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名著普及丛书:孔子家语 刘乐贤 9787540205515

中国古典名著普及丛书:孔子家语 刘乐贤 978754020551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乐贤 著
图书标签:
  • 孔子家语
  • 先秦
  • 儒家
  • 经典
  • 文化
  • 历史
  • 国学
  • 普及
  • 刘乐贤
  • 中华书局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乐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ISBN:9787540205515
商品编码:2969796787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9-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古典名著普及丛书:孔子家语

定价:23.80元

作者:刘乐贤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540205515

字数:

页码:169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18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孔子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古书。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生于公元前551年(一说公元前550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他虽然出生于贵族之家,但三岁丧父,幼年生活贫困。长大后做过仓库保管员、管理员等低级职务,以养活自己和寡母。在困境中,孔子自强不息,勤奋学习,到处问学,渐渐以博学多能闻名。到三十岁左右,他开办了一所私学,便有许多好学之士前来求教。从此,孔子与教书育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大约到四十岁左右,他被任命为鲁国中都的行政长官,不久升任司空,后又当上了司寇、大司寇之职。五十四岁时,曾代理宰相三个月。孔子素有治国安邦之志,上任后很想有所作为,确也做过几件在当时颇有影响的事情。但那时鲁国的政治日趋腐败,孔子不受重用,他越来越失望。于是辞去职务,率领一批弟子周游列国,希望能遇上一位能实现自己抱负的贤明君主。他们一行历经艰辛,十四年间到过卫、曹、宋、郑、陈、蔡、楚等七个诸侯国,但都没有得到任用。到六十八岁时,孔子已觉仕途无望,便转而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他回到父母之邦鲁国,一面认真整理古代典籍,一面广招门徒传授学术及自己的思想主张。孔子诲人不倦,在他的精心培养下,弟子们迅速成长,据称其门人当时多达三千,比较出名的就有七十多人。这些弟子及其后学努力传播孔子的思想和学术,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影响大的一个学派,即儒家学派。
  《孔子家语》的内容十分丰富,无法在这里一一缕述。相信读者细读《孔子家语》后,会对孔子的人格和思想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目录


导读
孔子家语
相鲁
始诛第二
王言解第三
大婚解第四
儒行解第五
问礼第六
五仪解第七
致思第八
三恕第九
好生第十
观周第十一
弟子行第十二
贤君第十三
辨政第十四
六本第十五
辨物第十六
哀公问政第十七
颜回第十八
子路初见第十九
在厄第二十
入官第二十一
困誓第二十二
五帝德第二十三
五帝第二十四
执辔第二十五
本命解第二十六
论礼第二十七
观乡射第二十八
郊问第二十九
五刑解第三十
刑政第三十一
礼运第三十二
冠颂第三十三
庙制第三十四
辨乐解第三十五
问玉第三十六
屈节解第三十七
七十二弟子解第三十八
本姓解第三十九
终纪解第四十
政论解第四十一
曲礼子贡问第四十二
曲礼子夏问第四十三
曲礼公西赤问第四十四
评价

作者介绍


文摘


孔子家语
  相鲁
  孔子初仕,为中都宰,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涂,路无拾遗,器不雕伪,为四寸之棺,五寸之椁,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行之一年,而四方之诸侯则焉。定公谓孔子曰:“学子此法以治鲁国,何如?”孔子对曰:“虽天下可乎,何但鲁国而已哉!”于是二年,定公以为司空。乃别五土之性,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咸得厥所。先时季氏葬昭公于墓道之南。孔子沟而合诸墓焉。谓季桓子曰:“贬君以彰己罪,非礼也。今合之,所以掩夫子之不臣。”由司空为鲁大司寇,设法而不用,无奸民。
  定公与齐侯会于夹谷,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并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定公从之。至会所,为坛位,土阶三等,以遇礼相见,揖让而登。献酢既毕,齐使莱人以兵鼓噪,劫定公。孔子历阶而进,以公退,曰:“士,以兵之。吾两君为好,裔夷之俘敢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于神为不详,于德为僭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齐侯心怍,麾而避之,有顷,齐奏宫中之乐,俳优侏儒戏于前。孔子趋进,历阶而上,不尽一等,曰:“匹无荧侮诸侯,罪应诛,请右司马速刑焉。”

序言



《中国古典名著普及丛书:孔子家语》 导读:穿越时空,聆听圣贤家教的余韵 在中国浩瀚的文化星空中,孔子无疑是最为璀璨的星辰之一。他的思想,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而《孔子家语》,便是这条长河中一处尤为珍贵的源头,它以其朴实真挚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孔子及其弟子们日常生活的生动图景,更重要的是,它展现了孔子作为一位父亲、一位师长、一位智者的言传身教,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家教的深刻智慧。 《中国古典名著普及丛书:孔子家语》的出版,旨在将这部凝聚着古代圣贤智慧的经典,以更加通俗易懂、贴近现代读者的形式呈现出来,让更多人能够跨越时空的阻隔,亲近孔子,感悟其思想的魅力,学习其为人处世的准则,汲取传统家教的精华。本书不仅是对一部古典文献的整理与普及,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深度挖掘与传承。 《孔子家语》的独特价值:不仅仅是圣贤的语录 《孔子家语》并非一部枯燥乏味的论语式著作,它以一种更为生活化的叙事方式,展现了孔子及其弟子们在不同场合的言行举止。书中记载了孔子对儿子、对学生、对朋友的教诲,记录了他在祭祀、朝会、宴饮、居家等各种情境下的言谈。这些内容,如同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珍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具有多方面的独特价值: 鲜活的孔子形象: 相较于《论语》中更加凝练的语录,《孔子家语》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人性化的孔子。我们能看到他作为父亲的温情,作为师长的循循善诱,作为国事的忧心忡忡。他不是高高在上的神祗,而是活生生的人,有着喜怒哀乐,有着生活琐事,却又始终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原则和人生追求。这种亲切感,拉近了读者与圣贤的距离,更容易引发共鸣。 丰富的弟子群像: 《家语》中不仅有孔子,还有他的众多优秀弟子,如子路、子贡、颜回等。他们与孔子之间的问答、互动,展现了不同性格、不同见解的弟子们在圣人教诲下的成长与蜕变。通过这些记录,我们不仅能更深刻地理解孔子的思想,也能看到弟子们各自的闪光点,以及他们在师道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深刻的家教智慧: “家语”二字,本身就点明了本书的核心价值——家庭教育。书中大量篇幅都在阐述孔子关于如何教育子女、如何修身齐家、如何培养德行等方面的思想。这些教诲,超越了时代限制,至今仍具有极高的借鉴意义。例如,关于如何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何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品德修养,如何处理家庭关系中的沟通与理解,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实用的方法。 广泛的社会文化信息: 《孔子家语》不仅是关于思想的著作,它还为我们提供了了解春秋时期社会风貌、礼仪制度、民俗风情等方面的宝贵资料。书中的一些记载,如祭祀的流程、朝会的礼节、服饰的规制等,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为研究当时的社会生活提供了生动的注脚。 儒家思想的传承与补充: 《孔子家语》与《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相互印证,共同构成了儒家思想的宏大体系。它在某些方面,对《论语》的观点进行了补充和阐释,使得儒家思想的传承更加完整和立体。 本书特色:让经典“活”起来 《中国古典名著普及丛书:孔子家语》在整理和传播这部经典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和认知特点,力求做到: 精准的文本解读: 本书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邀请了学养深厚的专家学者进行审校,确保了文本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翻译和注释方面,力求用现代汉语清晰地表达原文的含义,避免生涩难懂的古文词句,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 详实的注释与疏证: 对于书中可能存在的典故、人名、地名、历史事件等,都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和简要的疏证。这些注释如同导航,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背景和语境,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 精美的装帧与设计: 除了内容上的严谨,本书在装帧设计上也力求精美,采用适合阅读的字体和排版,搭配具有文化气息的插图,力求为读者带来愉悦的阅读体验。每一本书都如同一件艺术品,既可供阅读,亦可作为珍藏。 系统的导读与导论: 本书的序言和导读部分,将对《孔子家语》的成书背景、内容主旨、历史地位以及其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进行深入浅出的介绍。这些导读内容,将帮助读者建立对本书的整体认知,更好地进入文本的世界。 贴合时代的阐释: 在部分章节或内容的处理上,本书会适当结合当代的社会生活和教育理念,对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进行阐释,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将古圣先贤的智慧运用到现代生活中,解决现实问题。 阅读《孔子家语》:一场心灵的洗礼与智慧的启迪 阅读《中国古典名著普及丛书:孔子家语》,不仅仅是了解一部古籍,更是一次与古圣先贤的对话,一场心灵的洗礼,一次智慧的启迪。 对于家长而言: 本书是一本绝佳的家教指南。通过学习孔子关于子女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家长们可以更科学、更人性化地引导孩子的成长,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优秀的品德。 对于学生而言: 本书能帮助你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学习孔子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培养刻苦钻研、知行合一的精神。它会引导你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对于社会大众而言: 本书提供了一个反思和学习的机会。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信息和物质所裹挟,而《孔子家语》能够引导我们回归内心的宁静,思考人生的意义,提升道德修养,做一个有智慧、有德行的人。 结语 《中国古典名著普及丛书:孔子家语》的问世,是回归经典、传承文化的一次有益尝试。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更多读者能够领略到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传统家教的独特魅力,并将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让古圣先贤的智慧之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让我们一同翻开《孔子家语》,穿越时空,聆听圣贤家教的余韵,感受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中国古代经典著作普及的丛书,特别是其中对《孔子家语》的解读,简直是为我这种对传统文化心生向往却又苦于晦涩难懂的现代人量身定制的宝典。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孔子的思想精髓,单凭那些流传下来的零散记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深入到其弟子和再传弟子们记录下的日常言行与教诲之中。《孔子家语》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鲜活的窗口。这本书的选本和译注工作做得相当出色,它没有陷入过度学院派的枯燥之中,而是用一种既尊重原文的严谨性,又兼顾现代读者阅读习惯的流畅文笔,将那些看似陈旧的对话和论述重新焕发出生机。 阅读的过程中,我多次被书中对“仁”“礼”的具体阐释所打动。不同于《论语》中那种高度概括的箴言,《家语》里常常记录了孔子在特定情境下如何因材施教,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微妙分寸。比如,书中对于君臣、父子之间如何保持恰当距离和相互尊重的描述,在今天看似简单的社交礼仪背后,实则蕴含着深刻的伦理智慧。我特别欣赏译注者在关键概念旁标注的注释,它们像是贴心的向导,为我指明了古代语境中一些容易产生歧义的词汇,让我避免了望文生义的误区。这套丛书的装帧设计也十分考究,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和排版上的留白处理,都让人在翻阅时有一种久违的宁静感,仿佛真的能从指尖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评分

我一直是个对历史文献的“考据”细节很感兴趣的业余爱好者,因此在挑选此类普及读物时,往往会格外留意其版本源流的梳理。坦白说,市面上很多所谓的“普及本”为了追求易读性,常常会牺牲掉学术上的准确性,或者干脆删减大量背景信息,导致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孔子家语》的这个版本在这一点上做得相当到位。它在开篇就清晰地交代了此书在历代典籍中的地位变迁,以及不同版本间的异同,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对后续的阅读内容深信不疑。 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并非仅仅是机械地翻译古文。译者似乎花费了大量精力去“还原”场景,让那些古老的对话具有了画面感和代入感。例如,当孔子评价某位弟子的言行时,译注会适当地加入一些对当时社会背景的简短描述,使得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为何孔子会作出那样的判断。这种“情境化”的解读,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不再是孤立的文字堆砌,而是活生生的人物群像在眼前展现。对于我们这些想深入了解儒家思想“实践层面”的人来说,这种细致入微的引导是无价之宝。

评分

说句实在话,我购买这套“中国古典名著普及丛书”主要是冲着它在设计上的统一性和权威性去的。我家里已经收藏了其中几本先秦时期的著作,这次终于把《孔子家语》补齐了。这套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连接了高高在上的古代经典与普通读者的日常认知。它没有使用过于花哨或浮夸的语言来哗众取宠,而是选择了一种平和、内敛但信息量十足的叙事风格。 我特别赞赏它对于一些哲学概念的“多角度呈现”。比如,书中多次提到君子与小人的分野,但译注者并没有简单地给出一个非黑即白的定义,而是通过引用《家语》中多处事例的对比,展现了这种区分的复杂性和层次感。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儒家思想中的“修身”目标有了更具象的理解,不再是空泛的说教,而是可以落实到具体行为准则上的指导方针。这对于致力于提升个人品德修养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助力。

评分

我向来对那些只做“翻译”而不做“阐释”的古籍整理工作持保留态度,因为如果只是将文言文换成白话文,很多深层次的文化意涵就会随着语言的迁移而流失。《孔子家语》的这个普及本则完全避免了这种弊端。它真正做到了“普及”而非“简化”。在处理那些涉及政治哲学或礼乐制度的内容时,译注者展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他们非常谨慎地控制着自己“解释”的边界。 尤其是对篇目结构的处理,让人耳目一新。它似乎有意地将主题相近的篇章进行了柔性的归类,使得阅读起来更有逻辑上的连贯性,而不是像翻阅古籍那样,总是被随机的篇章打断思路。我感觉自己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穿梭于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迷宫中,他知道哪里需要停下来细看壁画上的纹饰(即对某个典故的细致考证),哪里可以快速通过,直达核心观点。这种精心编排的阅读路径,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挫败感。

评分

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一本优秀的历史文化读物,最重要的特质之一就是其持久的“可重读性”。我通常认为,那些一次性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籍,其价值是有限的。然而,这本《孔子家语》的普及本,却具有一种奇妙的魔力,让我愿意反复咀嚼。每一次重读,都会因为自身阅历的增加,而对其中某一句看似寻常的话产生新的感悟。 书中对于“恭敬”的论述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它强调了外在仪态的端庄,并非为了取悦他人,而是内在德行的自然流露。这种强调“由内而外”的修养方法,放在今天这个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更显出其价值的稀缺性。译注者在处理这类强调内心状态的段落时,选用了非常贴合现代人情感体验的词汇,使得我们不必费力去“想象”古人的心境,而是能直接在自己的经验中找到共鸣点。总体而言,这是一套既有学术风骨,又不失人文温度的精品读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