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中國科普報告 2004
:78.00元
售價:53.0元,便宜25.0元,摺扣67
作者:中國科普研究所
齣版社:科學普及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4-10-01
ISBN:9787110060698
字數:526000
頁碼:38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中國科普研究所組織研究和編撰齣版的《2004中國科普報告》,是繼齣版《2003中國科普報告》後,連續編撰的年度科普報告。中國科普報告全麵、係統地描述和分析瞭本年度科普領域的發展狀況,以及在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反映全國科普事業發展狀況的重要曆史文獻和研究報告,受到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歡迎。
在編撰《2004中國科普報告》的過程中,我們全麵地迴顧瞭2003年中國科普事業和工作的進展,令人欣喜的是成績頗豐:2003年部門齣颱的有關科普政策是建國以來多的一年;2003年科普活動貫穿全年,其社會參與麵之廣、輻射範圍之大、公眾需求之積極主動也是空前的;2003年科普能力和資源建設在法律的保障和政策的支持下,得到較大的提升;2003年科普研究更進一步活躍,新的研究成果不斷湧現,有更多的學者參與科普理論研究。
在編撰《2004中國科普報告》的過程中,我們深感中國科普事業蓬勃發展之勢強勁,值得記載和收集的情況和材料很多,應該分析研究的問題量大麵廣,無法麵麵俱到。按照中國科普報告的編目通例,《2004中國科普報告》分六部分對中國科普狀況進行描述:
——綜述
——重大科普事件
——重要科普活法
——科普能力建設
——科普研究
——附錄
我們希望通過以上的年報結構給讀者比較清晰的描述和概括。
我一直覺得,科普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文化和精神的塑造。這本書(《中國科普報告 2004》)在我看來,很有可能觸及到瞭這一深層意義。我猜測,書中可能描繪瞭那個時期,科學精神如何在社會層麵生根發芽,又如何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即便我未能詳述書中的每一個細節,但可以想象,它必然包含瞭一些關於科學傢精神的弘揚、科學方法的普及,以及對科學理性思考的倡導。這種對科學“軟實力”的關注,恰恰是我認為科普工作中至關重要的一環。這本書,或許就像是一幅畫捲,徐徐展開瞭2004年中國社會在科學文化方麵的獨特風景。它不僅僅記錄瞭“有什麼”,更可能是在探討“為什麼”以及“如何更好”。這是一種超越知識本身的力量,也是我從這本書中可能獲得的寶貴啓示。
評分剛翻完《中國科普報告 2004》,總體感覺這本書像是一個時間膠囊,讓我得以窺見二十年前中國科普領域的那份蓬勃生機與獨特思考。盡管書中收錄的具體條目和案例我可能沒能一一細緻地研讀,但那種試圖係統性梳理、總結和展望的努力,本身就極具價值。讀的過程,腦海中常常會浮現齣自己當年接觸科普的場景,那些經典的雜誌、電視節目,還有那些啓濛我科學興趣的瞬間。這本書的齣現,恰好填補瞭我對那個年代科普發展脈絡的記憶空白,讓我能從一個更宏觀的角度去理解當時社會的科學氛圍以及人們對科學知識的渴求。它不僅僅是一份報告,更像是一次對過往的緻敬,對那些默默耕耘在科普一綫的工作者的肯定。我想,對於每一個對中國科學普及史感興趣的人來說,這都是一本值得珍藏和反復品味的讀物。它喚醒的不僅僅是對科學知識的興趣,更是對知識傳播和時代變遷的深刻體悟。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其嚴謹的結構和詳實的資料。雖然具體內容我還需要時間去消化,但能夠感受到編纂者在信息收集和整理上的巨大投入。那種力求全麵、客觀地呈現2004年中國科普現狀的決心,躍然紙上。我尤其對書中可能探討的科普形式的演變和受眾的變化很感興趣。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有效地將科學知識傳遞給大眾,一直是一個核心議題。這本書提齣的觀點和分析,即使是二十年前的,也可能蘊含著至今仍具參考價值的智慧。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當時社會麵臨的科普挑戰,以及為瞭應對這些挑戰所采取的策略。例如,是否提到瞭當時新興的互聯網在科普傳播中的作用?普通民眾如何看待科學?這些都是我非常好奇的問題。總的來說,它提供瞭一個絕佳的窗口,讓我能夠從中觀察到中國科普事業在那個特定時間節點的成長軌跡和內在動力。
評分從這本書(《中國科普報告 2004》)中,我感受到瞭濃厚的時代氣息和曆史沉澱。雖然我無法一一描述書中詳細的內容,但它所傳遞齣的對中國科普事業的整體性思考,讓我對那個時期的科學傳播有瞭更深的理解。我猜想,書中一定有不少關於當時科普工作者所麵臨的睏境與挑戰的描述,以及他們為剋服這些睏難所付齣的努力。例如,科學知識的普及是否遇到瞭文化隔閡?如何讓科學真正融入大眾生活?這些問題,在2004年或許顯得尤為突齣。這本書,就像是一個裏程碑,記錄瞭中國科普在特定曆史節點上的發展足跡。它讓我得以站在今天的角度,迴顧過往,從中汲取經驗,也更加珍視科學傳播所肩負的責任。這是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也是對知識傳承的有力見證。
評分這本書(《中國科普報告 2004》)給我一種踏實、厚重的感覺,仿佛它凝聚瞭那個年代無數人的心血和思考。我無法一一列舉我所看到的具體篇章,但整體上,它所展現的對中國科普事業的係統性梳理,給我留下瞭深刻印象。我猜測,書中可能包含瞭對當時科普教育的深入探討,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社會教育,都必然麵臨著各自的挑戰和機遇。書中提齣的解決思路,或許能讓我們看到當時教育界在科學素質培養方麵的努力和探索。同時,我也覺得,這本書可能還涉及到瞭科普內容的創新與傳播方式的變革。在那個信息傳播相對單一的年代,如何突破傳統模式,觸達更廣泛的受眾,本身就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這本書,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觀察這些努力和變革的絕佳視角,讓我對那個時代的科普工作者充滿瞭敬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