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自毁长城
定价:28.00元
作者:司马光,柏杨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547020456
字数:
页码:23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司马光撰、柏杨译的《自毁长城》是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之一,是一部浓缩了中国古代政治运作、权力游戏的历史巨著,是古代帝王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德必读史书。九百年后的今天,柏杨先生耗时十年(一九八三至一九九三)将其译成现代语言,亲自增绘地图,并注入自己的观点,谈论历史成败因果,使一部原本只供帝王将相阅读的史书在今天的读者面前竟然如此之亲切。
内容提要
司马光撰、柏杨译的《自毁长城》是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之一,《自毁长城》讲述了:大分裂时代前期“五胡十九国时代,在本册结束,后期南北朝时代,同时在本册开始。再一次的感谢司马光,中国只有这一部书——《资治通鉴》,把五胡十九国的关系位置,整理得清清楚楚。假使没有《资治通鉴》,时到今天,恐怕全世界没有一个人再能提供一个轮廓;作一个读者,我们是何等幸运。
问题是,读史者的幸运,不是当时人的幸运,甚至往往是当时人的悲哀。五胡十九国时代人如此,南北朝时代人也如此。我们听到太多官员的假话谎话和太多平民的哭声喊声。
而南北朝人,比五胡时代的人,处境更为悲惨。
目录
导读
第二次南北大战
北燕流血
西秦王国亡
胡夏帝国亡
南朝宋诬杀檀道济
北燕帝国亡
北凉王国亡
五胡十九国时代终
北魏屠酒泉
北魏杀刘絮屠三族
北魏盖吴起兵
北魏屠杀佛教徒(三武之祸一)
作者介绍
文摘
1春季,正月,南朝宋帝国(首都建康【江苏省南京市】)京畿总卫戍司令(扬州刺史)王弘上疏请求辞去京畿总卫戍司令及主管机要(录尚书事)本兼各职,而转让给彭城王刘义康。南朝宋帝(三任文帝)刘义隆(本年二十三岁)下达一份褒扬的诏书,但拒绝批准。
正月二十日,刘义隆任命刘义康当高级咨询官(侍中)、扬南徐兖军区司令长官(都督扬南徐兖三州诸军事)、宰相(司徒)、主管机要,兼南徐州(州设京口【江苏省镇江市】)州长(刺史)。王弘跟刘义康二人的总部,都设有助理官员及警卫部队,共同辅佐。王弘身体衰弱,本来经常患病,再加上他又决心远离大权,所以每件事都推给刘义康。刘义康遂负起责任,总管内外事务。
刘义隆再任命抚军将军、江夏王刘义恭当荆湘等八州军区司令长官(都督荆湘等八州诸军事。八州:荆、湘、雍、益、梁、宁、南秦、北秦),兼荆卅(州设江陵【湖北省江陵县】),k~l-K;高级咨询官(侍中)刘湛当南蛮保安司令(南蛮校尉),负责处理军区司令部及州事务。刘义隆写信给刘义恭,说:
“管理天下,至为艰难。家国事务,十分重大。虽然不是开创,而只是继承现成基业,但要想保守它不致败坏,也不简单。是兴隆或是衰退是安全或是危险全靠我们自己。怎么能不感觉到王业不易,对我们肩头的重担,深觉畏惧!
“你性情褊急暴躁,愿望稍稍受到阻挠,就用强硬手段,非达到目的不可。至于心里本来没有某种想法的,外面稍稍引导,你也会立刻就有某种想法。这容易招灾惹祸,应该时常提醒自己,竭力克制。卫青对知识分子礼貌周到,对地位低的一些人物也有恩惠(参考前一一九年)。西门豹性情刚急,身上常佩苇草;董安于性情和缓,身上常带弓弦;都用以警告自己,改正缺点(《韩非子.观行》)。而关羽、张飞,却恰恰相反,二人性格,各趋(关羽亲近武官,而轻视知识分子;张飞敬重知识分子,却看不起地位比他低贱的人;参考二二一年六月)。你做人做事,要深刻体会这些故事的教训。如果事情忽然发生巨变(暗示自已死亡),我的儿子年纪还小,你身为宰相(司徒),势必负起姬旦的责任(周王朝一任王武王姬发逝世,老弟周公姬旦辅佐年幼的侄儿、二任王成王姬诵),所以,你不可以不了解责任的内涵。到那个时候,帝国是安是危,掌握在你们叔侄二人之手。
序言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对“沉默的代价”进行了近乎病态的细致解剖。作者似乎对权力运作的底层逻辑有着超乎寻常的洞察力,他没有将反派描绘成脸谱化的恶魔,而是展现了他们是如何被体制异化,最终成为了维护自身虚假逻辑的工具。这种对人性的复杂性挖掘,使得整个故事的张力达到了极致。叙事的声音冷静到近乎冷酷,仿佛是来自一个高维度的观察者,不动声色地记录着一切的发生与消亡。在阅读过程中,我几次停下来,不是因为情节的紧张,而是因为作者对某一特定概念(比如“效率”、“合规”)的定义和解构,精准得令人脊背发凉。书中对于官僚流程的描写,那些冗长、重复、毫无意义的文书往来,被作者赋予了一种诡异的史诗感,将日常的荒谬提升到了形而上的层面。这是一部需要耐心去品味的力作,它的价值不在于情节的跌宕起伏,而在于它对社会肌理的深度扫描和透视。
评分这部作品的开篇就给我一种强烈的、近乎令人窒息的压迫感,作者仿佛将我们直接抛入一个结构性崩塌的前夜。叙事节奏的掌控极为高超,它不是那种一蹴而就的爆炸,而是缓慢、精确的、像冰川融化一样的瓦解过程。你几乎能听到那些看似坚固的制度和信仰在内部腐蚀的声音。书中对人物心理深度的挖掘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在面对系统性困境时,个体如何挣扎、妥协,最终走向自我审视的那个过程,写得极其细腻入微。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能力,那些关于日常生活的琐碎描写,反而成为了衬托宏大悲剧背景的绝佳注脚。例如,某次会议上,光线如何穿过蒙尘的窗户投射在发言者的疲惫脸上,这种场景的描绘,比任何直接的宣言都更有力量。整部书的基调是灰色的,但在这灰色之中,偶尔闪现出的人性微光,使得整个阅读体验既痛苦又引人入胜,让人不得不去思考,在看似无法改变的宿命中,我们究竟还有多少自由意志可以挥霍。它不是一本提供答案的书,而是一面冷峻的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所处的时代困境与精神危机。
评分这部作品的叙事结构,简直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迷宫。作者似乎有意打乱时间线和叙事视角,使得读者一开始会感到迷失,但随着情节的深入,你会猛然惊觉,所有的看似随机的片段,实际上都是为了最终那个必然的结局服务。这种碎片化的处理方式,完美地模拟了后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宏大叙事的疏离感和对现实的破碎感知。我尤其喜欢作者对环境气氛的营造,那种潮湿、陈旧、充满霉味的室内环境描写,几乎要从纸面上溢出来,感官体验极强。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政治或社会的作品,更是一部关于“记忆的重量”的探讨。书中几位核心人物的内心独白,展示了人在巨大惯性面前的无力感,他们试图挣脱,却又不断被自身历史所定义的行为模式所捕获。这种宿命论的美学表达,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它让我想起那些古希腊悲剧中的英雄,明知是陷阱,却依然义无反顾地走向它,只为完成某种不为人知的仪式。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而压抑的哲学思辨,它对“稳定”与“僵化”之间那条微妙界限的探讨,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作者的笔触极其克制,没有采用煽情的语言,而是通过大量的历史参照和逻辑推演,构建起一个令人信服的逻辑闭环。其中关于信息流动的隐喻手法,尤其值得称道。它没有直接批判,而是巧妙地构建了一个信息被扭曲、过滤、最终导致集体失忆的机制,这种间接的叙事方式,比直白的控诉更具穿透力,它迫使读者必须主动参与到文本的建构过程中去,去填补那些被故意留白的裂痕。我欣赏这种对智识层面的尊重,它拒绝将读者视为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要求我们像侦探一样去解构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书中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时而是严谨的论述体,时而又跳跃到充满诗意的意象表达,这种内在的张力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探访一处新开辟的知识疆域。
评分从文学技巧上讲,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辨识度,它混合了精准的科学报告式的精确和某种古典主义的宏大叙事腔调。读起来,你既能感受到那种现代社会特有的疏离感和非人化,又能体验到一种久违的、史诗般的悲壮感。作者对于象征物的使用极为巧妙,书中反复出现的一些物件——比如一座未完成的雕像,或者一口总是发出异响的钟——都承载了远超其物理意义的重量。我特别喜欢它对“希望”这种概念的处理:希望并非被完全剥夺,而是被转化成了一种极其稀有、需要付出巨大代价才能触及的奢侈品。这种“有节制的绝望”,比彻底的虚无更让人感到真实和切肤之痛。整本书的节奏是内敛的,没有大起大落的煽情桥段,但情感的暗流却在每一页的字里行间涌动,它像是一首低沉的大提琴独奏,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历史的回响和对未来的沉思,读完后,心头会留下长久的重量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