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地球那一边:意大利行脚 9787113158200

走在地球那一边:意大利行脚 978711315820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魏国良,谭燕华 著
图书标签:
  • 意大利
  • 旅行
  • 行脚
  • 文化
  • 散文
  • 游记
  • 欧洲
  • 生活
  • 慢生活
  • 个人见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铁道出版社
ISBN:9787113158200
商品编码:2962498573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走在地球那一边:意大利行脚

定价:39.80元

售价:29.1元,便宜10.7元,折扣73

作者:魏国良,谭燕华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2-01

ISBN:978711315820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人们会用一个“RomanNose”的词来描写鼻子形态,区分不同的欧洲人——可以对种群追溯到悠远的古罗马。我们没有那种幸运看到它叱咤风云的开头,也根本没有那种可能目睹着它分而合、合而分地一路走来。我们急切地想知道:没看见朝霞,总还能遇着夕阳吧!一对夫妇:魏国良、谭燕华放下几十年教职之后,将养生、养老之类置之身外,选择了候鸟式的旅行生活:每年一次两次,每次几十天,独自飞向海外,一国或几国。这些年已经逐一走完了英国、德国、奥地利、瑞士、荷兰、比利时、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腊……旅行之余将行脚所历形诸笔端,就有了《走在地球那一边(意大利行脚)》……


内容提要

一对夫妇:魏国良、谭燕华放下几十年教职之后,将养生、养老之类置之身外,选择了候鸟式的旅行生活:每年一次两次,每次几十天,独自飞向海外,一国或几国。这些年已经逐一走完了英国、德国、奥地利、瑞士、荷兰、比利时、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腊……旅行之余将行脚所历形诸笔端,就有了《走在地球那一边》……《走在地球那一边(意大利行脚)》是其中一册:人们会用一个“RomanNose”的词来描写鼻子形态,区分不同的欧洲人——可以对种群追溯到悠远的古罗马。我们没有那种幸运看到它叱咤风云的开头,也根本没有那种可能目睹着它分而合、合而分地一路走来。我们急切地想知道:没看见朝霞,总还能遇着夕阳吧!


目录

小序(前一则)1.拽住灿烂Note:意大利回望2.Italia靴与Cina鞋Note:意大利世界文化、自然遗产Milano米兰3.在阳台上过夜Note:米兰4.难见庐山真面目Note:米兰大教堂5.城堡——遗址——老人Note:米兰会展6.车站:一堆石头抑或一座城堡Note:时尚之都7.霄壤之间Note:热那亚8.Torina真的都灵Note:都灵Padeva帕多瓦9.“巷”导威尼斯Note:威尼斯10.Venezia天地Note:威尼斯电影节11.那两棵银杏树Note:小罗马——维罗纳12.Andrea Palladio的城市Note:安德里亚 帕拉迪奥13.就这么一座木桥Note:巴萨诺特产14.再走夕阳Note:帕多瓦大学Firenze翡冷翠15.不再斜的斜塔Note:罗曼建筑16.给米开朗基罗一个广场Note:文艺复兴运动17.要塞之塞Note:文艺复兴建筑18.锡耶纳的一面坡Note:锡耶纳19.壕堑与城墙Note:卢卡20.Fiesole的圈篱Note:费埃素菜Boloqna博洛尼亚21.魂兮,归来Note:拉文纳和拜占庭建筑22.有“之”则有味Note:圣马力诺23.Bologna的日子Note:博洛尼亚24.Parma抑或FerraraNote:费拉拉的埃斯特Este家族25.长廊复长廊Note:博洛尼亚柱廊Bari巴里26.有时候……Note:意大利东海岸27.Lecce,来之切Note:“巴洛克莱切”28.石城洞窟MateraNote:洞窟民居城29.Alberobello的特鲁力Note:特鲁力30.Bari可游Note:巴里31.活着的“诗三百”Note:橄榄树Salerno萨莱诺32.行行重行行Note:欧洲铁路通票33.绝壁之程Note:阿马尔菲34.Paestum:旷野上的古希腊Note:大希腊35.阴阳之间Note:萨莱诺Palermo巴勒莫36.Palermo在哪里Note:意大利火车37.“鹑衣百结”之下Note:巴勒莫38.曾经,这里站着一个城市Note:古希腊神庙39.海峡、海峡Note:墨西拿海峡NaDoli那波利40.Napoli计划Note:那不勒斯与朱塞佩·加里波第41.“重归索伦托”:永远的传唱Note:索伦托之《重归索伦托》42.Life or DeadNote:维苏威火山43.围栏里的NapoliNote:建筑风格荟萃之地的那波利44.鲜活在故事里的卡普里岛Note:卡普里岛和《卡普里岛》Roma罗马45.还是这个地方Note:撒丁王国维多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46.从帝国广场到人民广场Note:古罗马建筑47.Villa Adriana里的……Note:古罗马五帝48.Tevere上的十座桥Note:特维雷河畔的梵蒂冈49.青松下的罗马Note:“条条大路通罗马”50.就这样走了吗Note:耶稣的使徒后记走不出的古罗马

作者介绍

魏国良、谭燕华,曾经的特级、高级教师,撰有《学校班级教育概论》、《现代语文学》等多本论著:而今的行脚之侣,携手行走海外,写出《你也可以》、《走在地球那一边》等多本旅行笔记。


文摘


序言



走在地球那一边:意大利行脚 一段关于灵魂的漫溯,一次关于历史的低语,一次关于艺术的凝视 本书并非仅仅是一份旅行日志,也不是一份详尽的攻略指南。它是一场深刻的自我探索,一次与意大利这片古老土地的灵魂对话。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长河,感受艺术的温度,品味生活的韵味,从而触及那隐藏在寻常风景之下的,更深层的意大利。 序章:启程的低语 一切的开端,源于一种莫名的召唤。当都市的喧嚣与日常的琐碎逐渐模糊了生命的色彩,意大利——这片承载着无数梦想与传奇的土地,便如同一声遥远的呼唤,在心中悄然回响。这不是一次逃离,而是一次回归,回归到那些失落已久的,关于美、关于爱、关于人性的纯粹感受。启程的行李,装载的不仅仅是衣物和相机,更是满怀的期待、隐匿的困惑,以及一颗渴望被触动的心。那些在地图上闪烁的城市,罗马的辉煌,佛罗伦萨的文艺,威尼斯的迷离,米兰的时尚,都只是一个起点,真正的旅程,是心灵向内的跋涉,是在异乡的陌生的河流中,寻找与自己生命的契合点。 第一章:罗马——永恒之城的回响 罗马,这座被誉为“永恒之城”的都会,不仅仅是断壁残垣的历史遗迹,更是流淌在空气中的,千年的文明气息。作者的脚步,踏过斗兽场的古老石板,仿佛还能听见角斗士的呐喊与观众的欢呼;穿梭于古罗马广场,想象着恺撒的演说与元老的辩论;伫立在万神殿前,感受那穹顶的震撼与时光的静谧。然而,罗马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在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的庄严与米开朗琪罗的《创世纪》带来的宗教震撼,是一种灵魂的洗礼。特莱维喷泉的潺潺流水,不仅寄托着无数人的愿望,也象征着生命循环的永恒。作者并非机械地记录景点,而是试图捕捉罗马的灵魂——一种坚韧不拔的生命力,一种在历史风雨中依然傲然挺立的姿态,一种将古典与现代和谐交融的独特气质。午后,在一家街角的小咖啡馆,品一杯浓郁的Espresso,看当地人闲适地交谈,那一刻,仿佛自己也成了这座城市的一部分,融入了它缓慢而坚实的脉搏。 第二章:佛罗伦萨——文艺复兴的心脏 若说罗马是历史的厚重,那么佛罗伦萨便是艺术的璀璨。踏入这座城市,便如同走进了一幅流动的画卷。乌菲兹美术馆里,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与达·芬奇的《圣母子》并非陈列在展柜中的物件,而是跳跃的生命,是跨越时空的对话。学院美术馆中,米开朗琪罗的大卫像,不仅是石雕的杰作,更是力量、美与理想的化身。作者在圣母百花大教堂前驻足,仰望布鲁内莱斯基精妙绝伦的穹顶,感叹人类智慧的极限。漫步在老桥上,两旁的店铺琳琅满目,仿佛回到了那个艺术家辈出的辉煌年代。然而,佛罗伦萨的艺术并非只存在于博物馆,它渗透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精美的雕塑,古老的建筑,甚至街头艺人的表演,都散发着浓郁的艺术气息。作者在这里,不再仅仅是观赏者,更是一个沉浸者,感受着文艺复兴时期那种对生命、对知识、对美的极致追求,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人性的解放与颂扬。 第三章:威尼斯——水上梦境的低语 威尼斯,这座漂浮在亚得里亚海上的城市,以其独有的水巷、贡多拉和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编织了一个如梦似幻的迷人世界。当贡多拉缓缓划过狭窄的水道,两岸古老的建筑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投下摇曳的身影,耳边是船夫悠扬的歌声,仿佛置身于一个被时间遗忘的童话。圣马可广场的鸽子,总是在不经意间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它们是这座城市最灵动的精灵。叹息桥上,曾经囚犯们对自由的最后凝望,如今已化为游客的留影。然而,威尼斯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浪漫与风情,更在于它所蕴含的,一种与水共生的生存智慧,一种在脆弱中寻求坚韧的生命哲学。作者在迷宫般的巷道中穿梭,偶尔走进一家不起眼的小店,品尝当地的海鲜,听着店主用带着口音的意大利语讲述着生活的故事,那份市井的温暖,是这座水城最真实的脉搏。 第四章:托斯卡纳的田园——阳光下的沉醉 离开了都市的喧嚣,托斯卡纳的田园风光,则带来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宁静与舒缓。连绵起伏的山丘上,点缀着古老的农庄和柏树,金黄色的麦浪在风中起伏,如同大地的呼吸。作者在这里,学会了放慢脚步,去感受阳光的温度,去聆听风的声音,去品味一杯当地的基安蒂红酒。蜿蜒的山路,引着人们走向那些隐藏在山顶的小镇,比如锡耶纳,它的扇形广场和哥特式建筑,诉说着古老的辉煌。皮恩扎,这座理想之城,则展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对城市规划的独特思考。在这些古朴的小镇,时间仿佛静止了,人们依然遵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老节奏。作者在这里,体验到了意大利人对生活的热爱——他们懂得享受当下,懂得在平凡的日子里,寻找诗意与乐趣。品尝新鲜的橄榄油,品尝香甜的葡萄酒,品尝手工制作的意面,每一口都是对土地的敬意,对生命的赞美。 第五章:意大利人的生活——爱的艺术 “La dolce vita”,甜美的生活,这句意大利式的箴言,贯穿了作者的整个旅程。在意大利,生活本身就是一门艺术。从清晨咖啡馆里热情洋溢的问候,到夜晚 trattoria 里一家人围坐的温馨,再到街头巷尾充满感染力的手势与表情,都透露着一种对生活的热情与热爱。作者观察到,意大利人有着一种天生的艺术感,他们懂得如何将日常的生活细节,变成一种美的享受。无论是街边修剪得精致的盆栽,还是摆放整齐的橱窗,亦或是餐桌上摆盘考究的食物,都体现了他们对美的追求。更重要的是,他们懂得爱——爱家人,爱朋友,爱生活,也爱这片土地。这种爱,体现在他们对食物的讲究,对时尚的敏锐,对艺术的热情,以及对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珍视。在意大利,你会发现,生活并非只有工作和奔波,它还可以是吟诗作画,可以是品酒赏乐,可以是与爱人漫步夕阳下,可以是与家人共享一顿丰盛的晚餐。 终章:行脚的余韵 当旅程接近尾声,作者并非带着一丝疲惫,而是满载着难以言喻的充实感。意大利,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国度,以其丰富的历史、灿烂的艺术、迷人的风景,以及热情的生活方式,深深地触动了作者的心灵。那些在古老街道上的漫步,那些在博物馆里的凝视,那些在餐桌上的分享,都化为生命中珍贵的印记。这本书,便是作者试图留下的,那些难以用言语完全表达的感受。它关于一个人在异乡的独处与思考,关于与未知世界的碰撞与融合,关于在别人的故事里,照见自己的生命。走在地球那一边,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跨越,更是一次心灵的远行。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重新发现生活中的美,重新找回那颗曾经纯粹而热烈的心。这趟意大利的行脚,不仅是地理上的抵达,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发现之旅,一次关于生命、关于美、关于爱的永恒追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极佳,读起来就像是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在蜿蜒曲折的小路上探险,充满了惊喜与未知的期待。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口语化,带着一种随性而又极富感染力的幽默感,让人在会心一笑中领悟到许多深刻的道理。他对于文化差异的描摹,绝非简单地贴标签,而是深入到行为动机和思维模式的层面进行剖析,使得那些看似不可理喻的异国习俗,在作者的解释下变得合乎情理,甚至令人感同身受。特别是在描写那些充满张力的瞬间,比如一次充满误会的沟通,或是对某种传统仪式的参与,作者的文字总是能将那种微妙的心理活动描摹得淋漓尽致。这种“沉浸式”的写作手法,使得读者仿佛成了与作者并肩而行的同伴,共同经历了迷路、发现、顿悟的全过程。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仅对那个遥远的国度有了更深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以一种更加开放和接纳的心态去看待那些与我自身经验相悖的事物。

评分

坦率地说,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比较沉闷的纪实文学,但读下来才发现它充满了活力和对生命力的赞颂。作者身上那种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极具感染力。他似乎总是在追逐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无论是市集上贩夫走卒的叫卖声,还是山间古寺里僧侣的木鱼声,都被他精准地捕捉并记录下来,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在场感”。这种活力并非浮于表面的喧闹,而是根植于对生活本质的深刻洞察。他敢于揭示旅途中不那么光鲜亮丽的一面,比如疲惫、孤独、甚至被误解的窘境,正是因为这些真实的“瑕疵”,才使得最终获得的感动和喜悦显得更加珍贵。这本书成功地避开了旅游指南的窠臼,转而探讨“行走”对于自我重塑的意义。它教会了我,真正的旅行不是为了到达某个终点,而是为了在过程中不断地与旧有的自我告别,并迎接一个更广阔的、更具弹性的新自我。

评分

翻开这本讲述异域风情的书,我立刻被作者那份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所吸引。文字的流淌仿佛带着地中海温暖的阳光和古老石板路的触感,尽管我尚未身临其境,却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异乡气息。作者的笔触细腻而不失力量,无论是对当地人眼神的捕捉,还是对街角咖啡馆里弥漫的香醇描绘,都精准地勾勒出了一个活生生的场景。他似乎并不热衷于罗列那些著名的景点,反倒是将焦点放在了那些隐藏在日常烟火气背后的真实生活切片上。我特别欣赏他叙述中的那种克制与深情交织的平衡感,既有旅人初见新奇的兴奋,又融入了久居者对人情冷暖的洞察。这种观察的深度,让这本书远超一般的游记范畴,更像是一部关于“在路上”的哲学思考,探讨着我们如何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重新定义“家”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行走来校准内心的坐标系。那种穿梭于古老与现代之间,对时间流逝的敏感捕捉,真的让人掩卷深思,恨不得立刻收拾行囊,去追寻那些只属于自己的“另一边”。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语言质感非常考究,像陈年的老酒,初尝是浓郁的果香,回味则是悠长而复杂的层次感。作者在文字的选择上展现出了极高的文学素养,他不是简单地记录事实,而是在用一种近乎诗歌的方式重构体验。很多段落,我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完全领会其中蕴含的深意,那些精心雕琢的意象和比喻,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深深烙印在读者的脑海里。比如,他对光影变幻的描述,就不仅仅是天气现象,而成了心境转换的隐喻。这种对文字形式的极致追求,让阅读本身变成了一种艺术享受。同时,书中穿插的那些关于历史背景的短叙,也处理得恰到好处,既没有让人感到枯燥的知识灌输,又为眼前的所见提供了厚重的历史纵深感。这本书无疑是写给那些对文字之美有较高要求的读者,它要求你放慢速度,去品味每一个词语的重量和温度。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一点,在于它对“时间”的独特处理方式。作者似乎拥有某种魔力,能够让读者清晰地感受到不同地理空间下时间流逝速度的差异。在某些古老的城镇,时间仿佛凝固了,每一块石头都在低语着千年的故事;而在另一些充满活力的角落,时间又被压缩成飞速流逝的碎片。这种对“时间感”的精妙调度,使得阅读体验极富层次感和张力。作者通过对比和穿插,巧妙地引导我们去思考,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之外,是否存在一种更恒久、更值得信赖的生活节奏。他的文字中没有矫揉造作的煽情,但那种对逝去美好场景的留恋,却通过一种近乎纪实的手法,不动声色地渗透出来,让人久久不能忘怀。这不仅是一次地理上的移动,更是一次对生命长度和深度的深刻反思,读完后感觉自己的时间观被彻底刷新了,非常有启发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