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发现”的思考法:两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公开课 9787501245642

“大发现”的思考法:两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公开课 978750124564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山中伸弥 著
图书标签:
  • 思考方法
  • 诺贝尔奖
  • 公开课
  • 认知提升
  • 思维训练
  • 学习方法
  • 知识
  • 科普
  • 自我提升
  • 学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ISBN:9787501245642
商品编码:2965790549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大发现”的思考法:两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公开课

定价:28.00元

售价:19.0元,便宜9.0元,折扣67

作者:(日)山中伸弥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50124564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大发现”的思考法:两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公开课》是根据日本京都大学精心策划的一堂公开课的内容整理而成的。主讲人是两位诺贝尔奖得主。一位是被称为“再生医学之父”的医学家山中伸弥,一位是因预言“夸克”的存在而解开宇宙奥秘的物理学家益川敏英。他们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回顾了自己的人生之路,重点谈了在科学大探险的过程中总结出的研究方法、为人处世的原则、积极的生活方式和态度,生动地体现了两位科学家的真性情,是一部既能增长见识,又能对当代大学生理性选择人生之路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读物。

内容提要


目录

失败的学生山中伸弥获得诺贝尔奖 桥本隆则
专访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益川敏英:愈老弥坚 冯丽妃
第—章 重大发现从“哥伦布的鸡蛋”中破壳而出
掀起医疗革命的梦幻细胞
名称很重要,还参考了iPod
让细胞返老还童的时间机器
把细胞时钟的指针拨回去
60万亿个细胞都具有3万页相同的设计图纸
涂了墨水的DNA图纸
制作多功能干细胞,简单得令人难以置信
先从10万之中筛选100个
学生时代在父亲的工厂管理库存的经验发挥了作用
终于发现了“山中因子”
“小林-益川理论”也是一枚哥伦布的鸡蛋
多亏了“破缺”,宇宙才得以存在
“放弃”是重要的工作
“六夸克模型”被认为是胡说八道
马上要发表论文了,却出了一件大事
在世界范围内打一场激烈的信息战
与难题搏斗时兴奋
人类多功能干细胞诞生的瞬间
用几毫米的皮肤制作多功能干细胞
第二章 “徒劳无益”成就了我们
从来不做家庭作业的小学生
两个家庭都是个体经营,父母无暇关照孩子
母语水平是一切的基础
父亲的影响
十次以上的骨折
让我立志成为整形外科医生
如今名古屋也在创造科学
计算速度的快慢与是否适合学数学无关
高三的假期还在参加社团活动
犹豫不决又“花心”
勇敢尝试是成就梦想的前提
“吹牛”抓住良机
研究室很不起眼,靠的就是出奇制胜
直线型人生和螺旋型人生
看似徒劳无益的东西,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启示
第三章 思考,就是感动
不出错的方法:益川式记忆法
抽象化和具体化,两种不同的路线
“吃惊”是重要的素质
狗的实验让我异常兴奋
没有“吃惊”就没有多功能干细胞
从癌基因研究到多功能干细胞
假说的成功率不到20%
比起人的思考,大自然更为深奥幽玄
一边走路一边思考在睡梦中还能做研究?
废寝忘食地想了三天
第四章 不争怎么行?历时30年的证明
实验物理更适合稻作民族的日本人?
顶夸克“百分之百存在”
两种类型的
思考的搅拌作用
普通人如何做出好成绩?
汤川先生的原始论文有错误?!
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人
美国是一个靠大量人力、财力进行规模化竞争的国家
拼的是思想和创意
表达和传播能力的重要性
在美国的大学里训练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改变人生
准确表述的重要意义
日本的科学家幸福吗?
“科学立国”的尴尬现实
当然应该争
第五章 抑郁症和天才
做实习医生时的挫折和失意
不知挫折为何物
双职工家庭的育儿经
伺候老鼠的悲哀
深陷“留美后遗症”的日子
“抑郁症”是我的老朋友
人当志存高远,但行动必须脚踏实地
老板教给我的“VW”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天才就是懂得精雕细琢的人
天才论与到分钟的日程表
把织田信长当成“人物甲”就行了
跑步
终章 有没有上帝
搞真正的科学,别玩科学游戏
应该简化大学入学考试
伪科学的蔓延——信奉超能力的科学家
“积极不信教”
宗教让人相信不存在的东西
所谓科学,就是“为了肯定而进行否定”的工作
大自然远比人类更具独创性
人类的后一曲浪漫
多功能干细胞与人类的未来
早日把新药送到病人手中
科学家必须跨越的一道门槛
还有很多等着我们去发现的“哥伦布的鸡蛋”
大师在我身边

作者介绍

益川敏英(1940~),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京都大学名誉教授,京都产业大学物理学部教授。1973年提出“小林-益川模型”,用来解释弱相互作用对称性破缺。1979年,获仁科纪念奖;1985年,获美国物理学会J.J.樱井奖、日本学院奖;1995年,获朝日奖、中日文化奖;2007年,获欧州物理学会高能基本粒子物理学奖。山中伸弥(1962~),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入选《时代》杂志“世界百大影响力人物”。京都大学再生医科学研究所干细胞生物系教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日金山心血管疾病研究所高级研究员。2007年发现诱导人体表皮细胞使之具有胚胎干细胞活动特征的方法,此方法诱导出的干细胞可转变为心脏和神经细胞,为研究治疗多种心血管绝症提供了巨大助力。这一研究成果使他获得邵逸夫生命科学与医学奖(2008年)、拉斯克基础医学奖(2009年)。2011年获国际高学术大奖沃尔夫医学奖;2012年获芬兰“千年技术奖”、日本文化勋章。

文摘


序言



“大发现”的思考法:两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公开课 在知识的洪流中,我们渴望抵达彼岸,但真正的“大发现”并非源于简单的信息堆积,而是源于一种深邃而独特的思考模式。本书带您走进两位诺贝尔奖得主的智慧殿堂,揭示他们如何从看似寻常的现象中挖掘出颠覆性的洞见,如何以非凡的视角审视世界,最终开启科学探索的全新篇章。 这是一次思想的盛宴,更是一场思维的远征。 你是否曾被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现象所吸引,并在内心深处生发出无数疑问?你是否曾试图理解那些伟大的科学家是如何在浩瀚的未知领域中找到突破口,引领人类认识的飞跃?“大发现”的思考法,正是解开这些谜团的钥匙。本书深入剖析了两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各自研究领域中“大发现”背后的思维逻辑、方法论以及他们所秉持的科学精神。它们并非是某种神秘的预言,也不是高深莫测的理论公式,而是一种可学习、可借鉴的思考框架,一种观察世界、分析问题、解决挑战的强大武器。 第一位诺贝尔奖得主:从“偶然”中捕捉“必然”的敏锐触角 想象一下,在一个平凡的实验室里,一项实验似乎并没有得出预期的结果。然而,正是这位科学家,他没有将这视为一次失败,而是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蕴含的“异常”。他没有被表面的“偶然”所迷惑,而是深入探究其背后是否存在着一种尚未被揭示的“必然”规律。 他的思考过程,如同侦探破案般细致入微。他会: 打破常规的思维定势: 当大多数人满足于既定的理论框架时,他敢于质疑,敢于挑战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认知。他深知,许多伟大的发现,都源于对现有知识体系的挑战。他会问:“如果这个理论并不完全正确呢?如果存在另一种解释呢?”这种“如果”的火花,往往是创新的起点。 拥抱不确定性与模糊性: 科学研究并非总是笔直的大道,更多时候是充满未知与曲折的探索。他从不害怕面对那些模糊不清、难以捉摸的线索。他认为,恰恰是在这些“不确定”之中,隐藏着最深刻的秘密。他会耐心观察,仔细记录,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信号,即使它们起初看起来毫无关联。 跨越学科的界限,整合信息: 他的洞察力并非局限于单一的学科领域。他能够从生物学中汲取灵感,将其应用于物理学问题;或者从化学的反应机理中,找到解决工程难题的思路。他坚信,宇宙的奥秘是相互联系的,不同领域的知识可以相互启发,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他会主动学习和阅读不同领域的文献,结交来自不同背景的学者,以此拓宽自己的视野。 直觉与理性的完美结合: 伟大的科学家往往拥有超凡的直觉,但这种直觉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深厚的知识积累和对事物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他能够感知到事物发展的潜在趋势,并能用严谨的科学方法去验证和证明这些直觉。他会在进行严密的逻辑推演的同时,相信自己内心的“声音”,并将其转化为科学假设。 不畏寂寞的坚持与反思: 许多“大发现”的诞生,都伴随着漫长的等待和无数次的失败。他不会因为暂时的不被理解或实验的挫折而放弃。他能够承受孤独,专注于自己的研究。更重要的是,他善于从每一次失败中汲取教训,不断地反思和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他会问:“这次的失败告诉我什么?我是否忽略了什么关键因素?我是否需要改变研究策略?” 第二位诺贝尔奖得主:从“简单”中构建“复杂”的智慧之光 与第一位科学家从“偶然”中挖掘“必然”的思路不同,这位诺贝尔奖得主更擅长从看似“简单”的原理出发,构建出解释复杂世界的宏大理论。他的思考方式,如同用最少的笔墨勾勒出最生动的画面,用最精炼的语言揭示最深刻的真理。 他的思考路径,往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追求本质,剥离冗余: 在面对复杂现象时,他不会被表面的纷繁现象所迷惑,而是试图抓住事物最核心、最本质的要素。他善于识别并剔除那些不影响根本的“噪音”和“干扰”,将问题简化到最精炼的状态。他会问:“在这个现象背后,真正起作用的是什么?最根本的驱动力是什么?我能否用更少的变量来解释这一切?” 构建普适性模型,揭示普遍规律: 他热衷于发现隐藏在各种具体现象背后的普遍性原理。一旦找到一个能够解释多种现象的“骨架”,他便能以此为基础,构建出强大的理论模型。这些模型如同地图,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并预测更广泛的自然规律。他会思考:“这个现象与其他看似不相关的现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共同的模式?我能否找到一个通用的规则来解释它们?” 类比思维的魔力: 他是运用类比思维的大师。他能够将自己熟悉领域的原理,巧妙地类比到完全不同的领域,从而产生全新的视角和深刻的洞见。这种类比并非简单的相似性比对,而是深入理解不同系统内在运作机制的共通之处。他会思考:“我的研究领域是否可以从某个其他领域(例如物理学、经济学、生物学)的某个模型或原理中获得启发?” 数学的语言,逻辑的严谨: 数学是他表达和检验自己思想的有力工具。他能够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精确的数学方程,并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来推导结论。他深知,数学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描述宇宙本质的通用语言。他会运用数学工具来量化他的想法,并通过数学证明来确保其科学性。 简洁的优雅,力量的源泉: 他所提出的理论,往往以其简洁而著称。他认为,最深刻的真理往往蕴含在最简单的形式之中。这种简洁并非是内容的匮乏,而是高度提炼和浓缩后的智慧结晶。他认为,一个好的理论,应该能够用最少的语言解释最多的现象,并且具有极强的预测能力。 本书的价值所在: “大发现”的思考法,并非仅限于科学领域。无论你是一名学生、一名职场人士,还是一名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探索者,本书都将为你提供一套强大的思维工具: 培养批判性思维: 学习如何质疑现有观念,不盲从权威,独立思考。 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掌握从复杂问题中提炼核心,寻找突破口的方法。 激发创新灵感: 了解如何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发现隐藏的联系。 构建科学的认知框架: 学习如何用严谨的逻辑和普适的原理来理解世界。 重塑你的学习方式: 从被动接受信息,转变为主动探索知识的创造者。 本书将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引人入胜的科学故事,以及对两位诺贝尔奖得主思考过程的细致还原,帮助你理解并掌握这些“大发现”的思考法。你将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学会如何主动地去“发现”知识,如何用更深刻、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我们所处的世界。 这是一场关于“如何思考”的公开课,一场关于“如何发现”的智慧启迪。翻开本书,你将踏上一段前所未有的思维旅程,开启属于你自己的“大发现”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终于下定决心购买了这本《大发现》的思考法,主要是冲着“两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名头去的。我一直对那些真正推动人类认知边界的伟大头脑充满好奇,想知道他们是如何思考,如何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挖掘出惊人的理论,甚至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看法。虽然书名听起来有些宏大,但“公开课”的字样又让我感到一丝亲近,仿佛有机会能窥见大师们的思维殿堂,学习他们解决复杂问题的策略。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论,帮助我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不至于只是泛泛而谈的理论堆砌。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辨别真伪,如何深入挖掘,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都是我迫切需要提高的。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个引路人,点亮我思维的迷宫,让我也能在自己的领域里有所“大发现”,哪怕只是微小而重要的进步。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很有质感,这让我对内容更加期待,仿佛一本珍贵的宝藏,正等待我去开启。

评分

拿到《大发现》的思考法,我首先被它所传达出的“公开课”的意境所吸引。在我心目中,诺贝尔奖得主不仅仅是某个领域的顶尖专家,更是拥有独特视角和深刻洞察力的人。想象一下,能近距离聆听两位这样的智者是如何剖析问题、构建模型,甚至是如何在困境中寻找突破口,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精神享受。我非常好奇他们是如何在看似杂乱无章的科学研究中,提炼出核心的、具有颠覆性的思想火花的。这本书是否能教会我们如何像他们一样,具备那种“看见别人看不见的”敏锐度?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如何提出正确问题”的探讨,因为我认为,很多时候,问题的提出比答案的寻找更为关键。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提问技巧、审视假设、甚至是跳出固有思维模式的实际指导,那将是巨大的收获。我希望它能给我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让我在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挑战时,不再感到茫然无措,而是能以一种更加系统、更加有力量的方式去应对。

评分

对于《大发现》的思考法,我最大的期望是它能带我进入一种全新的思考维度。我一直认为,真正的聪明并非是拥有更多的知识,而是拥有更高级的思考能力。而诺贝尔奖得主,无疑代表了这种能力的巅峰。我想知道,他们是如何在漫长的研究生涯中,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的?他们是否也有过失败和挫折,又是如何从中学习和成长的?这本书能否揭示出他们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所遵循的某种内在逻辑或哲学?我希望它不仅仅是关于科学发现的案例分享,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传递。我渴望能从中学习到如何打破思维定式,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同一个问题,以及如何在看似毫不相关的领域之间建立联系。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培养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甚至是从宏观层面把握事物的框架,那将是我非常珍视的一笔财富。我期待它能成为我提升自我、拓展视野的催化剂。

评分

购买《大发现》的思考法,一部分原因是出于对科学精神的崇敬,另一部分则是我对自身思考局限性的深刻认知。我常常觉得自己陷入了思维的“舒适区”,很难跳出来看到更广阔的天地。而两位诺贝尔奖得主,他们的成就本身就证明了他们拥有超越常人的思维能力。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像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他们是如何训练自己的思维,是如何进行深度思考的。我很好奇,在他们看似灵光一闪的顿悟背后,是否隐藏着一套严谨的思考体系?这本书是否会涉及如何进行逻辑推理、如何进行假设验证、甚至是关于直觉和想象力的作用?我希望它能给我一些启发,让我学会如何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更有意识地运用和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如果这本书能教会我如何像一位真正的“侦探”一样去分析问题,从蛛丝马迹中找出真相,那将是一次非凡的体验。

评分

老实说,我购买《大发现》的思考法,有一点半是“跟风”,另一半则是对“大发现”这个概念本身的好奇。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斥着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信息的海洋里随波逐流,而很少有机会真正进行深度思考,更不用说“大发现”了。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了解两位诺贝尔奖得主是如何在他们的领域内,做出那些改变世界的“大发现”的。这其中必然涉及非凡的洞察力、坚韧的毅力,以及某种独特的思考方法。我期待书中能够披露一些他们研究过程中的真实故事,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以及他们是如何克服困难,最终取得突破的。如果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原创性思维,如何才能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大发现”的契机,那就太好了。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对思考和探索的本质有更深刻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