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卫星光通信
定价:88.00元
作者:马晶,谭立英,于思源著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11810351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可供卫星通信、光通信以及相关学科的科技工作者参考,也可作为大学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的教材或相关课程的参考书。
目录
章 卫星光通信研究进展及应用背景
1.1 概述
1.2 卫星光通信研究进展
1.2.1 美国卫星光通信研究进展情况
1.2.2 欧洲卫星光通信研究进展情况
1.2.3 日本卫星光通信领域研究进展情况
1.2.4 中国卫星光通信领域研究概况
1.3 卫星光通信应用背景
参考文献
第2章 卫星光通信终端光学系统设计物理基础
2.1 概述
2.2 卫星光通信终端所处光学环境
2.2.1 星光背景噪声分析
2.2.2 各链路星光背景仿真实验
2.2.3 太阳背景噪声分析
2.3 卫星光通信终端所处温度场环境
2.3.1 在轨温度场环境特点
2.3.2 在轨温度场分布特性研究
2.3.3 在轨温度场对系统性能影响的研究
2.3.4 45°反射镜在轨温度场分布对系统性能影响的仿真分析
2.4 卫星光通信终端所处辐射场环境
2.4.1 在轨辐射场环境特点
2.4.2 器件抗辐射要求
参考文献
第3章 卫星光通信终端光学系统特点
3.1 概述
3.2 卫星光通信终端系统-
3.2.1 跟瞄子系统
3.2.2 通信子系统
3.2.3 其他子系统
3.3 光束发射子系统光学特点
3.3.1 光束发射子系统任务特点
3.3.2 光束发射子系统结构特点
3.3.3 光束发射子系统光学性能要求
3.4 跟瞄接收子系统光学特点
3.4.1 跟瞄接收子系统任务特点
3.4.2 跟瞄接收子系统结构特点
3.4.3 跟瞄接收子系统光学性能要求
3.5 通信接收子系统光学特点
3.5.1 通信接收子系统任务特点
3.5.2 通信接收子系统结构特点
3.5.3 通信接收子系统光学性能要求
参考文献-
第4章 卫星光通信终端光学子系统设计
4.1 概述
4.2 光学天线系统设计
4.2.1 光学天线基本技术指标
4.2.2 折射系统
4.2.3 反射系统
4.2.4 折反系统
4.3 光束发射子系统光学设计
4.3.1 光束发射子系统光学基本技术指标
4.3.2 像差对光束发射子系统性能的影响
4.4 跟瞄接收子系统光学设计
4.5 通信接收子系统光学设计
4.5.1 反射式光学发射天线中多个局部畸变对误码率的影响
4.5.2 透射式光学发射天线中多个局部畸变对误码率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5章 光束捕获、跟踪和通信技术物理基础
5.1 概述
5.2 轨道确定与预测
5.2.1 利用地面观测数据确定轨道
5.2.2 利用GPS数据预测轨道
5.3 激光大气传输理论
5.3.1 大气对激光传输影响概述
5.3.2 大气激光衰减
5.3.3 大气激光折射
5.3.4 大气对光束发射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6章 光束预瞄准和捕获扫描技术
6.1 概述
6.2 坐标系建立
6.2.1 星上瞄准坐标系的建立
6.2.2 瞄准机构方位轴坐标系
6.3 瞄准理论
6.4 提前瞄准
6.5 预瞄准和角度获取方法
6.5.1 基于GPS和星敏感器的卫星光通信跟踪瞄准角度预测方法-
6.5.2 基于星载GPS的星间激光通信快速收敛光束跟踪方法
6.6 捕获理论
6.7 影响捕获性能的因素分析
6.7.1 预瞄准误差
6.7.2 卫星平台振动
6.7.3 捕获探测性能
6.8 捕获扫描实现技术方法
6.8.1 扫描方式
6.8.2 扫描范围选取
6.8.3 扫描重叠角设置
6.9 大气对光束瞄准的影响
6.9.1 大气对光信号偏差检测的影响
6.9.2 大气对通信信号探测的影响
6.9.3 大气影响补偿方法
参考文献
第7章 光束跟踪和振动补偿技术
7.1 概述-
7.2 跟踪理论
7.2.1 单向跟踪
7.2.2 双向跟踪
7.3 影响跟踪和振动补偿因素分析
7.3.1 探测器的测角误差
7.3.2 系统误差
7.3.3 卫星平台振动
7.4 稳定跟踪控制及振动补偿方法
7.4.1 瞄准角度误差的约束条件
7.4.2 大均方差的约束条件
7.4.3 再生纵横单向凸图像形心方法
7.4.4 阈值分割法的选择
7.5 跟踪和振动补偿地面仿真模拟技术
7.5.1 实验方案
7.5.2 卫星平台振动的模拟
7.5.3 实验装置
7.5.4 实验过程描述
7.5.5 实验结果与分析
参考文献
第8章 激光通信技术
8.1 概述
8.2 卫星激光通信链路性能需求分析
8.2.1 星地激光通信链路
8.2.2 星问激光通信链路
8.2.3 深空探测激光通信链路
8.2.4 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激光通信链路
8.3 直接探测通信技术
8.3.1 直接探测原理
8.3.2 APD(雪崩光电二极管)探测器
8.4 相干探测通信技术
8.4.1 空间背景光噪声影响
8.4.2 相干通信技术
8.4.3 相干接收技术
8.4.4 相干探测的信噪比
8.4.5 多普勒频移对相干通信的影响
8.5 鲁棒自差接收方法
8.6 光纤耦合效率
8.6.1 光纤耦合的基本理论
8.6.2 光纤耦合影响的理论模型
8.6.3 耦合效率和优耦合参数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星际穿越的奥秘》真是让人欲罢不能!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宇宙画卷。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超光速旅行理论的探讨,那些复杂的物理学概念,在作者的阐述下变得生动易懂。比如,书中对虫洞稳定性的假设和推演,虽然是基于目前的理论前沿,但那种充满想象力的构建方式,完全抓住了读者的心。它不仅仅是一本科幻小说,更像是一本披着科幻外衣的硬核科普读物。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才啃完,合上书的那一刻,感觉自己的思维都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书中关于时间悖论的讨论,更是让我久久不能平静,作者巧妙地引入了一个全新的时间维度模型,完美地解决了传统时间旅行理论中的诸多矛盾。而且,书中对未来文明形态的预测,也极具前瞻性和批判性,让人在惊叹于科技进步的同时,也对人类自身的命运有了更深层次的反思。如果说有什么遗憾,可能就是结尾处略显仓促,我多么希望作者能再多花些笔墨去描绘那个遥远星系的文明图景啊!
评分说实话,最初拿起这本《城市规划的未来蓝图》时,我有点担心它会像很多同类书籍一样,充斥着枯燥的图表和晦涩的术语。然而,这次我彻底被“打脸”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以一位虚拟的城市规划师的视角,带我们穿梭于几个想象中的“未来城市”之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垂直农场”和“模块化居住空间”的详细设计。作者没有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深入到了材料学、能源循环利用的细节。比如,书中关于雨水收集系统与地热能结合的描述,简直是一份可以付诸实践的工程报告。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忍不住停下来,在脑海中构建这些场景,想象生活在那样一个高效、环保的城市里会是怎样一番体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把宏大的城市愿景,拆解成了每一个可以触摸、可以理解的单元。它激发了我对身边环境的关注,让我开始思考,我们现在的城市建设,离那个理想的“蓝图”还有多远的距离。绝对值得所有关注可持续发展和未来生活方式的读者细细品味。
评分最近读完的这本《古典文学中的情感密码》简直是一股清流。它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文学分析的刻板印象,完全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学院派腔调。作者的文笔非常优美,简直可以称得上是散文级别的评论。她选取了几个非常经典的古代篇目,比如某位唐代诗人的咏物诗和某部宋词中的闺怨之作,然后用现代心理学的视角进行剖析。最精彩的部分,是她对“隐忍的哀伤”这一主题的挖掘。她指出,古代文人在表达情感时,由于社会规范的约束,往往会将最浓烈的情感包裹在最平淡的意象之下。通过大量的文本细读和对比,作者成功地揭示了那些被历史烟尘掩盖的、真实而滚烫的人类情感。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沉浸,仿佛作者正坐在你对面,温柔而坚定地为你解读那些千年前的文字。它不仅提升了你对古典文学的鉴赏力,更重要的是,它让你重新认识了古人的内心世界,那种细腻和敏感,与我们并无二样。
评分我一直对历史上的几次重大科学革命感到好奇,所以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本《17世纪的科学启蒙运动》。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称奇。作者并没有仅仅关注那些耳熟能详的巨匠,比如伽利略或牛顿,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绘当时整个欧洲知识圈层的生态。我非常喜欢其中关于“沙龙文化”和“秘密社团”的章节。这些非官方的研究组织,如何在大环境的压力下,秘密地进行知识的交流和实验,简直比任何侦探小说都来得刺激。书中对早期科学仪器制造的描述也极为详尽,从玻璃吹制的技术瓶颈到望远镜的校准误差,每一个细节都展现了那个时代探索者的艰辛。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把科学史写成了一部充满人性挣扎和集体智慧演进的史诗。它让我明白了,科学的进步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直线,而是充满了妥协、争议和非凡的毅力。读完之后,我对那个时代充满了敬意。
评分说实话,这本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策略》的书,起初让我有些提不起兴趣,因为它听起来太技术化了。但当我真正进入阅读状态后,才发现其内容的创新性和紧迫性远超我的预期。书中着重探讨了如何利用三维激光扫描和虚拟现实技术,来“冻结”那些正在迅速消亡的传统手工艺流程。作者在书中提供了一个非常详尽的案例研究——某项失传已久的织锦工艺的重建过程。从原材料的采集标准到每一根纱线的拉伸力度,都被记录在了数字模型中,甚至连工匠操作时的身体姿态都有捕捉。这种“数字永生”的概念,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它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不再是易碎的、只能靠口耳相传的媒介,而是可以通过尖端科技进行可靠备份和传播的宝贵资源。这本书不仅仅是给技术人员看的,它更像是一份对未来文化传承者的“行动指南”,严肃、务实,却又充满了对人类文明火种的深切关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