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2-28
满58包邮 民俗文化鉴赏 9787512660618 潇洪恩 团结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基本信息
书名:民俗文化鉴赏
定价:80.00元
作者:潇洪恩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51266061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强调从生命体验的角度进入民俗文化世界,以欣赏、挖掘、品味为基本诉求,以读者可能的实际参与——发现、理解、鉴赏家乡民俗为基本形式,实现对民俗文化现象的解读、理解,认识民俗文化主体的丰富生命及民俗文化本身的生命特征,借以提升读者的精神境界,从而加深理解中国文化的境界。
目录
目录:
绪论?人啊!认识你自己001
一、“睢,这个人”002
二、你是谁?我是谁?005
(一)渔樵耕读005
(二)士农工商006
(三)九老十八匠007
(四)三百六十行008
(五)五服、九族009
三、人的自然生命与文化生命011
四、人人都是文化人014
(一)“渔樵耕读”的文化意义015
(二)“士农工商”的文化内涵016
(三)“九老十八匠”的文化精神016
(四)“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故事的民俗意义018
(五)“五服、九族”的文化精义019
章?民俗文化:老百姓的心灵天空022
一、民俗的鉴赏与分享023
(一)作为文献的民俗事象024
(二)发现日常生活的桥梁025
(三)提升生命境界的途径030
(四)充当文化主人的责任037
二、民俗与文化的含义042
(一)“民俗”的含义042
(二)文化的含义052
(三)民俗文化的含义062
(四)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070
三、文明与野蛮的争论071
(一)“民俗”究竟是何种层次的文化?071
(二)担责重建德国民族精神的德国民俗学074
(三)民俗学在中国兴起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076
四、官与民沟通的桥梁078
(一)民俗文化“起于垒土”的基础作用078
(二)“国家元气,全在风俗”的关键地位080
(三)“为政之要,辨风正俗其上”的固本价值082
(四)“范希文两字关情”的和谐诉求085
第二章?民俗的特征:生命形式与文化活性090
一、民俗与百姓的生命样态091
(一)民俗文化的范围091
(二)天地之大德曰生096
(三)生命在民俗中延伸101
(四)由民俗规定的思维方式105
二、生产生活与民俗文化活性107
(一)民俗文化有着生命活性108
(二)民俗为着“安身”与“安心”111
(三)民俗通过教育民众获得生命内涵114
三、环境与多元文化空间118
(一)“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自然地理空间119
(二)“改正朔、异服色、移风易俗”的历史地理空间123
(三)“一去二三里,各有一乡风”的文化地理空间126
第三章?民俗的类型:生存基础与生成诉求132
一、民俗主体与文化主人132
(一)在生产生活中形成民俗134
(二)在人文化成中享受民俗137
(三)大家都是文化人140
(四)乡村文化精英144
二、生存需要的民俗投影153
(一)人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形成与发展153
(二)民俗文化反映着生存需要160
(三)中国民俗文化的地域差异163
三、民俗的文化境界诉求167
(一)俗亦载道168
(二)俗亦传神177
(三)俗亦立志182
(四)俗亦寄情207
第四章?民俗的内容:知识民俗与技能传承212
一、地方性基础知识概述213
(一)地方性知识与普遍性知识213
(二)民俗文化是一种地方性知识体系217
(三)民俗地方性知识的文化价值221
二、民俗中的地方性知识224
(一)科技知识224
(二)生活知识229
(三)生产知识235
三、民俗传承的媒介意义241
(一)民俗文化的符号互动241
(二)民俗文化的媒介特性247
(三)民俗传承的多样媒介252
(四)民俗文化的地方特性257
四、社会变迁的民俗机制264
(一)文而能化264
(二)变教化俗267
(三)因俗而治275
第五章?民俗的发展:民俗创新与民俗转型279
一、民俗的有形与无形280
(一)有型与无型的划分280
(二)关注自然之无形285
(三)关注无形之精神289
(四)关注无形之表现297
二、总把新桃换旧符300
(一)部分“民俗”成为历史300
(二)部分“民俗”精神发生了转型302
(三)部分新“民俗”不断产生305
三、试唱新翻杨柳枝310
(一)“民俗”成熟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310
(二)敢于和善于迎接新的“民俗”315
(三)中国民俗的世界化与世界民俗的中国化326
第六章?民俗的品味:诗史思与民俗文化审视330
一、诗性智慧:诗话民俗——中秋月330
(一)中秋之名331
(二)中秋之初332
(三)中秋之俗334
(四)民族之花348
(五)中秋之诗349
二、史的深刻:史化民俗——端午情351
(一)端午节之名352
(二)端午节之由353
(三)历史情怀359
(四)民族之花362
(五)内美屈原橘树品格363
三、思的洞察:哲理民俗——子贡观腊367
(一)腊祭为上古年节369
(二)腊祭古在十月370
(三)腊祭为古虎祭370
(四)民族之花371
后?记372
作者介绍
萧洪恩,男,1961年生,湖北省咸丰县人,1986年7月参加工作。分别于1983年、1986年、2006年在武汉大学获得哲学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现任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无博士点)。兼任中国少数民族哲学与社会思想史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副会长、湖北省周易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等。现主要从事农村社会学、民族社会学研究与教学。主要研究特色即以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为理论基础,特别是土家族哲学在哲学界独树一帜,学术前沿,影响广泛;以区域文化发展为重点,以民族文化资本化及文化产业化与产业文化化为基本诉求,以村落文化建设和旅游文化建设为依托。已出版《土家族哲学通史》(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等著作十多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文摘
序言
满58包邮 民俗文化鉴赏 9787512660618 潇洪恩 团结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