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OP放大器应用技巧100例 电子与通信 书籍 |
| 作者: | [日]松井邦彦,邓学 |
| 定价: | 39.0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8-05-01 |
| ISBN: | 9787030165176 |
| 印次: | |
| 版次: | 3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小16开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是“图解实用电子技术丛书”之一。本书主要介绍OP放大器在电子技术应用领域中100个应用技巧。针对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结合OP放大器特性,进行简要分析,并给出*终解决的方法。同时,尽可能地提供完整的OP放大器的性能参数。全书共分11章,第1章介绍OP放大器应用技巧须知,第2章介绍单电源/低功率OP放大器的应用技巧,第3章介绍OP放大器的应用技巧,第4章介绍微小电流OP放大器的应用技巧,第5章介绍低噪声OP放大器的应用技巧,第6章介绍高速OP放大器的应用技巧,第7章介绍OP放大器的稳定性及其避免自激振荡的应用,第8章介绍OP放大器放大电路的应用技巧,第9章介绍阻抗匹配和滤波电路的应用技巧,第10章介绍非线性OP放大器的应用技巧,第11章作者结合自己的经验,介绍了实践应用技巧。 |
这本书简直是电子工程师的福音,特别是对于那些对模拟电路设计充满热情,却又时常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瓶颈的同行们。我最欣赏的是它那种直击痛点的实战精神,不像有些理论书籍那样故弄玄虚,而是上来就告诉你,面对一个实际的滤波需求,该如何选择合适的OP放大器拓扑,以及最重要的,如何处理那些恼人的寄生参数和噪声问题。书中对不同应用场景的剖析非常到位,比如在高速数据采集系统中,如何巧妙地利用跨导放大器来优化带宽和功耗的平衡,这一点对我最近负责的一个医疗设备项目提供了直接的指导。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解了如何利用反馈网络的非线性特性来构建一种特殊的限幅器,那种将理论知识巧妙地转化为实用工具的叙述方式,让人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在旁边手把手地教你,每一个电路图的背后都有着深刻的设计考量和无数次的实验验证的沉淀。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公式,而是将公式的物理意义和电路性能之间的联系阐述得清晰透彻,让读者真正理解“为什么”要这么设计,而不是死记硬背。
评分坦率地说,我刚翻开这本厚厚的册子时,心里还有点打鼓,担心里面充斥着太多晦涩难懂的数学推导,毕竟“应用技巧”这个名字听起来可能意味着深度不足。然而,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这本书的叙述逻辑极其严谨,它没有绕过深度,而是选择了以一种更具工程思维的方式来呈现复杂性。例如,在讨论精密测量电路的失调电压补偿时,作者不仅展示了经典的斩波稳定技术,还深入对比了不同实现路径在噪声注入和稳定时间上的权衡。这种横向对比的分析,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设计视野。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鲁棒性设计”的部分,它教会了我如何预见电路在不同温度、不同电源波动下的行为,并且给出了一套系统性的验证流程。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产品长期稳定运行在严苛环境下的研发人员来说,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指导。书中的图示清晰,每一个实验波形似乎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设计者在调试过程中所付出的心血,那种对细节的执着令人敬佩。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本高级工程师的“工具箱日志”,而非标准的教材。它跳过了大学课堂上那些基础的、已经烂熟于心的概念,直接切入到那些能真正区分“会用”和“精通”的分水岭。我最受启发的是关于电源完整性和地线设计在高速运算放大器应用中的影响章节。过去我总觉得这些是PCB布局工程师的责任,但书中通过实例清晰地证明了,运算放大器的最终性能,往往是被电源噪声和地线耦合限制的“短板效应”所决定。作者用一系列对比实验展示了如何通过优化去耦电容的选型和布局,以及如何设计一个低阻抗的电流返回路径,从而将一个原本因为噪声而无法通过测试的原型板,瞬间拉回到可接受的性能区间。这种对系统级思维的强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往的设计习惯,认识到集成电路的选择只是第一步,后续的系统集成和环境管理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所在。
评分这本书真正让我眼前一亮的地方,在于它对“疑难杂症”的诊断和解决思路的梳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遇到的绝大多数问题都不是教科书上那种干净的输入信号导致的,而是充满了各种非线性的失真、温漂以及环境干扰的混合体。这本书提供了一套非常系统化的故障排查流程,它不是简单地说“可能是噪声大”,而是指导读者如何利用示波器和频谱分析仪,通过隔离测试、注入特定频率信号等手段,将复杂的故障分解成可独立处理的单元。我特别记住了关于输入偏置电流引起的直流漂移分析,书中提供了一个基于特定运放参数的快速估算模型,让我们在没有进行复杂仿真的情况下,就能对系统稳定性有一个初步的判断。这种基于经验和数据驱动的快速决策能力,是任何纸上谈兵的理论书籍都无法给予的宝贵财富。它真的做到了“授人以渔”,教我们如何像一个老道的设计师一样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的经验之老到,绝非一般理论研究者所能比拟。书中没有太多关于新一代器件的“前瞻性”展望,而是沉下心来,专注于那些经过时间检验、在工业界和科研领域被反复验证的经典电路配置的优化和陷阱规避。这对于我这种主要从事成熟产品维护和改进工作的人员来说,价值是无法估量的。比如,书中对如何在高共模抑制比(CMRR)和高带宽之间取得平衡的阐述,提供了一个非常实用的“性能甜点区”定位方法。它不是给出一个绝对值,而是根据应用需求(比如医疗信号采集或工业传感器接口)的特点,给出了具体的容忍度范围和对应的电路调整步骤。这使得我可以快速地在“够用就好”和“追求极致”之间找到一个经济且高效的平衡点,避免了过度设计带来的成本和复杂度上升。整本书的节奏把握得很好,知识点层层递进,从基础的电压跟随器到复杂的锁相环(PLL)中的参考缓冲器设计,一脉相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