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上都荐福寺临坛大戒德律师碑》刊立于大历六年(771),由当时文学家韩云卿撰文,碑额篆书“唐上都荐福寺临坛大戒德律师之碑”由“隶书四家”之一史惟则书写,篆法圆润,使转生动。碑文主人大戒德律师智舟,是唐代高僧义净大师嫡传弟子。在荐福寺出家奉佛六十三年,主持戒坛三十余年,声闻达于宫廷。开元末,门人为其在故里泾阳择地修陵,智舟不肯独享故地之美,遂令改建佛寺,皇帝闻之赐名泾川佛寺。智舟寿终于大历四年(767),享年87岁。原碑存于大戒德律师智舟家乡陕西泾阳县,碑高234厘米,宽74厘米,画有方界格,碑文隶书16行,每行36字格,右下角缺佚12字,现存陕西泾阳县太壶寺内。
薛晓源,博士,中央编译局研究员,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兼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书画》杂志专业委员会委员。主编《博物学经典译丛》《博物学经典丛书》等,计三十多种博物学著作。
刘波,字荷生。原籍山西,1974年生于内蒙古。200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获艺术史博士学位。现供职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一级美术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靠前交流协会理事,青联委员,文化部青联副。发表学术论文、艺术评论、随笔、诗词联语等计四十余万字。出版个人画集、文集、书法集、译著等著作十余部。
正文
这本《唐上都荐福寺临坛大戒德律师碑/中国名碑精拓未刊本精选》实在是太让人惊喜了!我一直对碑刻艺术和书法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承载着历史印记的古代碑文,总能让我沉浸其中,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介绍时,就被“未刊本精选”和“精拓”这两个词吸引住了。这意味着它不仅仅是一般的碑帖,而是经过精心挑选和拓印,保留了碑文最原始、最清晰的面貌,这对于我们这些热爱碑刻的研究者和爱好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 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古朴而苍劲的字体,每一笔每一画都充满了力量和生命力。虽然我并非专业书法家,但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功力。这本书的拓印质量极高,纸张的质感和墨色的深浅都恰到好处,使得碑文的细节一览无遗,连那些历经岁月侵蚀留下的斑驳痕迹都清晰可见。这让我能够仔细欣赏德律师的临坛戒律,感受那个时代的宗教氛围和道德规范。这种精美的呈现方式,让我觉得不只是在看一本书,更像是在亲身走进荐福寺,感受历史的厚重。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有一定研究的爱好者,我一直对唐代的书法艺术及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出现,无异于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唐代佛教文化和碑刻艺术的新窗口。《唐上都荐福寺临坛大戒德律师碑》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荐福寺作为唐代重要的寺院,其碑刻内容必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而“未刊本精选”更是激发了我的探索欲,这意味着这本书可能收录了一些不为人知的珍贵史料,为我们研究唐代的佛教制度、戒律传承以及当时的社会风貌提供了难得的依据。 拿到书后,我首先仔细研究了碑文的拓印质量。不得不说,印刷和拓印的水准非常高,字迹清晰,线条流畅,即使是细微之处也得到了很好的保留。这使得我能够专注于碑文本身的解读,而不用担心辨认不清的问题。我开始尝试解读碑文的内容,虽然过程中需要借助一些参考资料,但那种拨开历史迷雾,逐字逐句理解古人思想的乐趣是无与伦比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碑帖,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材,它让我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唐代社会,特别是佛教在其中的地位和影响。
评分坦白说,我最开始是被这本书的书名所吸引,觉得“唐上都荐福寺临坛大戒德律师碑”这个名字有一种说不出的古韵,仿佛一幅历史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再加上“中国名碑精拓未刊本精选”这样的副标题,更是勾起了我身为一个普通读者对“未刊本”的好奇心。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还能看到这样一本精选的、可能包含着稀有内容的碑刻作品,本身就是一种幸运。我抱着学习和欣赏的心态打开这本书,期待它能带给我一些意想不到的发现。 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肃穆而庄严的氛围。书中的拓印技艺堪称一绝,那些古老的碑文在纸上焕发新生,仿佛触摸得到岁月的痕迹。我并非书法大家,但也能感受到其中字体力量的穿透力和结构的精妙。最吸引我的是,这本书似乎不仅仅是展示碑文的形态,更是在诉说着一段历史,一段与“德律师”相关的、在荐福寺发生的、关于“临坛大戒”的往事。我试图去理解碑文的含义,去想象德律师当年在大殿中庄严宣讲戒律的情景,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
评分作为一名对古籍善本和碑帖拓印有一定鉴赏能力的读者,我一直关注着市面上高质量的碑刻出版物。当我在书店偶然看到这本《唐上都荐福寺临坛大戒德律师碑/中国名碑精拓未刊本精选》时,眼前一亮。首先,“精拓”二字就足以吸引我,这代表了对拓印工艺的极高要求,意味着字迹的清晰度和细节的完整性。而“未刊本精选”则暗示了其独特性和稀缺性,这对于研究者和收藏者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价值。我毫不犹豫地将它收入囊中,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新鲜的、未曾公开的学术信息。 打开这本书,我立刻被其精美的装帧和考究的印刷所折服。纸张的质地厚实而富有韧性,墨色浓郁而富有层次感,使得碑文的每一个细节都得到了完美的呈现。我仔细观察了碑文的笔画、结构和章法,能够感受到德律师书法艺术的深厚功底。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碑文内容的初步解读,我发现其中蕴含着关于唐代佛教戒律制度的重要信息,以及荐福寺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字帖,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它为我们理解唐代佛教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材料。
评分最近入手了一本名为《唐上都荐福寺临坛大戒德律师碑/中国名碑精拓未刊本精选》的书,实在是让人爱不释手。我一直对历史文化中的那些“小众”但却意义非凡的物件颇感兴趣,碑刻就是其中之一。这类事物往往承载着最原始、最真实的历史信息,而能够见到“未刊本精选”的版本,简直是意外之喜。这本书就像一个宝藏,等待着我去挖掘其中的金玉。 拿到手之后,我就迫不及待地翻看。这本书的整体感觉非常“扎实”,不是那种轻飘飘的装饰品。里面的拓印质量让我印象深刻,字迹清晰得仿佛能触摸到石碑的冰凉触感。我尝试去理解碑文的内容,虽然我并非专业学者,但也能感受到其中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那是一种关于“戒律”和“律师”的庄重,关于荐福寺这个历史悠久的寺院的独特气质。我开始想象,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人就在这块碑上刻下了这些字,诉说着当时的教诲和精神。这本书让我觉得,历史并没有那么遥远,它就藏在这些古老的笔画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