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LED照明设计与应用(修订版)
定价:32.00元
作者:李农,杨燕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5-01
ISBN:978703033884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关于LED照明的系统读物,主要由五部分组成,即基础篇、测试方法篇、设计指南篇、应用篇与资料篇。通过阅读本书可帮助读者全方位了解LED的工作原理、测试方法、设计原理与应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本书的资料篇,相信读者在实际应用时也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书通过大量的插图与表格对内容进行深入浅出的论述,使之达到了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效果,非常适合读者学习。
本书可作为照明相关领域的专业参考书,而且对希望系统全面了解LED照明知识的人士而言,也将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专业读物。
目录
章基 础 篇1.1LED的历史
1.1.1砷(As)类的化合物半导体LED——GaAs类的
红外LED及AlGaAs类的红光LED
1.1.2砷(As)、磷(P)类化合物半导体LED——GaAsP类
红光LED
1.1.3磷(P)类化合物半导体LED——GaP类绿光LED
1.1.4磷(P)类的四元混晶化合物半导体LED——
AlGaInP类黄绿光~红光LED
1.1.5氮(N)类化合物半导体LED——GaN类蓝光LED
与绿光LED
1.1.6氮(N)类化合物半导体LED——GaN类白光LED
1.2LED的发光原理(半导体发光原理与性质)
1.2.1何谓LED(发光二极管)
1.2.2发光二极管与白炽灯的差异
1.2.3发光原理
1.2.4发光波长的分布
1.3白光的原理
1.3.1何为白光
1.3.2白光LED的实现方法
1.4LED光源的特点
1.4.1LED与传统光源的比较
1.4.2光学特性
1.4.3电气特性
1.4.4可靠性
1.4.5其他
ⅷⅸ目录目录1.5白光LED器件
1.5.1白光LED器件的构造与性能
1.5.2构成材料——封装树脂
1.5.3构成材料——荧光粉
1.5.4构成材料——LED芯片
1.5.5构成材料——外罩
1.6白光LED器件的制造
1.6.1晶锭生成(单晶制造)
1.6.2单晶晶片制造
1.6.3外延层生长
1.6.4LED芯片制造
1.6.5白光LED器件制造
1.7热点话题(新技术介绍)
1.7.1LED用荧光粉
1.7.2GaN衬底LED
第2章测试方法篇2.1电气特性的标准和测试方法
2.2光特性的标准与测试方法
2.3温度特性的标准与测试方法
2.4热特性的标准与测试方法
2.5寿命的标准与测试方法
2.6可靠性的标准与测试方法
2.7安全性的标准与测试方法
附录相关标准与组织一览表
第3章设计指南篇3.1照明灯具的设计流程
3.1.1照明灯具的要求
3.1.2综合效率
3.1.3LED芯片的选择与工作点设定
3.1.4配光控制方式的选择
3.1.5电路方式的选择
3.1.6散热设计
3.2光学设计
3.2.1概述
3.2.2使用需求的确定
3.2.3LED芯片的选定
3.2.4光学设计
3.3电路设计
3.3.1概述
3.3.2LED基本特性
3.3.3LED驱动方式
3.3.4亮度控制
3.3.5LED的集成电路
3.3.6电源电路
3.3.7电源系统
3.4可靠性设计
3.4.1散热设计
3.4.2静电防护
3.5安全设计
3.5.1概述
3.5.2安全设计与法规
3.5.3具体的安全设计
3.5.4法律法规
3.5.5对人体的影响和生物安全性
3.5.6对环境的影响
3.5.7小结ⅹ
第4章应 用 篇4.1照明领域
4.1.1住宅领域
4.1.2设施领域
4.1.3店铺领域
4.1.4室外领域
4.1.5效果表现领域
4.2背光领域
4.3道路交通领域
4.3.1LED信号灯
4.3.2隧道标识灯
4.3.3路灯
4.3.4步道灯
4.3.5防犯灯
4.3.6庭院灯
4.4移动物体领域
4.4.1汽车
4.4.2火车车厢
4.5标识与显示屏领域
4.5.1标识领域
4.5.2彩色显示屏领域
4.6其他领域
第5章资 料 篇5.1用语解释
5.2LED照明推进协会的活动
5.3主要企业的技术与产品信息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第二段评价: 坦率地说,对于那些已经浸淫行业多年,主要从事高端工业或专业级照明系统开发的设计师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可能更多体现在它对“标准”和“规范”的梳理上。我个人最欣赏的是它对最新的国际照明标准(如IESNA的某些推荐值)的引用和解读,这对于保证产品出口或满足特定行业认证(比如某些医疗或室内标准)至关重要。书中对不同应用场景下的照度要求、统一眩光值(UGR)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利用调光技术(如PWM和模拟调光)来避免人眼不适感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可靠性测试和寿命评估的部分,那些关于加速老化测试的流程和数据分析方法的描述,为我们建立内部质量控制体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操作蓝本。虽然部分涉及到高级电源拓扑的讨论略显简略,但总体而言,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知识框架,确保了你在进行任何设计时,都能站在合规和性能优化的制高点上。这本书更像是一本高质量的技术参考手册,适合在设计过程中随时翻阅查验关键参数。
评分第五段评价: 这本书的排版和结构设计也值得称赞,它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和知识检索效率。作者采用了非常清晰的逻辑层次结构,每一章都以清晰的目标陈述开始,内容组织上做到了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我尤其欣赏它在介绍复杂系统时所采用的“模块化”讲解方式,比如将LED驱动电源、热管理、光学系统和控制接口分别进行深度剖析,然后再将它们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照明解决方案。这种分而治之的方法,使得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薄弱点进行针对性学习,而无需强迫自己一次性消化全部内容。此外,书中附带的案例分析环节非常精彩,它们并非是凭空捏造的理想模型,而是基于真实的产品开发流程进行的复盘,展示了设计师在面对资源限制、成本压力和性能要求时是如何进行权衡和取舍的。这种对设计哲学和工程现实的探讨,使得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技术指南,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全面发展、富有洞察力的照明工程师的入门教材。
评分第四段评价: 对于像我这样,主要负责项目实施和现场调试的技术人员来说,这本书的实用性体现在它对“常见故障排除”和“现场优化”的细致描述上。很多理论书籍只是告诉你“应该怎么做”,但这本书却花了不少篇幅讲解“如果出错了该怎么办”。比如,它列举了电源纹波过大、散热不良导致的光衰加速、以及驱动芯片选型不当引起的电磁兼容(EMC)问题,并给出了详细的诊断步骤和现场快速修复建议。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关于光学模组装配公差对配光的影响分析,这在实际生产线上经常是一个被忽视的细节,但作者却用图示说明了微小偏差可能导致的宏观光强分布变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经验性的“禁忌”和“最佳实践”,这些都不是教科书上的标准内容,而是长期实践积累下来的“软知识”,对于指导初级工程师快速上手、避免低级错误非常有帮助。这本书的实操指导性极强,简直可以作为一线工程师的口袋工具书。
评分第一段评价: 这本书简直是为那些对光电技术充满好奇,却又苦于找不到清晰指引的初学者量身定做的“指路明灯”。我原本以为深入理解LED的工作原理和复杂的驱动电路会是一件令人望而生畏的事情,但作者似乎深谙读者的心理,用一种极其平易近人的方式,将那些晦涩难懂的物理学概念和电子工程知识层层剥开,展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关于不同类型LED(如COB、SMD)的特性对比分析,图文并茂,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操作层面的指导意义。书中对光学设计部分的处理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它没有仅仅停留在光通量和色温的简单介绍,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透镜和配光曲线来控制光束角和光斑均匀性,这对于实际项目中的照明效果至关重要。我记得自己花了好长时间对比学习了其中关于散热管理的章节,那部分内容详实可靠,直接指导我优化了手头一个小型LED灯具的寿命问题。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架起了从基础电学知识到复杂照明系统设计之间的桥梁,让我在面对实际工程挑战时,不再感到无从下手。它不是那种堆砌公式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你耳边细细道来每一个关键点的注意事项。
评分第三段评价: 我是在一个完全跨界的背景下接触到这本“修订版”的,说实话,我原本对“修订”抱持着一丝怀疑,认为可能只是换了封面,内容大同小异。但事实证明,这次修订是非常有诚意的,特别是针对近几年新兴的智能照明和物联网(IoT)集成方面的内容,做了显著的增强。书中新增的章节详细介绍了如何将照明系统与DALI、Zigbee甚至Matter协议集成,这对于当前追求全屋智能化的趋势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它不仅仅是罗列了这些协议的名称,而是更深入地探讨了如何在硬件层面进行接口设计,以及软件层面的数据结构和控制逻辑。例如,关于颜色管理系统(CMS)的介绍,不再是停留在RGB混色的层面,而是引入了更先进的色彩空间模型(如CIE 1931和CIE 2000),这对于需要精确色彩还原的显示或展示领域的设计工作者来说,是极具启发性的。这种与时俱进的更新,使得这本书的生命力远超其他同类旧版书籍,它确实反映了行业当前的技术前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