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古典名著普及丛书:孔子家语
定价:23.80元
作者:刘乐贤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540205515
字数:
页码:169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18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孔子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古书。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生于公元前551年(一说公元前550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他虽然出生于贵族之家,但三岁丧父,幼年生活贫困。长大后做过仓库保管员、管理员等低级职务,以养活自己和寡母。在困境中,孔子自强不息,勤奋学习,到处问学,渐渐以博学多能闻名。到三十岁左右,他开办了一所私学,便有许多好学之士前来求教。从此,孔子与教书育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大约到四十岁左右,他被任命为鲁国中都的行政长官,不久升任司空,后又当上了司寇、大司寇之职。五十四岁时,曾代理宰相三个月。孔子素有治国安邦之志,上任后很想有所作为,确也做过几件在当时颇有影响的事情。但那时鲁国的政治日趋腐败,孔子不受重用,他越来越失望。于是辞去职务,率领一批弟子周游列国,希望能遇上一位能实现自己抱负的贤明君主。他们一行历经艰辛,十四年间到过卫、曹、宋、郑、陈、蔡、楚等七个诸侯国,但都没有得到任用。到六十八岁时,孔子已觉仕途无望,便转而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他回到父母之邦鲁国,一面认真整理古代典籍,一面广招门徒传授学术及自己的思想主张。孔子诲人不倦,在他的精心培养下,弟子们迅速成长,据称其门人当时多达三千,比较出名的就有七十多人。这些弟子及其后学努力传播孔子的思想和学术,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影响大的一个学派,即儒家学派。
《孔子家语》的内容十分丰富,无法在这里一一缕述。相信读者细读《孔子家语》后,会对孔子的人格和思想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目录
导读
孔子家语
相鲁
始诛第二
王言解第三
大婚解第四
儒行解第五
问礼第六
五仪解第七
致思第八
三恕第九
好生第十
观周第十一
弟子行第十二
贤君第十三
辨政第十四
六本第十五
辨物第十六
哀公问政第十七
颜回第十八
子路初见第十九
在厄第二十
入官第二十一
困誓第二十二
五帝德第二十三
五帝第二十四
执辔第二十五
本命解第二十六
论礼第二十七
观乡射第二十八
郊问第二十九
五刑解第三十
刑政第三十一
礼运第三十二
冠颂第三十三
庙制第三十四
辨乐解第三十五
问玉第三十六
屈节解第三十七
七十二弟子解第三十八
本姓解第三十九
终纪解第四十
政论解第四十一
曲礼子贡问第四十二
曲礼子夏问第四十三
曲礼公西赤问第四十四
评价
作者介绍
文摘
孔子家语
相鲁
孔子初仕,为中都宰,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涂,路无拾遗,器不雕伪,为四寸之棺,五寸之椁,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行之一年,而四方之诸侯则焉。定公谓孔子曰:“学子此法以治鲁国,何如?”孔子对曰:“虽天下可乎,何但鲁国而已哉!”于是二年,定公以为司空。乃别五土之性,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咸得厥所。先时季氏葬昭公于墓道之南。孔子沟而合诸墓焉。谓季桓子曰:“贬君以彰己罪,非礼也。今合之,所以掩夫子之不臣。”由司空为鲁大司寇,设法而不用,无奸民。
定公与齐侯会于夹谷,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并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定公从之。至会所,为坛位,土阶三等,以遇礼相见,揖让而登。献酢既毕,齐使莱人以兵鼓噪,劫定公。孔子历阶而进,以公退,曰:“士,以兵之。吾两君为好,裔夷之俘敢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于神为不详,于德为僭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齐侯心怍,麾而避之,有顷,齐奏宫中之乐,俳优侏儒戏于前。孔子趋进,历阶而上,不尽一等,曰:“匹无荧侮诸侯,罪应诛,请右司马速刑焉。”
序言
这本关于中国古代经典著作普及的丛书,特别是其中对《孔子家语》的解读,简直是为我这种对传统文化心生向往却又苦于晦涩难懂的现代人量身定制的宝典。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孔子的思想精髓,单凭那些流传下来的零散记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深入到其弟子和再传弟子们记录下的日常言行与教诲之中。《孔子家语》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鲜活的窗口。这本书的选本和译注工作做得相当出色,它没有陷入过度学院派的枯燥之中,而是用一种既尊重原文的严谨性,又兼顾现代读者阅读习惯的流畅文笔,将那些看似陈旧的对话和论述重新焕发出生机。 阅读的过程中,我多次被书中对“仁”“礼”的具体阐释所打动。不同于《论语》中那种高度概括的箴言,《家语》里常常记录了孔子在特定情境下如何因材施教,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微妙分寸。比如,书中对于君臣、父子之间如何保持恰当距离和相互尊重的描述,在今天看似简单的社交礼仪背后,实则蕴含着深刻的伦理智慧。我特别欣赏译注者在关键概念旁标注的注释,它们像是贴心的向导,为我指明了古代语境中一些容易产生歧义的词汇,让我避免了望文生义的误区。这套丛书的装帧设计也十分考究,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和排版上的留白处理,都让人在翻阅时有一种久违的宁静感,仿佛真的能从指尖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评分我一直是个对历史文献的“考据”细节很感兴趣的业余爱好者,因此在挑选此类普及读物时,往往会格外留意其版本源流的梳理。坦白说,市面上很多所谓的“普及本”为了追求易读性,常常会牺牲掉学术上的准确性,或者干脆删减大量背景信息,导致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孔子家语》的这个版本在这一点上做得相当到位。它在开篇就清晰地交代了此书在历代典籍中的地位变迁,以及不同版本间的异同,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对后续的阅读内容深信不疑。 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并非仅仅是机械地翻译古文。译者似乎花费了大量精力去“还原”场景,让那些古老的对话具有了画面感和代入感。例如,当孔子评价某位弟子的言行时,译注会适当地加入一些对当时社会背景的简短描述,使得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为何孔子会作出那样的判断。这种“情境化”的解读,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不再是孤立的文字堆砌,而是活生生的人物群像在眼前展现。对于我们这些想深入了解儒家思想“实践层面”的人来说,这种细致入微的引导是无价之宝。
评分说句实在话,我购买这套“中国古典名著普及丛书”主要是冲着它在设计上的统一性和权威性去的。我家里已经收藏了其中几本先秦时期的著作,这次终于把《孔子家语》补齐了。这套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连接了高高在上的古代经典与普通读者的日常认知。它没有使用过于花哨或浮夸的语言来哗众取宠,而是选择了一种平和、内敛但信息量十足的叙事风格。 我特别赞赏它对于一些哲学概念的“多角度呈现”。比如,书中多次提到君子与小人的分野,但译注者并没有简单地给出一个非黑即白的定义,而是通过引用《家语》中多处事例的对比,展现了这种区分的复杂性和层次感。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儒家思想中的“修身”目标有了更具象的理解,不再是空泛的说教,而是可以落实到具体行为准则上的指导方针。这对于致力于提升个人品德修养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助力。
评分我向来对那些只做“翻译”而不做“阐释”的古籍整理工作持保留态度,因为如果只是将文言文换成白话文,很多深层次的文化意涵就会随着语言的迁移而流失。《孔子家语》的这个普及本则完全避免了这种弊端。它真正做到了“普及”而非“简化”。在处理那些涉及政治哲学或礼乐制度的内容时,译注者展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他们非常谨慎地控制着自己“解释”的边界。 尤其是对篇目结构的处理,让人耳目一新。它似乎有意地将主题相近的篇章进行了柔性的归类,使得阅读起来更有逻辑上的连贯性,而不是像翻阅古籍那样,总是被随机的篇章打断思路。我感觉自己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穿梭于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迷宫中,他知道哪里需要停下来细看壁画上的纹饰(即对某个典故的细致考证),哪里可以快速通过,直达核心观点。这种精心编排的阅读路径,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挫败感。
评分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一本优秀的历史文化读物,最重要的特质之一就是其持久的“可重读性”。我通常认为,那些一次性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籍,其价值是有限的。然而,这本《孔子家语》的普及本,却具有一种奇妙的魔力,让我愿意反复咀嚼。每一次重读,都会因为自身阅历的增加,而对其中某一句看似寻常的话产生新的感悟。 书中对于“恭敬”的论述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它强调了外在仪态的端庄,并非为了取悦他人,而是内在德行的自然流露。这种强调“由内而外”的修养方法,放在今天这个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更显出其价值的稀缺性。译注者在处理这类强调内心状态的段落时,选用了非常贴合现代人情感体验的词汇,使得我们不必费力去“想象”古人的心境,而是能直接在自己的经验中找到共鸣点。总体而言,这是一套既有学术风骨,又不失人文温度的精品读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