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地理科学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
定价:88.00元
售价:59.8元,便宜28.2元,折扣67
作者:马蔼乃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9-01
ISBN:978703032186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63kg
1986年钱学森提出了地理科学,成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11个门类之一。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是钱学森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提出来的,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典型实例。2005~2008年作者编著了《地理科学丛书》,本书是在此基础上从地理科学的角度,进一步探索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力图在广度与深度方面能更进一步。
《地理科学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可供国家各级领导、专家、学者以及各区域的建设者参考,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学习用书。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的深蓝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散发出一种知识的厚重感。我是在一个周末的午后,捧着它,坐在洒满阳光的窗边开始阅读的。这本书的开篇部分,作者对“空间思维”在现代社会复杂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一点非常吸引我。他没有停留在传统的地理概念上,而是巧妙地引入了复杂性科学和网络理论的视角。比如,书中详细论述了如何利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结合机器学习算法来监测城市热岛效应的动态演变过程,并且提出了一个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城市韧性指数”评估框架。这个框架不仅仅是数据的堆砌,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操作的评估工具。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复杂模型时所展现出的耐心和严谨性,他总能把那些晦涩的数学公式,转化为清晰的逻辑推理链条,让一个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大致领会其核心思想。尤其在讨论全球供应链的地理重塑时,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实时交通流数据和地缘政治事件分析,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距离”和“连接”的含义。整本书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好,理论的深度与案例的广度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布局体现了一种宏大的叙事结构,从基础的空间分析原理逐步推演至全球尺度下的复杂系统交互,层次感非常清晰。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地球观测系统(EOS)的演进及其对决策支持系统的影响的论述。作者细致地梳理了从早期气象卫星到现代高光谱成像技术的发展脉络,并着重强调了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在提高地理信息准确性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书中通过一个自然灾害预警模型的构建实例,清晰展示了如何将时空数据库、物理模型与实时监测数据无缝集成,实现秒级响应。这个案例不仅技术含量高,而且其社会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是沉稳而富有启发性的,它不是那种简单罗列知识点的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学者在引导你进行一次系统的、深度的思维训练。它成功地架起了基础理论与尖端应用之间的鸿沟,让读者真切感受到地理科学在推动现代社会治理能力提升中的核心地位。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低,它显然是面向有一定专业基础的读者群体的,但其内容的前瞻性和批判性绝对值得投入时间。我特别欣赏作者对“计算地理学”方法论的反思部分。他尖锐地指出了当前学术界过度依赖标准化软件和既有算法的弊端,并呼吁研究者要更加关注算法背后的空间假设和潜在的认知偏见。书中详细对比了基于Agent的建模(ABM)和基于场域的建模(FBM)在模拟人类流动行为时的优劣,并给出了如何根据研究尺度和目标选择合适建模范式的详尽指南。对我个人而言,这部分内容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武器,帮助我审视自己以往研究中对“空间交互”的简单化处理。此外,书中关于地理大数据伦理和隐私保护的讨论也非常及时和必要,它超越了技术层面,触及了社会责任。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展现的严谨的科学哲学思辨,使得整本书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思想的结晶。文字间流露出一种对科学真理的执着追求,读后令人深思。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认知上的“重构之旅”,特别是关于地球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集成分析这一章节,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作者没有采用那种泛泛而谈的环保口号,而是极其专业地展示了地理数据如何作为连接环境、社会和经济维度的关键枢纽。书中详尽描述了如何利用多层级嵌套的地理模型来模拟气候变化对特定生态系统的反馈机制。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水资源风险评估的模块,它结合了卫星降雨数据、地下水监测数据以及人口密度图层,构建了一个时间序列的脆弱性模型。这个模型的精细程度远超我之前接触过的任何公开研究。更重要的是,作者探讨了如何将这些复杂的科学评估结果转化为政策可执行的指标体系,这体现了地理科学“知行合一”的价值。书中的图表制作水平极高,色彩运用和信息密度都恰到好处,真正做到了让数据“说话”。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要求读者不仅要理解地理空间,更要理解时间尺度上的演变规律,是对传统静态地理观的有力挑战。
评分初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拓宽了我的知识边界,尤其是在“信息地理学”这个交叉领域。书中用大量的篇幅详细剖析了大数据时代地理信息系统(GIS)面临的范式转移,这一点我深有感触。过去我们总觉得GIS是关于地图和位置的工具,但这本书指出,现在的核心在于“过程”和“关系”。作者花了整整三章的篇幅来介绍空间计量经济学在宏观经济预测中的应用,通过对不同尺度下空间自相关性的检验,揭示了区域经济增长极的扩散与极化效应的微妙平衡。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没有只是罗列方法,而是通过一个关于区域创新网络动态演化的案例研究,生动展示了如何利用空间权重矩阵的构建与优化来提高模型的解释力和预测精度。这部分内容对从事城市规划和区域经济研究的人来说,简直是宝库。此外,书中对“数字孪生城市”的地理信息基础的探讨也十分超前,它不仅仅停留在概念炒作,而是深入到了数据采集、模型构建和实时反馈机制的底层逻辑。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学术化,但逻辑严密,读起来需要集中精力,但每一次深入都能获得巨大的思维提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