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财政学
定价:31.00元
售价:21.1元,便宜9.9元,折扣68
作者:钟晓敏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3-01
ISBN:9787040297423
字数:
页码:34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精品课程教材:财政学》的编写力求规范、准确和简洁,既注重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阐述,也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并吸收反映我国当代财政改革发展的新成果。为了帮助读者系统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拓展相关理论及对有关内容进行深入学习,《精品课程教材:财政学》每章均设有本章学习目标、本章小结、重要概念、思考题以及进一步阅读文献和参考文献等板块。
《精品课程教材:财政学》是精品课程“财政学”的主干教材。《精品课程教材:财政学》共有15章,内容涉及财政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公共决策理论、公品理论、外部性理论、公共支出理论与主要公共支出分析、成本-收益分析、公共收入概论、税收理论与税收制度、公共债务、预算、间财政关系、财政政策等。《财政学》的编写力求规范、准确和简洁,既注重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阐述,也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并吸收反映我国当代财政改革发展的新成果。为了帮助读者系统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拓展相关理论及对有关内容进行深入学习,《精品课程教材:财政学》每章均设有本章学习目标、专栏、本章小结、重要概念、思考题以及进一步阅读文献和参考文献等板块。《精品课程教材:财政学》适合于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使用,也可以作为经管类人员或其他人员了解财政学的参考读物。
1 导论
本章学习目标
1.1 社会为什么需要
1.1.1 想象一个没有的经济
1.1.2 混合经济的缘由
1.1.3 混合经济中的
1.2 活动与财政学主题
1.2.1 理解活动
1.2.2 财政学主题
1.3 财政收支活动概览
1.3.1 财政收支活动
1.3.2 财政收支规模
1.3.3 财政收支结构
1.4 评价财政收支活动:两种不同的价值观
1.4.1 机械论
1.4.2 有机论
1.4.3 两种价值观的进一步分析
本章小结
重要概念
思考题
进一步阅读文献
参考文献
附录
2 财政学的分析工具
本章学习目标
2.1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2.1.1 为什么要进行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2.1.2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概念
2.1.3 一个例子
2.2 实证分析工具
2.2.1 实证数据的取得
2.2.2 数据与观点的运用
2.3 规范分析工具
2.3.1 帕累托标准与福利经济学定理
2.3.2 福利的衡量
2.3.3 标准的选择
2.3.4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
本章小结
重要概念
思考题
进一步阅读文献
参考文献
3 财政活动中的公共决策问题
本章学习目标
3.1 公共决策特征与公共决策要素
3.1.1 公共决策与私人决策
3.1.2 公共决策要素
3.2 公共决策原则
3.2.1 一致通过原则
3.2.2 多数票原则
3.2.3 互投赞成票
3.2.4 中间投票人定理
3.2.5 阿罗不可能定理
3.3 公共决策参与人动机分析
3.3.1 政治家动机
3.3.2 选民动机
3.3.3 特殊利益集团动机与寻租行为
3.3.4 官僚动机及行为
3.3.5 专家与媒体对公共决策的影响
本章小结
重要概念
思考题
进一步阅读文献
参考文献
4 公品
本章学习目标
4.1 什么是公品?
4.1.1 公品的概念与性质
4.1.2 公品与私人产品的数学形式
4.1.3 混合产品
4.1.4 进一步的说明
4.2 公品有效提供的条件与机制
4.2.1 垂直加总与萨缪尔森条件
4.2.2 与私人产品有效率提供条件的比较
4.2.3 关于公品有效率提供的进一步讨论
4.3 公共提供与公共生产
4.3.1 关于公共提供与公共生产的几点说明
4.3.2 关于公共生产与公共定价问题的进一步讨论
4.4 公品的受益范围
本章小结
重要概念
思考题
进一步阅读文献
参考文献
5 外部性
本章学习目标
5.1 外部性的本质
5.1.1 外部性的概念与分类
5.1.2 外部性与公品的关系
5.2 外部性的经济分析
5.2.1 负外部性
5.2.2 正外部性
5.3 外部性的私人对策
5.3.1 科斯定理
5.3.2 合并
5.3.3 社会习俗
5.4 外部性的公共对策
5.4.1 庇古税
5.4.2 规制
5.4.3 排污许可证
5.5 共有资源与公地的悲剧
本章小结
重要概念
思考题
进一步阅读文献
参考文献
6 公共支出理论
本章学习目标
6.1 公共支出概述
6.1.1 公共支出的概念
6.1.2 公共支出的分类
6.1.3 公共支出的经济影响
6.2 公共支出的规模
6.2.1 公共支出规模增长趋势
6.2.2 公共支出规模增长的理论
6.3 公共支出控制
6.3.1 公共支出的总量控制
6.3.2 公共支出的结构控制
6.3.3 公共支出控制的方法
本章小结
重要概念
思考题
进一步阅读文献
参考文献
7 主要公共支出分析
本章学习目标
7.1 教育支出
7.1.1 介入教育领域的理论依据
7.1.2 我国教育支出分析
7.1.3 进一步思考
7.2 基础设施投资支出
7.2.1 介人基础设施的原因
7.2.2 投资基础设施的范围及介入方式
7.2.3 我国基础设施投资支出分析
7.2.4 进一步思考
7.3 社会保障支出
7.3.1 介入社会保障的理由
7.3.2 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及筹资模式
7.3.3 社会保障对经济行为人的影响分析
7.3.4 社会保障支出分析
本章小结
重要概念
思考题
进一步阅读文献
参考文献
8 成本一收益分析
本章学习目标
8.1 私人部门成本一收益分析
8.1.1 现值
8.1.2 成本一收益分析的评价标准
8.2 公共支出项目的成本一收益分析
8.2.1 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成本一收益分析的不同
8.2.2 公共支出项目成本一收益分析的步骤
8.2.3 社会贴现率的选择
8.3 公共支出项目成本一收益分析案例
8.3.1 教育投资的成本一收益分析
8.3.2 公路扩建的成本一收益分析
8.3.3 成本一收益分析的进一步讨论
本章小结
重要概念
思考题
进一步阅读文献
参考文献
9 公共收入概论
本章学习目标
9.1 税收
9.1.1 税收的特征与功能
9.1.2 税收要素
9.2 其他收入
9.2.1 公共收费
9.2.2 罚没收入
9.2.3 公债收入
9.2.4 国有资产收入
9.2.5 通货膨胀税
9.3 按预算科目划分的收入体系
本章小结
重要概念
思考题
进一步阅读文献
参考文献
10 税收理论
本章学习目标
10.1 税收与公平
10.1.1 受益原则
10.1.2 支付能力原则
10.2 税收的转嫁与归宿
10.2.1 税收的转嫁
10.2.2 税收的归宿
10.2.3 商品税的转嫁与归宿
10.2.4 利润税的转嫁与归宿
10.2.5 个人所得税的转嫁与归宿
10.2.6 税收归宿与资本化
10.2.7 税收转嫁与归宿和收入再分配
10.3 税收与效率
10.3.1 超额负担的衡量
10.3.2 税收超额负担与需求曲线
10.3.3 税制运行成本
10.4 优税收
10.4.1 优商品税
10.4.2 优所得税
10.4.3 评价税制的标准
本章小结
重要概念
思考题
进一步阅读文献
参考文献
11 税收制度
本章学习目标
11.1 税制概论
11.1.1 税收制度的组成结构与发展
11.1.2 中国的税制改革:简要的历史回顾
11.2 商品税类
11.2.1 商品税类:对象和特点
11.2.2 商品课税的主要税种
11.3 所得税类
11.3.1 企业所得税
11.3.2 个人所得税
11.3.3 社会保障税
11.4 其他税类
11.4.1 财产税类
11.4.2 资源税类
11.4.3 特定目的税
本章小结
重要概念
思考题
进一步阅读文献
参考文献
12 公共债务
本章学习目标
12.1 公债的概念、特征与种类
12.1.1 公债的概念界定
12.1.2 公债的“三性”特征
12.1.3 公债的种类分析
12.2 公债负担理论
12.2.1 公债负担的三种情形
12.2.2 公债负担限度的理论解释
12.2.3 公债负担规模的影响因素及其衡量指标
12.3 中外各国公债的规模变化及其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
重要概念
思考题
进一步阅读文献
参考文献
13 预算
本章学习目标
13.1 预算概述
13.1.1 预算的含义
13.1.2 预算的原则
13.1.3 预算的形式
13.1.4 预算体系
13.1.5 我国的预算程序
13.2 国家金库
13.2.1 国库的类型
13.2.2 国库的职责
13.2.3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13.2.4 我国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本章小结
重要概念
思考题
进一步阅读文献
参考文献
14 间财政关系
本章学习目标
14.1 间职能分工与支出划分
14.1.1 资源配置职能的分工
14.1.2 收入再分配职能的分工
14.1.3 宏观经济稳定职能的分工
14.1.4 间支出划分
14.2 间收入划分
14.2.1 税收划分的三种方式
14.2.2 税种划分的原则
14.3 间转移支付
14.3.1 转移支付存在的理由
14.3.2 转移支付的类型及经济效应
14.4 我国的财政体制
14.4.1 分级包干财政体制
14.4.2 分税制财政体制
本章小结
重要概念
思考题
进一步阅读文献
参考文献
15 财政政策
本章学习目标
15.1 宏观经济波动与政策
15.2 财政政策与短期需求管
15.2.1 总需求
15.2.2 可供选择的财政政策
15.2.3 相机抉择与自动稳定器1
15.2.4 政策乘数
15.2.5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搭配
15.3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演变:1988-2009年
15.3.1 阶段(1988-1992年)
15.3.2 第二阶段(1993-1997年)
15.3.3 第三阶段(1998-2003年)
15.3.4 第四阶段(2003-2008年)
15.3.5 第五阶段(2008年11月-2009年)
15.4 财政政策与长期经济增长
15.4.1 经济增长的源泉
15.4.2 可供选择的财政政策
本章小结
重要概念
思考题
进一步阅读文献
参考文献
名词解释
钟晓敏教授,男,1963年出生,经济学博士,现任浙江财经学院副院长,长期从事财政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是特色专业财政学的专业负责人,国家精品课程“财政学”的负责人,也是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财政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全国财政学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享受特殊津贴,是浙江省教学名师一曾主编面向21世纪高等学校财政学专业主干课程教材《地方财政学》,在《经济研究》、《财政研究》、《财贸经济》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曾多次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和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
2.按人类活动分类
如果我们把人类的活动划分为消费活动和生产活动,那么外部性也可以据此区分为消费的外部性和生产的外部性。
(1)消费的外部性。消费的外部性是指人类消费活动中产生的外部性。比如,你在自己家的私人花园摆放了很多漂亮的花草,美化环境会使你的邻居受益,但是你的邻居并不会为此向你做出任何支付,这是消费的正外部性。又比如,你在公众场合抽烟、扔垃圾会影响他人健康,但你却没有向受害者支付任何形式的补偿费,这是消费的负外部性。
(2)生产的外部性。人类的生产活动中也存在着外部性,即生产的外部性。比如,一些化工、钢铁、炼油等污染严重行业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水、废气等污染物会给其他生产者与消费者造成损害,但是这些污染物的排放者却没有给予受害者以应有的赔偿,这就是生产的负外部性。又比如,一家企业研发出了一种新产品,受到市场欢迎,使得其他企业竞相模仿,而这些模仿企业并未向初研发的企业支付任何费用,那么生产中就存在着正外部性。
此外,现实中还存在着相互的外部性。比如,果园主扩大果树种植面积会使养蜂者受益,养蜂者无须向果园主付费。在果树授粉期养蜂者同样使果园主受益,果园主也无须向养蜂者付费。这是一个典型的相互造成外部性的例子。
……
1 导论
本章学习目标
1.1 社会为什么需要
1.1.1 想象一个没有的经济
1.1.2 混合经济的缘由
1.1.3 混合经济中的
1.2 活动与财政学主题
1.2.1 理解活动
1.2.2 财政学主题
1.3 财政收支活动概览
1.3.1 财政收支活动
1.3.2 财政收支规模
1.3.3 财政收支结构
1.4 评价财政收支活动:两种不同的价值观
1.4.1 机械论
1.4.2 有机论
1.4.3 两种价值观的进一步分析
本章小结
重要概念
思考题
进一步阅读文献
参考文献
附录
2 财政学的分析工具
本章学习目标
2.1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2.1.1 为什么要进行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2.1.2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概念
2.1.3 一个例子
2.2 实证分析工具
2.2.1 实证数据的取得
2.2.2 数据与观点的运用
2.3 规范分析工具
2.3.1 帕累托标准与福利经济学定理
2.3.2 福利的衡量
2.3.3 标准的选择
2.3.4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
本章小结
重要概念
思考题
进一步阅读文献
参考文献
3 财政活动中的公共决策问题
本章学习目标
3.1 公共决策特征与公共决策要素
3.1.1 公共决策与私人决策
3.1.2 公共决策要素
3.2 公共决策原则
3.2.1 一致通过原则
3.2.2 多数票原则
3.2.3 互投赞成票
3.2.4 中间投票人定理
3.2.5 阿罗不可能定理
3.3 公共决策参与人动机分析
3.3.1 政治家动机
3.3.2 选民动机
3.3.3 特殊利益集团动机与寻租行为
3.3.4 官僚动机及行为
3.3.5 专家与媒体对公共决策的影响
本章小结
重要概念
思考题
进一步阅读文献
参考文献
4 公品
本章学习目标
4.1 什么是公品?
4.1.1 公品的概念与性质
4.1.2 公品与私人产品的数学形式
4.1.3 混合产品
4.1.4 进一步的说明
4.2 公品有效提供的条件与机制
4.2.1 垂直加总与萨缪尔森条件
4.2.2 与私人产品有效率提供条件的比较
4.2.3 关于公品有效率提供的进一步讨论
4.3 公共提供与公共生产
4.3.1 关于公共提供与公共生产的几点说明
4.3.2 关于公共生产与公共定价问题的进一步讨论
4.4 公品的受益范围
本章小结
重要概念
思考题
进一步阅读文献
参考文献
5 外部性
本章学习目标
5.1 外部性的本质
5.1.1 外部性的概念与分类
5.1.2 外部性与公品的关系
5.2 外部性的经济分析
5.2.1 负外部性
5.2.2 正外部性
5.3 外部性的私人对策
5.3.1 科斯定理
5.3.2 合并
5.3.3 社会习俗
5.4 外部性的公共对策
5.4.1 庇古税
5.4.2 规制
5.4.3 排污许可证
5.5 共有资源与公地的悲剧
本章小结
重要概念
思考题
进一步阅读文献
参考文献
6 公共支出理论
本章学习目标
6.1 公共支出概述
6.1.1 公共支出的概念
6.1.2 公共支出的分类
6.1.3 公共支出的经济影响
6.2 公共支出的规模
6.2.1 公共支出规模增长趋势
6.2.2 公共支出规模增长的理论
6.3 公共支出控制
6.3.1 公共支出的总量控制
6.3.2 公共支出的结构控制
6.3.3 公共支出控制的方法
本章小结
重要概念
思考题
进一步阅读文献
参考文献
7 主要公共支出分析
本章学习目标
7.1 教育支出
7.1.1 介入教育领域的理论依据
7.1.2 我国教育支出分析
7.1.3 进一步思考
7.2 基础设施投资支出
7.2.1 介人基础设施的原因
7.2.2 投资基础设施的范围及介入方式
7.2.3 我国基础设施投资支出分析
7.2.4 进一步思考
7.3 社会保障支出
7.3.1 介入社会保障的理由
7.3.2 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及筹资模式
7.3.3 社会保障对经济行为人的影响分析
7.3.4 社会保障支出分析
本章小结
重要概念
思考题
进一步阅读文献
参考文献
8 成本一收益分析
本章学习目标
8.1 私人部门成本一收益分析
8.1.1 现值
8.1.2 成本一收益分析的评价标准
8.2 公共支出项目的成本一收益分析
8.2.1 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成本一收益分析的不同
8.2.2 公共支出项目成本一收益分析的步骤
8.2.3 社会贴现率的选择
8.3 公共支出项目成本一收益分析案例
8.3.1 教育投资的成本一收益分析
8.3.2 公路扩建的成本一收益分析
8.3.3 成本一收益分析的进一步讨论
本章小结
重要概念
思考题
进一步阅读文献
参考文献
9 公共收入概论
本章学习目标
9.1 税收
9.1.1 税收的特征与功能
9.1.2 税收要素
9.2 其他收入
9.2.1 公共收费
9.2.2 罚没收入
9.2.3 公债收入
9.2.4 国有资产收入
9.2.5 通货膨胀税
9.3 按预算科目划分的收入体系
本章小结
重要概念
思考题
进一步阅读文献
参考文献
10 税收理论
本章学习目标
10.1 税收与公平
10.1.1 受益原则
10.1.2 支付能力原则
10.2 税收的转嫁与归宿
10.2.1 税收的转嫁
10.2.2 税收的归宿
10.2.3 商品税的转嫁与归宿
10.2.4 利润税的转嫁与归宿
10.2.5 个人所得税的转嫁与归宿
10.2.6 税收归宿与资本化
10.2.7 税收转嫁与归宿和收入再分配
10.3 税收与效率
10.3.1 超额负担的衡量
10.3.2 税收超额负担与需求曲线
10.3.3 税制运行成本
10.4 优税收
10.4.1 优商品税
10.4.2 优所得税
10.4.3 评价税制的标准
本章小结
重要概念
思考题
进一步阅读文献
参考文献
11 税收制度
本章学习目标
11.1 税制概论
11.1.1 税收制度的组成结构与发展
11.1.2 中国的税制改革:简要的历史回顾
11.2 商品税类
11.2.1 商品税类:对象和特点
11.2.2 商品课税的主要税种
11.3 所得税类
11.3.1 企业所得税
11.3.2 个人所得税
11.3.3 社会保障税
11.4 其他税类
11.4.1 财产税类
11.4.2 资源税类
11.4.3 特定目的税
本章小结
重要概念
思考题
进一步阅读文献
参考文献
12 公共债务
本章学习目标
12.1 公债的概念、特征与种类
12.1.1 公债的概念界定
12.1.2 公债的“三性”特征
12.1.3 公债的种类分析
12.2 公债负担理论
12.2.1 公债负担的三种情形
12.2.2 公债负担限度的理论解释
12.2.3 公债负担规模的影响因素及其衡量指标
12.3 中外各国公债的规模变化及其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
重要概念
思考题
进一步阅读文献
参考文献
13 预算
本章学习目标
13.1 预算概述
13.1.1 预算的含义
13.1.2 预算的原则
13.1.3 预算的形式
13.1.4 预算体系
13.1.5 我国的预算程序
13.2 国家金库
13.2.1 国库的类型
13.2.2 国库的职责
13.2.3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13.2.4 我国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本章小结
重要概念
思考题
进一步阅读文献
参考文献
14 间财政关系
本章学习目标
14.1 间职能分工与支出划分
14.1.1 资源配置职能的分工
14.1.2 收入再分配职能的分工
14.1.3 宏观经济稳定职能的分工
14.1.4 间支出划分
14.2 间收入划分
14.2.1 税收划分的三种方式
14.2.2 税种划分的原则
14.3 间转移支付
14.3.1 转移支付存在的理由
14.3.2 转移支付的类型及经济效应
14.4 我国的财政体制
14.4.1 分级包干财政体制
14.4.2 分税制财政体制
本章小结
重要概念
思考题
进一步阅读文献
参考文献
15 财政政策
本章学习目标
15.1 宏观经济波动与政策
15.2 财政政策与短期需求管
15.2.1 总需求
15.2.2 可供选择的财政政策
15.2.3 相机抉择与自动稳定器1
15.2.4 政策乘数
15.2.5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搭配
15.3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演变:1988-2009年
15.3.1 阶段(1988-1992年)
15.3.2 第二阶段(1993-1997年)
15.3.3 第三阶段(1998-2003年)
15.3.4 第四阶段(2003-2008年)
15.3.5 第五阶段(2008年11月-2009年)
15.4 财政政策与长期经济增长
15.4.1 经济增长的源泉
15.4.2 可供选择的财政政策
本章小结
重要概念
思考题
进一步阅读文献
参考文献
名词解释
这本书就像一张陈年的地图,带着我穿越了那些曾经让我头疼的经济学概念。我一直以为财政学是枯燥乏味的数字和理论堆砌,但这本书却以一种我从未想过的方式,将宏观经济的脉络展现在我眼前。读它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像一个侦探,在解读政府收支的蛛丝马迹,分析税收政策如何影响我们的钱包,以及公共支出如何塑造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书中那些生动的案例,让我对“国家”这个庞大而抽象的实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开始思考,为什么政府会做出这样的决定?这些决定又会对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产生怎样的连锁反应?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公共财政效率的讨论,它让我意识到,钱花在刀刃上远比一味地增加投入更重要。这本书没有给我提供发财秘诀,但它给了我一种看待世界的新视角,让我更加理性地审视那些关于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和政府角色的讨论。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社会议题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对政府的运作机制充满好奇,而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理解财政决策的门。它没有回避那些复杂的理论,但通过清晰的逻辑和层层递进的分析,让我逐步掌握了财政学的核心要义。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严谨性,每一个观点都有扎实的理论支撑,每一个例子都经过精心的筛选。读完之后,我对一些曾经模糊的概念,比如财政赤字、国债、货币政策等,都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运用财政学的思维去解读新闻事件,去评判政策的得失。我不再是那个被动接受信息的旁观者,而是能够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去思考。它让我明白,经济学的本质是人性的选择,而财政学则是集体选择如何配置资源,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重要工具。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对这本书的期待并不高,毕竟“财政学”三个字听起来就有些遥不可及。但读进去之后,我却被它深深吸引住了。它没有那种故弄玄虚的学术腔调,而是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原本晦涩的理论讲得生动有趣。我像是走进了一个巨大的实验室,作者带领我一步步解剖那些经济现象背后的原理。从税收的种类和影响,到政府的支出决策,再到货币政策如何调控经济,每一个部分都像拼图一样,逐渐构建起我对宏观经济的整体认知。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公共物品的讨论,它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有些东西是需要政府来提供的,以及如何衡量这些公共服务的效率。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对经济问题一无所知的门外汉,而是能够对一些社会经济现象有更深刻的理解和分析。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启发。我原本以为财政学只是关于钱的计算,但它所探讨的远不止于此。它深入到政府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如何制定政策来应对通货膨胀和失业等难题。书中关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对比分析,让我对国家调控经济的手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财政纪律的探讨印象深刻,它让我意识到,一个健康的财政状况对于国家的长期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我开始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经济数据,去思考它们背后所代表的意义。这本书没有给我提供直接的投资建议,但它赋予了我一种洞察经济运行规律的能力,让我能够更理性地看待经济波动,更明智地做出个人决策。
评分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国家的运作,就必须理解它的财政。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并且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次思维的洗礼。作者以一种系统性的方式,将复杂的财政理论拆解开来,并用大量鲜活的案例加以佐证,让原本枯燥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我从书中学习到了如何分析政府预算的构成,如何评估税收政策的公平性和效率,以及如何理解国际收支平衡表所反映的国家经济状况。这本书没有给我灌输任何特定的政治观点,而是以一种客观中立的态度,引导我独立思考。它让我明白,经济决策从来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多方面博弈的结果。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这个世界有了更深刻的洞察力,能够以更理性的态度去理解那些关于经济发展和国家治理的讨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