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2006-2010北京美的乡村
定价:35.00元
作者: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
出版社:经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3-01
ISBN:978780257293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99kg
编辑推荐
平日奔波在“水泥森林”里
不情愿却——身不由己
偷闲为何不回归大自然去享受那——美丽乡村
内容提要
目录
美丽乡村(代序)
北京美的乡村
明清古韵引宾朋——高碑店村(朝阳区高碑店镇)
温都水城誉四方——郑各庄村(昌平区北七家镇)
绿色交响奏强音——北郎中村(顺义区赵全营镇)
有个神话虫变龙——龙聚山庄(延庆县张山营镇)
黄土地里富贵果——南河村(房山区大石窝镇)
古色古香古村庄——岔道村(延庆县八达岭镇)
百年花乡百花妍——草桥村(丰台区花乡)
数字民俗村——麻峪房村(昌平区长陵镇)
旧金山下别墅群——将军关村(平谷区金海湖镇)
绿满庭院情满园——南卷村(顺义区南法信镇)
北京美的乡村
深山明珠白草畔——四马台村(房山区霞云岭乡)
潮白新村连舆运——榆林村(顺义区北小营镇)
水润山青养生园——东帽湾村(怀柔区汤河口镇)
烽火幽谷粟花源——番屯村(延庆县大庄科乡)
都市农业体闲城——南官村(丰台区王佐镇)
绿色循环康庄路——撞甲峪树(平谷区大华山镇)
一坡樱祧满眼春——樱桃沟村(门头沟区妙峰山镇)
古运码头蕴新风——皇木厂村(通州区张家湾镇)
以文会友聚高朋——香堂村(昌平区崔村镇)
科技兴农千棚春——西黄垡村(大兴区榆垡镇)
……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笔触,在某些章节展现出了一种出乎意料的“温度”。虽然主题宏大,涉及区域规划和政策执行,但时不时会冒出一些极具生活气息的细节。比如,在描述基础设施建设的章节里,它没有停留在介绍“硬”成果,而是花了篇幅描绘了自来水入户后,一个家庭主妇每天早上取水方式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她们家庭生活节奏产生的微妙影响。这种从宏观到微观的跳跃非常自然,让原本严肃的报告增添了一层人情味。这种细腻的观察角度,让我感受到了文字背后推动这一切的,是实实在在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普通人。它让我们意识到,再宏大的国家战略,最终都要落实到改善百姓的柴米油盐之中,而这本书成功地捕捉到了这个关键的连接点。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带着泥土芬芳和阳光气息的色调,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我本来是抱着一种略带审视的眼光去翻阅的,毕竟对于官方性质的出版物,我总会担心文字会过于刻板、数据会过于冰冷。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时,我发现它成功地描绘了一个时代的侧影。它不仅仅是记录了某一个时期的具体政策落实情况,更像是一部口述历史的片段集合。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一些典型村庄在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阵痛与喜悦的对比描述。比如,有一章节详细记录了某地在推广新型农业技术时,老一辈村民从抵触到接受的全过程,那种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让冰冷的数字背后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它让我们看到,所谓“乡村发展”,绝非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而是人与土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塑与和解。这种对“人”的关注,是这本书最让我动容的地方。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坦白说,有些地方读起来需要耐心,因为它像是一部结构严谨的编年史,记录的颗粒度非常细。但正是这种细密,赋予了它极高的史料价值。我不是专业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关注社会变迁的普通读者,我从中捕获到了许多关于“治理能力”提升的案例。特别是那些关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新农村社区治理模式的探索,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管理学教科书。书中对某些试点项目的评估,采用了多维度对比分析的方法,比如比较了不同管理模式下,村民参与度和满意度的差异。这种严谨的对比,让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哪种路径更符合乡村的内在逻辑。总而言之,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但它为你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特定时期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实践的大门,信息量之大,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精髓。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我的阅读体验,那应该是“脉络清晰”。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构建了一个清晰的逻辑链条,将2006年到2010年这关键五年间,北京乡村工作的主线索梳理得井井有条。我最欣赏的是它对“规划”与“落地”之间差异的探讨。很多官方文件都会强调规划的蓝图,但这本书敢于深入挖掘在实际操作层面,面对地方历史遗留问题和资源约束时,规划是如何被灵活调整、甚至被迫修正的过程。这种对“过程”的记录,远比对“结果”的炫耀更有价值。它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让我们去理解一个超大城市群在面对自身腹地发展时所采取的审慎态度和渐进策略。对于任何对区域经济地理或当代中国城乡关系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个极具参考性的文本资料库。
评分初读此书,我感觉自己仿佛被邀请参加了一场关于“北京郊区变迁”的深度纪录片观摩会,但不同的是,这里的叙述者拥有无可比拟的内部视角。它没有回避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挑战,这才是它最可贵之处。例如,关于土地流转和农民增收的部分,作者巧妙地穿插了当时基层干部在执行政策时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和权衡取舍,使得读者可以更立体地理解决策背后的复杂性。我特别留意到其中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那不仅仅是口号式的宣传,而是结合了具体区域的地形地貌和资源禀赋给出的针对性方案。它让我意识到,我们过去对“发展”的理解可能过于单一,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是需要对地域文化和生态环境保持深刻敬畏的。这本书提供了一种超越了单纯经济指标的衡量标准,它衡量的是一种更具韧性和人文关怀的进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