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光纤通信技术(第二版)
定价:35.00元
作者:柳春锋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1-01
ISBN:978756401136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的特色在于以“理论 应用 研究 实训”的体例形式,展开章节的内容,结合图表、提示、知识扩展等多样化的体例编排,做到深浅适宜、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始终以工程应用为目标,介绍光纤光缆、器件结构等理论知识和工程设计、施工及维护方面的知识。
本书共9章,章主要介绍光纤通信技术的特点及系统构成;第2章主要介绍光纤光缆的结构、导光原理及特性、光纤光缆制造工艺及其工程选型;第3章主要介绍光源器件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及应用范围;第4章主要介绍光检测器及无源光器件的结构、特点及应用场合;第5章主要介绍光端机及线路码型,重点是光发送机和光接收机的结构、特性参数等;第6章主要介绍光纤通信系统工程设计的有关知识,包括工程的基本设计要点、再生段距离估算、光电设备配置等;第7章主要介绍光缆线路施工及维护技术、光纤光缆接续技术等;第8章对有关光纤通信的新技术做了概要的介绍,包括光孤子通信、相干光通信、全光通信等;第9章是实训内容,涉及光纤接续、参数测试及仪器设备的使用。
目录
章 绪论
1.1 光纤通信的发展
1.2 光纤通信系统简介
1.3 光纤通信的特点
1.4 光纤通信在我国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第二章 光纤与光缆
2.1 光纤
2.2 导光原理
2.3 光纤的特性
2.4 光缆
2.5 新型光缆简介
本章小结
本章习题
研究项目
第三章 光源
3.1 基础知识
3.2 半导体激光器(LD)
3.3 半导体发光二极管(LED)
3.4 半导体激光器(LD)与发光二极管(LED)的比较
本章小结
本章习题
研究项目
第四章 通信用光器件
4.1 光器件简介
4.2 光检测器
4.3 无源光器件
本章小结
本章习题
研究项目
第五章 光端机
5.1 光发送机
5.2 数字光接收机
5.3 光中继器
5.4 线路码型简介
本章小结
本章习题
研究项目
第六章 光纤通信系统工程设计
6.1 工程设计概述
6.2 传输系统的制式
6.3 再生段距离的计算
6.4 光电设备的配置与选择
6.5 供电系统
6.6 光缆工程施工图设计流程
6.7 路由及中继站站址的选择
6.8 光纤光缆的选型
6.9 光纤通信工程概、预算
本章小结
本章习题
研究项目
第七章 光缆线路施工与维护
7.1 光缆线路施工概述
7.2 光缆线路施工准备
7.3 直埋敷设
7.4 管道敷设
7.5 架空敷设
7.6 水下敷设
7.7 光纤光缆的接续
7.8 质量管理与控制
7.9 光缆线路维护
本章小结
本章习题
研究项目
第八章 光纤通信的新技术
8.1 光孤子通信
8.2 相干光通信
8.3 全光通信
本章小结
本章习题
研究项目
第九章 光纤通信技术实训
9.1 光缆的色谱分析
9.2 光纤光缆的接续
9.3 光缆测试
9.4 光发送机参数测试
9.5 光接收机参数测试
附录A 课程标准
附录B 习题参考答案
附录C 常用专业名词中英文对照表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实在令人惊叹。它并非仅仅停留在基础概念的罗列上,而是深入剖析了光纤通信系统的各个关键环节。从早期的光纤制备技术到最新的超高速、大容量传输方案,作者都给出了极为详尽的阐述。尤其是关于非线性效应处理的部分,我花了很长时间去啃读,那些复杂的数学模型和仿真分析,让理论变得触手可及。对于一个希望从理论层面突破瓶颈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圣经”。它没有回避那些棘手的工程难题,而是直面挑战,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分析框架。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结合手头的项目数据进行对照验证,发现书中的理论指导性极强,这远超了我对一本教材的预期。它更像是一本结合了深厚学术积累与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具书,是案头常备的参考资料,每次重读都能有新的领悟。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具有个人色彩,读起来就像是听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娓娓道来他的毕生所学。它的语言不像很多技术书籍那样干巴巴的,而是充满了对技术演进历程的深刻洞察。比如在讲解色散补偿技术的章节,作者不仅展示了如何用数学公式去描述它,更穿插了早年设备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那些“坑”,这种“过来人”的视角,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代入感。对于初学者而言,或许一开始会觉得某些细节略显晦涩,但只要坚持下去,那些看似琐碎的知识点会逐渐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技术图景。特别是关于光网络架构的演进部分,作者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充满了前瞻性,让人在学习现有技术的同时,也能保持对行业脉动的敏感度。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排版和图示方面确实下足了功夫。很多复杂的波导结构和器件原理,如果仅靠文字描述,是很难在脑海中构建出清晰图像的。然而,书中大量的精美插图,特别是那些三维剖面图和光场分布示意图,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我特别欣赏它对器件特性的参数化描述,那些表格数据详实可靠,为进行性能对比和选型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在我参与的一个城域网升级项目中,我们正是根据书中提供的某个新型调制格式的性能边界参数,优化了我们的接收端设计,从而成功将误码率控制在了可接受范围。这种从理论到实践的快速转化能力,是衡量一本技术书籍价值的关键标准,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评分这本书的逻辑结构安排得极其严密,体现了作者对学科体系的深刻理解。它从最基础的光波导理论入手,层层递进,自然过渡到有源器件、无源器件,最后聚焦到系统性能分析和网络层面。这种由微观到宏观的组织方式,使得读者可以扎实地构建起知识体系的底层框架。我注意到,作者在每一章节末尾设置的思考题,绝非简单的概念回顾,而是深入到工程计算和故障排查层面的挑战性问题。这迫使读者必须主动思考,将学到的知识进行应用和整合。对于自学光通信的同行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结构化、高效率的学习路径,避免了知识点的碎片化和盲目性,真正实现了“授人以渔”。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那就是“厚重”。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部光通信技术发展史的缩影。书中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和历史背景介绍,都非常到位,让你明白现在的技术突破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建立在几代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之上的。这种历史的纵深感,让我在面对当前技术迭代的焦虑时,能够保持一份沉稳的心态。它教会我的,不仅是如何设计一个光通信链路,更是如何以一种更宏大、更具批判性的视角去审视和评估新兴技术。对于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拓宽视野,而对于资深工程师而言,它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反思和提炼现有经验的平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