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晓十主编的《外国音乐教师培养概览》选取八 个**作为研究对象,涵盖了世界四个大洲,分别为 欧洲:德国、英国、俄罗斯;美洲:美国、加拿大; 大洋洲:澳大利亚、新西兰;亚洲:日本。这八个国 家都是发达**,在各级教育基础和教育水平上具有 较深厚的积淀,同时又分别具有各自不同的特色。从 某种意义上讲,这八个**基本代表了当今世界音乐 教师教育的较高水准。
前言
澳大利亚音乐教师培养
一、音乐教师培养的历史沿革
二、与音乐教师培养相关的政策与法案
三、音乐教师的培养模式
四、音乐教师培养的课程结构
五、音乐教师的资格认证
加拿大音乐教师培养
一、教师管理和培养的基本情况
二、音乐教育及音乐教师培养的历史沿革
三、音乐教师培养的基本情况
四、五所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
五、加拿大中小学音乐教育
德国音乐教师培养
一、19世纪音乐教师培训体制初建
二、20世纪初期音乐教育改革与音乐教师培训发展
三、20世纪中期至末期的教师培养
四、当代德国音乐教师培养模式
五、关于音乐教师培养的研究和讨论
六、教师教育改革与音乐教师培养展望
七、结语
英国音乐教师培养
一、英国音乐教师培养概述
二、英国音乐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
三、英国音乐教师注册与教师资格认证
四、英国音乐教师培养的研究视角与改革实践
日本音乐教师培养
一、学校教育制度下音乐教师培养的历史沿革
二、高等师范音乐教育课程与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
三、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有关今后教师培养、资格制度的问题(概要)
四、结语
新西兰音乐教师培养
一、新西兰教育概况
二、新西兰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三、新西兰音乐教师培养管理模式及相关政策法规
四、新西兰音乐教师继续教育
五、结语
俄罗斯音乐教师培养
一、俄罗斯音乐教育及音乐教师培养
二、俄罗斯音乐教师培养**标准
三、莫斯科师范大学对音乐教师的培养
美国音乐教师培养
一、美国音乐教师培养的历史沿革与当代重要事件
二、美国音乐教师培养的现状
三、美国音乐教师培养的优势特征及未来动向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堪称是一种思想上的按摩。它没有采用那种咄咄逼人的批判口吻,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温和而坚定地引导你去看清现状,思考未来。我特别赞赏作者在描述不同国家音乐教育体系差异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冷静和客观。比如,对比英美音乐教育体系中对“音乐治疗”和“音乐心理学”的重视程度,与某些亚洲国家侧重于“艺术修养”的培养路径,作者仅仅是陈述事实,然后引导读者思考,在培养全面发展的音乐人才时,这些分支学科应当占据怎样的比重。这种平衡的叙述方式,避免了落入文化优越感的陷阱,使得书中的论点更具说服力。再者,书中对“审美教育”在教师培养中的核心地位的强调,也让我深有感触。作者认为,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拥有高度敏感度和鉴赏力的艺术家,而这种艺术素养的培养,恰恰是标准化考试体系中最容易被牺牲的部分。本书提供的案例和论据,有力地支持了回归艺术本质教育的必要性。
评分《外国音乐教师培养概览》这本书,从我翻阅的第一个章节开始,就给我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它并非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集,反而像是一场跨越文化与时空的音乐教育之旅。作者对全球范围内音乐教师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尤其是在欧洲和北美地区的一些创新实践,让我印象深刻。比如,书中详细介绍了德国音乐学院如何将“即兴创作”融入到传统教学法中,培养出不仅精通古典乐理,更具备现代音乐思维的教师。这与我们国内目前普遍采用的,偏重于技巧和曲目背诵的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价值观时所展现出的细腻和尊重,他没有简单地进行优劣评判,而是深入挖掘了每种模式背后的哲学基础。书中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在音乐教师培训中的重要性着墨颇多,这一点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显得尤为迫切。通过阅读,我清晰地看到了一个未来音乐教育工作者所应具备的多元视角和实践能力框架。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巧妙,从宏观的政策导向到微观的课堂实践案例,层层递进,使得即便是对国际音乐教育体系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思路,收获颇丰。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视角相当犀利和深刻,它几乎触及了所有与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相关的痛点,但提出的解决方案却充满了建设性和前瞻性。我最感兴趣的是其中关于“教师自我反思与持续专业发展”的部分。作者引用了大量实例,展示了那些真正优秀的音乐教育家是如何通过定期的同行互助小组、参与艺术实践活动来保持教学活力的。这不仅仅是告诉我们“要学习”,而是展示了“如何高效地学习”。书中有一段关于芬兰音乐教师培训体系的描述,强调了“情境化学习”的重要性,即让准教师们尽早进入真实的教学环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知识内化。这种“做中学”的理念,比单纯的理论灌输要有效得多。此外,书中还涉及了当代技术对音乐教育的重塑,比如如何利用数字工具辅助视唱练耳教学,或者通过在线平台进行全球范围内的合作教学项目。这些内容不是浮于表面的介绍,而是结合了具体的技术工具和教学案例,对于正在寻求教学革新的同行们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参考手册。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类书籍可能会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教育学术语,但《外国音乐教师培养概览》却出乎意料地流畅和易读。它在保持学术深度的同时,成功地融入了许多生动的访谈记录和教学场景描绘。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章节,作者没有将其简单归咎于工作量大,而是深入挖掘了体制、社会期望与个人价值实现之间的矛盾,并提供了一些国外同行如何通过建立“专业支持网络”来应对挑战的实例。这种对教师心理健康和职业可持续性的关注,体现了作者超越了传统课程内容的视野。此外,书中对“非传统”音乐教师培养路径的探索也十分精彩,例如,那些通过民间音乐传承或社区音乐项目进入专业领域的案例,拓宽了我对“音乐教师”这一职业定义的认知。这让我意识到,未来的音乐教育将更加灵活和包容,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院校培养模式。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于“音乐本质”与“教育实践”之间关系的反思。作者似乎在不断追问:我们培养音乐教师,究竟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演奏,还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启迪下一代的心灵?书中对苏俄学派在钢琴教学法上的影响进行了细致的梳理,特别是他们对“音乐性格”塑造的重视,与当代强调个性化、去中心化的教学理念形成了有趣的对话。这种跨越时间轴的理论交锋,使得整本书充满了思想的张力。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停下来,将书中的观点与我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对照和检验。例如,书中提出的“将音乐史教学与演奏实践紧密结合”的方法,如果能被更广泛地采纳,无疑能让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总而言之,这本书不只是一份指南,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当前音乐教育体系的优势与不足,并指引着我们向前迈进的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