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任务驱动学电子元器件
定价:29.80元
作者:王忠诚,王逸轩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9-01
ISBN:978712117928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王忠诚、王逸轩编写的这本《任务驱动学电子元器件》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来完成教学,充分体现了“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特色,是项目教学和情境教学的结合。全书采用行动导向的原则,将必学内容提炼成22个教学情境。通过这22个教学情境来传授电阻器、电容器、电感器、变压器、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晶闸管等元器件的知识,通过学生完成22项具体任务来实现教学目的。
内容提要
王忠诚、王逸轩编写的《任务驱动学电子元器件》是依照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编著而成。全书由20个教学情境构成,先后讲述了电阻器、电容器、电感器、变压器、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晶闸管等元器件的基本知识。通过20项任务衔接教与学,终实现教学目的,使初学者熟练掌握各种元器件的核心知识,并能对各种元器件进行准确的 识别与检测。
全书内容精彩,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充分展现了师在“做”中教,徒在“做”中学的教学特色,大大 减少了教学的疲劳感,使得教与学都变成了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任务驱动学电子元器件》适合中职和高职电子电器专业学生使用,也可作为相关培训机构教材,对广大初学电子技术的人 员也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套书的封面设计真是独具匠心,那种深邃的蓝色调,搭配上电路图的几何线条,一眼就能看出它与传统教材的差异。我原本以为这又是一本堆砌公式和理论的枯燥读物,但翻开第一页就被那种强烈的“实战感”吸引住了。它不是那种让你对着书本冥想的理论著作,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坐在你旁边,手把手地教你“怎么干活”。书中对每一个元器件的讲解都紧密结合实际应用场景,比如讲解电阻时,不是简单地罗列欧姆定律,而是会深入到电源纹波抑制、信号衰减这些实际设计中才会遇到的问题,并且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和调试思路。特别是那些案例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每一个步骤都拆解得极为清晰,让人感觉即便是初学者也能顺利跟进。我尤其欣赏它在介绍新型元器件时所采用的对比分析法,把新旧技术的优缺点掰开了揉碎了讲,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持续跟进技术迭代的从业者来说,价值无法估量。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舒服,图文并茂的展示方式让复杂的概念不再那么晦涩难懂,真正做到了知识的有效传递。
评分说实话,我对很多技术书籍的“系统性”持保留意见,很多往往是东拉一块西拼凑。但这本书在构建知识体系上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局限于单个元器件的孤立介绍,而是巧妙地将其融入到整个电子系统的运行逻辑中去。例如,在讲解电容的选型时,作者没有止步于耐压和容值,而是深入剖析了其在去耦、滤波乃至耦合电路中扮演的动态角色,并结合具体电路拓扑进行了深入探讨。这种由点到面、再由面回到点的叙事结构,极大地提升了读者的系统思维能力。读完关于IC驱动部分,我立刻能联想到自己手头上某个项目的驱动电路瓶颈所在,并且找到了优化的方向。这本书的优势在于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点,更是一种分析问题的“思维框架”。它教会的不是“这个元器件能做什么”,而是“在特定功能需求下,我应该如何选择和使用这个元器件,以及如何预判它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这种深度和广度兼备的讲解方式,是很多同类书籍望尘莫及的。
评分我特别注意到了这本书在语言风格上的处理,它成功地在专业性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平衡点。很多技术书籍的作者似乎认为,只有使用最晦涩的术语和最复杂的句式,才能体现其专业水准,结果就是把读者挡在了门外。然而,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是抱着一种“赋能”的心态在写作。即便是涉及到半导体物理或复杂的反馈机制时,作者也能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或者类比来解释,让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比如,它用“水流控制”来比喻晶体管的放大作用,一下子就抓住了核心原理。更难得的是,书中对一些关键参数的解释,不再是冷冰冰的数据罗列,而是深入到其物理意义层面,解释“为什么是这个值,而不是其他值”。这种讲解方式,极大地减少了初学者的挫败感,也让有经验的工程师能够重新审视自己已有的认知,避免陷入经验主义的窠臼。这种清晰、平实的叙述风格,让阅读过程成为一种享受,而非煎熬。
评分这本书在工具和方法论层面的引导,是我认为它最具前瞻性的地方。它不仅仅停留在原理层面,而是非常务实地引入了现代电子设计流程中的关键环节。比如,在介绍特定传感器接口时,书中不仅展示了电路原理图,还穿插了如何利用主流仿真软件(如SPICE的变体)进行初步验证的步骤和技巧。这对于当前快速原型开发的需求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此外,作者对“可靠性设计”的重视程度也值得称赞。书中有一章专门探讨了元器件的失效模式分析(FMEA)在选型阶段的应用,这在很多基础教材中是被忽略的环节。它提醒我们,好的设计不仅仅是能工作,更要是能长期稳定地工作。书中提供的元器件选型矩阵和备选方案对比,简直就是一份现成的、可操作的设计指南,极大地提升了设计决策的效率和质量。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将“知道”和“做到”之间的鸿沟填平了一大块。很多技术书籍只会告诉你“是什么”,但这本书却在努力告诉你“如何实现”。它对每一个元器件的功能描述,都紧密地与具体的PCB布局、热管理甚至是EMC预处理联系起来。例如,在讨论大功率开关器件的选择时,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来讨论散热片的设计准则和热阻的计算,这正是项目后期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这种对设计细节的“咬牙坚持”,体现了作者对工程实践的深刻理解。我甚至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当年在研发一线踩过的那些“坑”。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你提供了一个高级别的“设计心法”,让你在面对新的、未曾接触过的电子元件组合时,也能迅速找到切入点,并运用已有的知识体系进行高效的推导和决策。它培养的不是一个死记硬背的知识容器,而是一个能独立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电子工程师大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