种子库的动态变化时,也融入了对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的深刻思考,这使得整本书不仅仅是一份科学报告,更是一曲对自然生命力的赞歌,以及对生态保护的深切呼唤。阅读过程中,我数次停下来,凝视着那些数据图表,试图理解背后蕴藏的生态智慧,也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深深折服。这本书让我对高寒草甸的认识,从模糊的印象,变成了具体而生动的画面,充满了对未知的好奇和对科学的敬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