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看台湾说台湾——李峰台湾行
:30.00元
售价:20.4元,便宜9.6元,折扣68
作者:李峰
出版社: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0-01
ISBN:978780718319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12天的台湾之行结束了,对我来说,它不是一趟普通的旅行或是一次简单的采访,那是我和台湾的一次深情拥抱……
在为期12天的参访活动中,台湾行报道组从台北出发,驱车沿着西海岸从北到南,沿途经过台中、南投、嘉义、台南、高雄,到达南端的垦丁鹅銮鼻,然后再沿东部北上,经台东、花莲、宜兰返回台北。沿途领略山川美景、风土民情,感受百姓生活,社会百态。走南闯北,我们一路几乎都是在不停机地拍摄,不停地问、不停地访,每天都是将电池耗尽、自动关机才肯罢休。短短10天的时间,完成了8集30分钟的专题,10集4分钟的新闻特写,总共230分钟的《李峰台湾行》,本书便是在此基础上集结而成。
开篇
环岛游记
选举大战背后的台湾媒体人
台北补习街见闻
高速公路上的黄金屋
日月潭、阿里山的大陆情缘
禅院闻道
青岛啤酒的台湾路
走进花莲远雄海洋公园
桃园的历史与今天
人物篇
专访台湾名嘴赵少康
专访桃园县长朱立伦
专访台湾时事评论员尹乃菁
揭秘台湾民意代表的生活
社会篇
体验台湾高铁
走进台湾原住民部落
走进台湾农会
结束篇
环岛归来谈台湾南北差异
后记
李峰,中央电视台《海峡两岸》主持人,新闻学硕士,主任编辑。先后就读于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电视编辑专业,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专业。1991~1993年在高人民法院办公厅宣传处工作。1993年调入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新闻部工作,曾任文教组组长;参与报道香港回归、十五
坦白说,我通常对这类侧重“在路上”的作品抱持一种审慎的态度,因为它们很容易沦为流水账式的记录,缺乏内在的驱动力和洞察力。然而,这部作品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之所以引人入胜,核心在于作者构建了一种强大的“提问”机制。他不仅仅是在记录“看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在不断追问“为什么会是这样?”。这种哲思的介入,使得每一次驻足、每一次交谈,都充满了探索的张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文化冲突与融合时的那种近乎辩证的视角——他既不盲目赞美,也不刻意批判,而是以一种极其克制的、近乎人类学家般的冷静,去观察、去记录、去消化那些复杂的情感张力。这种成熟而审慎的姿态,使得全书的论调显得格外可信和有力,它引导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自我反思,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赞叹或唏嘘之上。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把握得极为老道,时而如山涧清泉般潺潺流淌,娓娓道来旅途中的所见所感;时而又像夏日骤雨般急促有力,直击那些隐藏在光鲜表象之下的复杂现实。这种叙事上的抑扬顿挫,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让人完全无法抗拒地想要跟随作者的脚步继续前行,探寻下一个转角会揭示何种景象。作者的文字功底扎实,用词考究,却又不失亲切自然,使得即便是探讨较为严肃的话题时,也保持着一种令人舒适的阅读体验。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原本可能枯燥的地理或历史背景,巧妙地编织进个人的行走体验中,让知识的灌输变得润物细无声。读罢全书,我感觉自己的知识版图被极大地拓宽了,不仅是关于地域的认知,更多的是对于一种特定文化脉络的深入理解。这绝非一本快餐式的读物,它需要你投入时间与心力,但所给予的回报,却是绵长而丰富的思辨火花。
评分这部作品的叙事笔触细腻而富有张力,仿佛带着读者穿越了时空的隧道,亲临了那些充满历史回响的街角巷陌。作者对于环境氛围的捕捉尤为独到,无论是清晨雾气弥漫的旧城区,还是灯火辉煌的现代都市,都能被他描摹得栩栩如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人物刻画上的功力,那些偶遇的市井小民,他们的眼神、他们的语气、他们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生活哲学,都被作者精准地捕捉并融入了行走的轨迹之中。这种深入骨髓的观察,使得整本书读起来不像是一般的游记,更像是一部以“行走”为载体的社会观察报告。他没有刻意去堆砌宏大的叙事,而是选择了从细微之处入手,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侧面,构建起一个立体而多维的认知空间。那种对生活本真的探寻,那种在寻常百姓的言谈举止中发掘深刻意义的努力,着实令人动容。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停下来,仔细回味那种混合着泥土芬芳与现代喧嚣的独特气味,仿佛自己也染上了那片土地特有的印记。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转换非常巧妙,它有效地避免了传统旅行文学中常见的“上帝视角”的疏离感。作者似乎总能找到那个恰到好处的切入点,让自己瞬间从一个旁观者跌入到体验者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他在面对某些古老习俗或现代化冲击时的那种微妙的心理波动——或许是困惑,或许是共鸣,又或许是一种难以名状的敬畏。这种真挚的情感流露,是机器或平庸作者难以模仿的。它让文本充满了人性的温度。每一次尝试去理解那些与自身经验迥异的生活模式时,我都仿佛能看到作者在那个特定场景下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这种高度的代入感,使得书页之间的距离被瞬间拉近,阅读过程不再是被动的接收信息,而更像是一次深度的、平等的精神交流。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次阅读体验,那便是“发现”。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景点,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寻宝者,带领我们去发掘那些藏在日常角落里的文化“暗语”。他对于细节的执着令人印象深刻,无论是对某种地方小吃的口感描述,还是对一栋老建筑材料纹理的描摹,都达到了近乎偏执的程度。正是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微小元素,最终汇聚成了理解一个复杂地域的宏大图景。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反复琢磨作者是如何将这些看似零散的片段串联起来的,这种结构上的精妙布局,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对主题的深刻理解。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旅行文学,绝不是风景照的文字版,而是一场关于感知力和诠释力的智力探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