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影堂摄影奖创办于2007年,由三影堂摄影艺术 中心主办,旨在以开阔而具有深度的学术思想为基础 ,以对当代摄影的独立认识和判断作为出发点,邀请 **评委,在不断涌现的新潮流和新趋势中,选取具 有独立精神和艺术潜质的艺术家及作品,对当代摄影 的*新动态进行考察、梳理和研究。同时以专业制作 、评论、展览和出版的方式,加以整合和推广,将中 国当代摄影的*新成就介绍给大众,支持新人艺术家 ,进而推动中国当代摄影的健康发展。
《起承(2018年度三影堂摄影奖作品展)》以画册 的形式收录2018年度获奖作者的作品与介绍,并配以 评委点评文字。
正文
这本“起承”画册,在形式上也做得非常用心。除了前面提到的装帧,纸张的选择和印刷质量也堪称一流。每一张照片的色彩还原都非常到位,黑白照片的灰阶过渡也细腻得令人赞叹。翻阅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书的厚度适中,折页的设计也很人性化,即便是在书的中间部分,照片也能完全展开,不会有断裂感。摄影师的选材似乎也很有讲究,他所呈现的画面,无论是宏观的景观还是微观的细节,都传递出一种和谐而平衡的美感。即使是画面中存在一些“杂乱”的元素,经过摄影师的构图和取景,也仿佛被赋予了一种秩序感,化为整体视觉叙事的一部分。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充分体现了摄影师的专业素养和艺术追求。
评分从“起承”这本画册中,我看到了摄影师对于“当下”的深刻体悟。他没有去刻意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戏剧性的瞬间,而是更愿意停留在那些平静的、日常的片段里,去发现其中的不凡。这种“慢”的艺术,在如今快节奏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翻阅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的思绪也跟着慢了下来。摄影师的视角,既有广阔的格局,又不乏对细微之处的关照。他似乎在用一种非常个人化的方式,解读着这个世界。有时候,我会觉得他像是一个沉默的观察者,又像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倾听者,用他的镜头,记录下生命中最真实的脉络。这本画册,不是那种看完就扔在一旁的读物,而是会让你在不经意间,一次又一次地重新拿起,并在其中发现新的意义。
评分这次有幸在三影堂看到“起承”这个展览,并带回了这本同名画册,真是觉得不虚此行。首先,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画册的装帧设计。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封面采用了某种特制的纸张,触感温润而有质感,那种淡淡的纹理仿佛蕴含了时间的沉淀。书的整体尺寸也恰到好处,拿在手里既有分量感,又不至于笨重,非常适合在咖啡馆或是安静的角落里慢慢翻阅。打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克制的视觉语言。摄影师对于画面的构图、色彩的运用,都显得十分成熟和考究。每一张照片都像是经过了反复的斟酌,无论是光影的明暗对比,还是景物之间的留白,都恰到好处地引导着观者的视线,让他们沉浸在摄影师所构建的那个独特的视觉世界里。这种不张扬但却极具张力的表现方式,反而更能触动人心,让人在细细品味中发现那些被隐藏在日常之下的深刻情感。
评分“起承”这本画册给我的感觉,是一种对于“存在”本身的哲学探讨。摄影师似乎在用他的镜头追问着,我们在世界中的位置,我们与环境的关系,以及时间在我们身上留下的痕迹。画面中的人物,如果出现的话,也往往不是直视镜头,而是与周遭环境融为一体,他们的姿态、神情,都显得那么自然而真实,仿佛是某个片段中不经意的定格。我反复回看一张拍摄于老旧建筑中的照片,斑驳的墙壁、剥落的油漆,以及角落里泛黄的物件,都诉说着悠久的故事。摄影师并没有对这些历史的痕迹进行过度的美化或渲染,而是以一种冷静的、近乎记录的态度呈现出来,却正是这种冷静,让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引发了关于时间流逝、记忆的变迁以及人类痕迹的思考。
评分阅读这本“起承”画册,我仿佛经历了一场视觉的冥想。摄影师捕捉到的瞬间,大多数都带着一种静谧而内敛的气质。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没有刻意营造的宏大叙事,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敏锐观察和深情回望。我特别喜欢其中几幅描绘自然景物的照片,它们不是那种富士山富士康的壮丽风光,而是更贴近我们生活周遭的那些山峦、树木、河流。然而,正是这些平凡的景物,在摄影师的镜头下,焕发出了令人惊叹的生命力。你能感受到风吹过树梢的沙沙声,能闻到雨后泥土的清新气息,甚至能想象到阳光穿透云层洒下的温度。这种“写意”式的表达,让我想起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意境,强调的是“气韵生动”,而非简单的写实。每一张照片都像是一首无声的诗,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观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