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变频器应用经验
:16.00元
售价:10.9元,便宜5.1元,折扣68
作者:张选正,张金远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5-01
ISBN:978750834145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本书是作者几十年从事工业自动化技术工作的经验总结。
本书主要内容有变频器应用基本知识、变频器应用技术基础、变频器电气制动方式与谐波及对策、变频器应用时的注意问题、变频器在工矿企业中的应用。
本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可供厂矿、企事业单位、节能工程技术部门从事变频调速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人员、大专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
张选正 男,上海市人。高级工程师。1956年毕业于上海电机学院(现名)大学本科,电气自动化专业,从事工业自动化技术工作长达45年。本人建国初期参加了长春汽车制造厂、洛阳拖拉机厂及杭州磁带厂等单位的建设。1985年6月曾赴日本安川学习变频调速技术。退休后专门从事
这本书在章节间的知识过渡上做得非常出色,体现出作者深厚的教学功底。它不是把知识点生硬地堆砌在一起,而是像设计一条高速公路的匝道一样,让你平稳地从一个知识领域进入另一个领域。比如,在讲完基础的PWM调制原理之后,紧接着就引入了EMI/EMC防护的必要性,并直接将电磁干扰的产生与高频开关动作联系起来,这种无缝衔接使得读者在学习新概念时,能够自然地联想到它在系统中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它对于一些“潜规则”级的应用技巧也有所涉及,比如不同品牌变频器在参数设置上的细微差异,以及在特定行业标准下进行参数裁剪的方法。这些“非标准”但极其实用的信息,往往是自学过程中最难获取的“干货”,这本书能将这些经验总结出来,可见作者在实际工程中积累之深厚。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挺有意思的,封面采用了一种哑光质感,颜色搭配沉稳中带着一丝科技感,让人一上手就感觉这不只是一本单纯的技术手册,更像是一部深入探讨某个特定领域核心技术的专著。内页纸张的选用也很讲究,触感细腻,印刷清晰,即使是那些复杂的电路图和参数表格,看起来也毫不费力。排版布局非常合理,章节之间的逻辑衔接自然流畅,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易产生思维上的断裂。特别是那些理论阐述的部分,作者似乎很懂得如何平衡学术的严谨性与工程实践的可操作性之间的关系,没有陷入纯粹的公式堆砌,而是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和实际案例来佐证观点,这对于我这种更偏向于现场应用的技术人员来说,简直太友好了。我尤其欣赏它在图文结合上的处理,很多关键点都有配套的示意图或流程图,这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复杂概念的门槛。整体来说,这本书从物理形态到内容呈现,都透露出一种精心打磨的专业态度,让人对里面的内容充满期待和信赖。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查阅某一个特定的技术参数,它更像是一部帮助读者建立“系统性思维”的工具书。我发现,当我遇到一个新的、从未接触过的设备或应用场景时,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一套通用的分析框架。比如,面对一个需要快速响应的系统,我不再是盲目地去调整所有能调的参数,而是会先套用书中介绍的“三步响应分析法”:首先确认系统动态特性是否匹配,其次检查电流环的带宽限制,最后才考虑如何通过前馈控制来补偿延迟。这种结构化的思考方式,极大地提高了问题解决的效率和准确性。此外,书中对不同负载类型(恒转矩、恒功率、变转矩)的控制策略的讨论非常透彻,让我深刻理解了“一招鲜吃遍天”在变频器应用中是行不通的,必须根据负载的物理特性来定制控制方案。这本书培养的不仅仅是技能,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效率优化”这个主题的深度挖掘。在当前能源日益受到重视的大环境下,如何让设备跑得更省电、更稳定,是工程师们绕不开的话题。这本书没有停留在教科书式的效率定义上,而是聚焦于实际运行曲线中的“能量浪费点”。它详细对比了不同控制模式(如V/f控制、无传感器矢量控制、闭环矢量控制)在实际负载变化下的能耗特性差异,这一点在很多其他资料里是很难找到的详尽对比。书中还提供了一些关于如何利用变频器的低速大转矩特性来优化工艺流程的实例,比如在某些需要精确张力控制的场合,通过细微调整输出频率的抖动幅度来避免机械磨损。文字风格上,它用了一种非常克制但又充满洞察力的笔触,不夸大其词,但每一个论断都有扎实的数据或实验数据支撑,读起来让人感到非常踏实可靠。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来“啃”这本书,感觉最大的收获在于它对故障排查那一块的系统性梳理。市面上很多同类书籍在讲到故障处理时,往往只是简单罗列一些常见的错误代码和对应的处理步骤,显得非常零散和被动。但这本书不同,它构建了一个非常清晰的“诊断树”逻辑。从初级的电源输入检查,到中级的电机参数匹配,再到更深层次的控制回路干扰分析,每一步都有明确的判断依据和可追溯的源头。举个例子,书中对于“转矩脉动”这个看似棘手的问题,不是简单地建议调整PID参数了事,而是深入剖析了负载惯性、机械共振点以及电流环响应速度之间的耦合关系,并提供了在不同应用场景下(比如起重机械与数控机床)应该侧重的优化方向。这种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分析方法,极大地提升了我应对突发故障时的信心和效率,感觉自己仿佛带了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在身边随时指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